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剿匪始末

寧夏解放後,人民解放軍第65軍留駐寧夏執行剿匪等任務,軍機關兼寧夏軍區機關。當時,潰散各地的國民黨軍馬鴻逵殘部與土匪等勢力相互勾結,形成了以馬紹武、王敬武、張海祿、郭栓子等為首的十幾股土匪,約2000人。

1950年5月底,人民解放軍寧夏軍區決定,建立統一的剿匪指揮部,而後集中兵力對各股土匪進行圍剿。參戰部隊有第65軍第193、第194、第195師,軍區獨立第1師、騎兵第6師,分別向匪情嚴重的賀蘭山、平羅、同心、惠農、磴口、寧朔、永寧等地區進剿。

在剿匪部隊強大的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下,大多數股匪迅速土崩瓦解。到6月底,寧夏公開活動的股匪只剩下郭栓子、張海祿等部,並竄入賀蘭山區。7月初,寧夏軍區重新調整作戰部署,對賀蘭山殘匪大舉進剿。

9月10日,第65軍抽調第193、第194、第195師各一部,共8個營、2個騎兵連,分多路向賀蘭山進軍。剿匪部隊採用山裡山外結合,控制主要山口、道路,分片分段搜索等方法,對股匪進行嚴密的搜剿合圍。同時,廣泛發動群眾,斷絕土匪糧源,開展瓦解工作。經過近1個月的進剿,股匪的活動範圍逐漸縮小,處境極為孤立。

10月6日,第195師第584團2個連在平羅縣西峰口生擒匪首郭栓子,將股匪主要骨幹分子一網打盡。其餘流散土匪見大勢已去,紛紛投降自首。至10月中旬,寧夏地區十幾股土匪全部被解放軍肅清,共斃傷俘土匪1930餘人,繳獲各種槍894支。剿匪鬥爭的勝利,鞏固了寧夏各級地方政權,安定了社會秩序。

寧夏剿匪始末

南部山區剿匪;

1949年9月26日,寧夏解放,結束了馬鴻逵集團在寧夏的黑暗統治。然而,寧夏的一小撮反動軍官、潛伏特務、慣匪等暗中串聯,秘密勾結,組成數十股武裝土匪,據佔險山要隘,切斷交通,搶劫財物,殺害地方幹部,襲擊部隊,策劃武裝叛亂,氣焰十分囂張。

其中以馬紹武為首的“仁義軍”200餘人盤踞寧夏同心縣高崖子西南的五當山(又稱廟山),自稱“小臺灣”,公開反共,與人民解放軍對抗。原國民黨馬家軍軍官、匪首張海祿也率匪隊竄到同心、海原一帶,糾集潰逃的國民黨軍散兵遊勇,並與海原慣匪李彥良、楊伯義合併,共200餘人,號稱500餘眾,編為1個團,張海祿自封團長。

1950年1月25日,人民解放軍寧夏軍區獨立第1師獲悉馬紹武股匪正在五當山集結,立即派出第1團和騎兵連,連夜從靈武出發,避開大路,沿小路奔襲,於翌日拂曉趕到豫旺地區,隱蔽休息。

夜間繼續前進,兩夜奔襲200餘里,於28日拂曉到達五當山附近,將土匪據點包圍。激戰3個多小時,殲滅土匪一部,受傷的馬紹武率殘匪逃竄。剿匪部隊窮追不捨。連續追擊7晝夜,日行百餘里。農曆臘月二十四,剿匪部隊在同心川口地區一個破窯洞生擒匪首馬紹武、李成富。到3月上旬,同心地區的馬紹武股匪基本肅清。

為爭取更多的土匪投降,剿匪部隊將匪首李成富釋放。但李成富投奔張海祿,繼續為非作歹。不久,剿匪部隊第二次活捉李匪。在李再三表示痛改前非後,部隊再次將李釋放。但李又上山為匪。第3天夜,剿匪部隊在一位阿訇的幫助下,採用聲東擊西戰術,在李匪的姘婦家將李匪抓獲。經上級批准和軍事法庭宣判,將李匪處決。

寧夏剿匪始末

{!-- PGC_COLUMN --}

1950年3月7日,人民解放軍寧夏軍區派出獨立第1師 第1團、第3團及騎兵第6師一部,由同心城、金集出發,對盤踞於惠安堡、麻黃溝一帶的張廷芝匪部進行圍剿。以慣匪張廷芝為首的股匪200餘人,經常在環縣、吳忠、銀川的公路上及附近地區攔截客商,打家劫舍,危害甚大。剿匪部隊攻佔土匪巢穴後,對逃竄的土匪連續追擊5晝夜,將其包圍於太陽山。除匪首張廷芝帶30餘匪漏網外,近200名匪徒全部被殲滅。

1950年6月12日黃昏,人民解放軍寧夏軍區獨立第1師獲悉張海祿匪幫在海原西山窯鄉搶劫殺人,立即派出騎兵、步兵共4個連前往進剿,但不幸撲空。14日,張匪在黃谷川一帶活動。黃谷川位於寧夏南部山區,是張海祿為首的“仁義軍”在海原、同心等地區的主要據點。

