《许三观卖血记》:卖血换命,你以为活着那么容易?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妻子患癌,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男人没日没夜地做工,只为尽自己所能去救助自己的妻子。

好在现在网络发达,后有人推荐众筹,才得以凑齐手术钱。

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我时常在想,人这一生,注定要经历诸多苦难,注定要难受,要悲痛,要面临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灾祸与病痛。

而很多平凡的人,就是这样,在生活的巨浪中拼尽全力,只为照顾好家人,过好这一生。

是的,就像《许三观卖血记》里面的主人公许三观一样。

耗尽心血,没有大的理想,更没有任何成就,一次一次用自己的鲜血换取金钱,只为家人能够平安地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换命,你以为活着那么容易?

余华的这本书上,实实在在让我体会到那句话:“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实际上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余华的作品,他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把扎心的刀。

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书,带给我的从来不是震撼,而是从那一句一句看似平常的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压迫性的苦闷。

当文字照映了现实,当故事的背景让人无力仿徨,当困苦的种子贯穿普通人的一生,岁月漫长,有时候用尽力气,也不过换来这再平凡不过的生活。

人没有压力的时候,卖血都是件幸福的事。

谁还没有无忧无虑的时候?

许三观从小爹妈死了,好在这孩子聪明,找到爷爷和四叔把他拉扯大。

性子挺乐观,长大后在丝厂找了份活干,工资不高,但是也够用,没事就跑到四叔的地里瞎逛,最喜欢的事是躺在屋顶上仰望天空。

许三观的第一次卖血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好”,许三观的爷爷、四叔等乡下人认为“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结实”甚至“娶不到老婆”,许三观受到身边言论的趋使,对卖血产生了兴趣和好奇,也让他萌生了结婚的想法。

卖血得到35块钱,5块钱点了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这是带他卖血的根龙和阿方教他的,卖完血要补身子。

这个时候的许三观,年轻气盛,卖血完全只是想证明一下自己身体强壮,没有任何压力。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换命,你以为活着那么容易?

城里有两个顶漂亮的姑娘,一个是斯斯文文的林芬芳,一个是风情万种的许玉兰,许三观放着好好的单身姑娘不要,非得要去抢已经有对象的许玉兰。

用了几毛钱,凭着一口三寸不烂之舌,愣是赶跑了许玉兰的对象何小勇,自己把许玉兰娶回了家。

少年不知愁滋味,当生活的压力还没有追赶而来之时,当然可以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

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在学生时期的时候,从来不觉得生活有多难,后来进入了社会,才知道原来压力这么大,钱那么难赚,社会那么难混,可最后有了家庭,又发现,单身时候的苦,根本就不算什么。

珍惜当下的生活吧,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迎来什么。

讲真的,平凡的善良是最宝贵的财富

平淡幸福的日子过了几年后,许三观发现了大儿子一乐不是自己的种,许玉兰在婚后还跟何小勇有染。

许三观的脸都丢尽了,偏生这个时候,一乐又把方铁匠的儿子砸破了头,许三观气的不行,医药费很贵,他赌气让许玉兰去找何小勇拿钱赔给方铁匠,结果人家何小勇不认。

他的矛盾心理,像极了世间百态的大众,为了救人他愿意,可这个抚养多年的儿子却不是亲生儿子,他放不下自己的自尊,但是他对一乐的感情还是胜过了他的自尊,他愿意花血汗钱给一乐买面,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救一乐的生命。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换命,你以为活着那么容易?

后来何小勇出车祸,许三观也仍然让自己的儿子去给何小勇“喊魂”,不管别人怎么对他,许三观从来没有停止过善良。

内心柔软的人,才最让人钦佩,我总觉得,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保持善良的人,是非常伟大的。

因为从他们身上,你能看到温暖,能看到希望,能发现人性的美好。

文革期间,许玉兰被冤枉成是妓女,经常被拉出去批斗或站街。

儿子们承受不住别人的指指点点,都不大爱理她。

只有许三观还心疼着她,对她好:许玉兰的脚站肿了,他煮热水给她泡脚;

许玉兰回来晚了,他怕饭菜凉了就焐在被窝里;

许玉兰站街上,送饭送水的也是他。

生活的困顿也许是可怕的,但如果有个人可以依靠,就有了勇气走下去。

所以许玉兰说:“许三观,只要你对我好,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其实作为许玉兰来说,她很庆幸自己有这样的丈夫,就像她说的,是许三观,明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儿子,却还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也是许三观,无论面临什么样的事情,都义无反顾地陪在她身边。

多少人在风风雨雨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而有的人,却始终守护着自己内心的柔软,时时刻刻给他人带来温暖。

这世界上真的有不计回报的爱,不用质疑

若说有谁愿意付出生命去爱你,能脱口而出的便也只有父母了。

许三观对儿子们的爱,与千千万万父母对儿女的爱差不多,都是平常的,出于父母本性的,但也是温暖感人的。

饥荒年代,许玉兰多煮了一碗玉米粥给许三观庆祝生日,三个儿子不懂事,率先把自己的碗伸到许玉兰面前,许三观看到后放下了自己的碗,把剩下的那碗粥让给了儿子们。

大多数父母都这样,自己不舍得吃,都想着留给了儿女们吃;或者是自己不舍得吃好的,却舍得让儿女们吃最好的。

那天晚上,为了安慰大家喝了50多天玉米粥,许三观躺在床上给三个儿子用嘴巴炒了三盘红烧肉。虽然不是实质的红烧肉,却能看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亲近与怜惜。

当遇到困难时,如果能得到父母哪怕语言上抚慰,那也是极好的。

嘴炒红烧肉的第二天,为了让饿得没气力的孩子们吃上一顿好的,许三观跑去医院卖血换钱,然后带着他们去唯一开张的胜利饭店吃面条。如今的年代,也许不至于要卖血育儿,但是如果有需要,很多做父母的都会乐意如此做。

《许三观卖血记》:卖血换命,你以为活着那么容易?

文革下乡期间,二儿子的生产队长来许三观家里吃饭,恰逢月尾他们手头上没钱了,老两口怕招待不周,二儿子抽调回城就没机会了,许三观只好又去卖血。

为了让患病的儿子住进上海的医院,许三观一路卖血去上海。

本来卖一次血要歇三个月,可这次许三观隔三五天就去卖一次,差点把自己卖死在路上。

血压只有60和40还坚持要卖血的许三观被医生当成亡命之徒,可他自己却不觉得,“我是为了儿子”,为了这个甚至都不是自己儿子的儿子,他连命都可以不要。

许三观一共卖了12次血,一次为结婚,10次为家人,只有最后一次是为自己,结果还因年老体衰没卖出去。

他卖了一辈子血,靠卖血娶到人人艳羡的“油条西施”、在困难时期让家人吃上面条、救活儿子……全家都靠他卖血渡劫,这次血没有人要,他才突然崩溃、当街痛哭:

“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祸怎么办……”

这就像人一老,工作步入尾声,到了退休的岁数,选择了退休,真正退休在家,突然没有了工作作为日子相伴,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了价值,那种自我否定与不愿面对的纠结感,不止许三观有,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

最怕的不是日子苦,怕的是自己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怕的是如若生活再有波澜,自己却再也不能为家人保驾护航。

许三观的一生,命运多舛,却又平凡伟大。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去保持一颗赤诚善良的心,去活出这平淡生活中的精彩,同时,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用力地生活,让自己强大到可以对抗生活的风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