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一個非親歷者的記憶

時間永遠定格在14時28分04秒。

十年前的今天,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你在做什麼?

十年前的今天,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發生了里氏8.0的地震,震中在四川省汶川縣。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一個非親歷者的記憶

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一個非親歷者的記憶

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一個非親歷者的記憶

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一個非親歷者的記憶

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一個非親歷者的記憶

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一個非親歷者的記憶

地震狀況以及救援

在十年後的今天,各大媒體也進行了大量的報道。震後十年,無論對災區,抑或是災區的人民,這都是迴避不了的事件以及磨難。

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一個非親歷者的記憶

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一個非親歷者的記憶

現在的災區

我沒有能力像澎湃、中青報、新京報那樣對災區人民進行採訪報道,我只想談一下我記憶中的5·12,一個平凡人、災區外人民的5·12。

我對汶川地震的印象其實是點狀的,慢慢的匯成了串。

那年,我在上小學。下午一上學,老師站在講臺,卻全然沒有了原來的愉悅,只是莊嚴的面孔以及悲傷的語言:“同學們……”

年齡太小,我已忘記了大多數的語句。但我記得,從那時起,我們從即將到來的北京奧運會的興奮中倏然醒來。

我第一次真正瞭解到地震這一概念,第一次瞭解到:地震是會死人的!

那一時間,學生討論的已不再是遊戲、漫畫。我們不再討論自己的摩爾莊園又有了什麼,不再討論新的漫畫party又講了什麼內容。同學們分享的大都是在電視看到的最新的死亡數字。

5·12,使一代的小學生,瞭解到了死亡,瞭解到了政府的抗災舉措,也讓我們知道了人性的善良。

我們真的成熟了很多。

我印象深刻的是地震中那個被救出後敬禮的小男孩。

在地震發生十餘小時後,滿臉是血的北川3歲的郎錚從廢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準備把他轉移到安全地帶時,他艱難地舉起還能動彈的右手,虛弱而又標準地敬了一個少先隊隊禮。擔架上的小郎錚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禮感恩的舉動,讓無數的人深受感動。(2018年5月21日新華網)

每一次重看那個報道,我都會十足感動。有時候,我相信,支撐著我們繼續的不是那些林林總總的食物、醫療器械,而是一種信念。就像是《肖申克的救贖》,抑或是《魯濱孫漂流記》,我們都不得不相信有一種東西——信念,是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是“範跑跑“(原名範美忠)。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正在課堂講課的範美忠先於學生逃生,並因此向學校辭職。22日,他在天涯上發帖《那一刻地動山搖——“5·12”汶川地震親歷記》一文,細緻地描述自己在地震時所做的一切以及過後的心路歷程,稱“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女兒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因為成年人我抱不動,間不容髮之際逃出一個是一個。”這一帖掀起軒然大波,他也因此被網友譏諷為“範跑跑”,並引發了一場關於“師德”的討論。

老師到底有沒有義務去先救學生?這彷彿是一種悖論。因為的確,能活出一個是一個,但活著之後呢?總有人會無視良知、道德這種東西,於現在討論,我也只能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我本人也常年帶學生,但我也一直懷著一種理念:我帶學生的目的,不是為了掙錢,更多的我希望這些孩子們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在現在的社會,彷彿早已經階級固化,而階級固化的現在,教育也許只是他們改變命運,促進階級流動的唯一方式了吧。

第三個印象深刻的是“豬堅強”,成都彭州市龍門山鎮團山村村民萬興明家的一頭豬,在汶川大地震後被埋廢墟下36天,2008年6月17日被戰士刨出來時竟然還堅強地活著,而它賴以維持生存的只是木炭,正好新京報對其寫作了一篇報道《暮年“豬堅強”》,大家可以進行閱讀。

最後談談那一後我的生活。由於遠在山東加之年小,這場地震在我印象中是沒有震感的。但有湖南、廣西的同學對我說,在那一天他們都曾感受到強烈的震感。

我記得當時學校、社會一直都在組織捐款,我也記得我父母在當時家境一般時為災區捐出了不少錢。當時全社會的焦點只有一個——地震。

十年就這樣一眨眼過去了,十年後的今天,我們該怎麼對待這個事?我的答案——尊重。

尊重他們現實的生活,不去刻意打擾他們;尊重他們對未來的選擇以及尊重他們對往事對那段歷史,選擇的刻意性的迴避;尊重這段歷史,吸取其中的教訓。

那麼,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哪裡,又在做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