獨立1師集中騎兵、步兵9個連的兵力,分4路進擊黃谷川,但再次撲空。獨立1師遂由參謀長帶領4個連跟蹤追擊,從海原興仁堡追到甘肅靖遠、打拉池,後又追回海原,歷時8天8夜,行程千里,殲滅土匪一部,將張海祿股匪追回老巢——海原黃谷川。

面對解放軍的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許多土匪紛紛投降,但張匪等頑固不化。剿匪部隊遂將黃谷川嚴密包圍,並逐漸縮小包圍圈,終於通過一給張匪送乾糧的小孩發現張匪的藏身之處,將張海祿等8名土匪全部活捉,並肅清殘匪。至7月底,剿匪部隊在寧夏南部山區共殲滅馬紹武、李成富、張海祿3股土匪,殲滅土匪約200餘人,其中擊斃擊傷匪首14名,活捉匪首69名,有64名匪首投降。至此,寧夏南部山區的股匪被解放軍全部剿滅。

西海固剿匪;

1950年5月上旬,以馬保元等為首的土匪1000餘人,策應平涼地區的土匪,舉行武裝暴亂,襲擊解放軍和當地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為平息匪亂,於5月18日派出騎兵第2旅、回民騎兵團、警備第2團1個營向鄉西海固地區進剿。剿匪部隊採取分進合擊戰術,經10多次作戰,殲匪900餘人。馬保元走投無路向解放軍投降。戰鬥至6月底結束。

寧夏剿匪始末

石嘴山剿匪;

1950年,惠農縣(今石嘴山市)剛解放不久,慣匪出身的賀蘭保安大隊(由地方起義部隊改編)大隊長郭永勝(郭栓子)先是歸順人民政權,後於3月初發動叛亂,上山重新為匪。郭栓子在22歲時即已為匪,並逐漸成為匪首,佔據賀蘭山,搶掠姦淫,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1934年,官府在屢次剿擊收效甚微後,招降郭匪股,任命郭為平羅縣保安大隊大隊長。1937年,平羅縣保安大隊改編為獨立營,郭任營長。1938年,郭調任平惠賀蘭保安司令,直至1949年解放。

1950年3月4日,郭栓子以帶隊開荒種田的名義,將自己挑選的58人的隊伍開到西山坡米家沙窩,然後向隊伍宣佈發動叛亂。爾後,叛亂隊伍向賀蘭山進發。當夜,行至艽菜溝。5日,抵達黃草灘宿營,郭在此召開會議,研究編制、行動計劃,決定成立“西北反蘇討共寧夏軍區司令部”,郭自任司令,下設3個大隊。

7日晚,匪隊分兩股開始行動,擴大隊伍,搶奪武器,籌集給養。郭親率第一、第三大隊襲擊大武口光華瓷廠(今石嘴山瓷廠),綁架並殺害廠軍代表兼廠長、主任等3人,搶劫錢、糧。隨後,又搶劫汝箕溝煤礦。之後,郭匪聯絡多股土匪,在平、惠、賀一帶組織土匪武裝,收羅槍支彈藥,配合郭匪行動,並準備襲擊經濟、軍事重鎮黃渠橋。

寧夏剿匪始末

郭栓子發動叛亂後,中共惠農縣委和駐軍對叛匪採取“以政治爭取為主,以軍事剿擊為輔”的方針,分化、瓦解了部分土匪。但郭和大部土匪頑固不化,燒殺搶掠更甚。17日夜,各股土匪分四路緊逼黃渠橋,並由一較大股匪包圍駐軍營地。由於區政府和駐軍有所準備,土匪的圍擊未能成功,但其匪勢、影響擴大,土匪一度發展到300餘人,匪焰更加囂張。

下旬,土匪在侯家嘴大武山襲擊駐軍教導隊,又在玉泉溝襲擊為剿匪前線部隊送給養的後勤分隊,在平羅襲擊5區機關等單位,殺害幹部多人。郭還派人聯絡土匪,企圖配合5月11日的“銀川暴動”。隨著實力的不斷擴大,郭將自己的武裝改稱“賀蘭山黑虎軍”,自任司令。1950年6月10日,郭率匪眾200餘人,攻打左旗,佔領廣播電臺,挾持臺長等人。7月3日,土匪又將左旗旗委書記曹動之和隨行的1名通信員殺害。

鑑於土匪的反動立場,人民政府和駐軍將剿匪的方針,調整為“以軍事剿擊為主,以政治爭取為輔”,除駐軍194師582團外,193師再派出一部參加剿匪。經幾次圍剿,匪夥大部潰散。到7月底,郭栓子及殘部被剿匪部隊壓縮在松山一帶。

8月11日,剿匪部隊在松山圍擊郭匪殘部,殲滅大部。一部分土匪棄郭自逃,郭帶20餘匪先向北逃,遭遇堵截,又返身南逃,並與另一股北逃的土匪合為一股共50餘人,繼續頑抗。剿匪部隊發起攻擊,擊斃殘匪大部,最後將幾個匪首逼進西福溝一個山洞內,並於9月20日和24日將洞內的匪首郭栓子等全部活捉。

1950年11月9日,郭栓子等4名匪首在銀川被公判,處以死刑。在之後的“鎮反”運動中,至1951年5月底,人民政府先後捕獲最大惡極的土匪300餘人。是年7月底,在押土匪被處死17人,判處無期徒刑4人,有期徒刑4人。至此,寧夏境內殘匪基本肅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