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分水關溝通贛閩兩地暗藏千年鳥道

近似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橫亙於贛閩邊界,幾乎成為贛閩兩省的完整分界線。位於江西省鉛山縣境內的分水關便橫“臥”在這條省界山脈之上,它東端“戴”著一頂東路山石帽,西尾罩著一座雄姿英發的望夫山,古時為邊關要塞。

鉛山縣地處贛閩邊界,東靠江西上饒縣,西接江西弋陽縣和貴溪市,南鄰福建武夷山市和光澤縣,北連江西橫峰縣。其境內有五分之四的面積屬於南部的武夷山區,五分之一的面積在北部信江河谷和丘陵地帶,地形地貌複雜多變。

鉛山建縣時間非常久遠,可追溯至南唐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由於地理位置特殊,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江西通往福建的重要關口,是由贛入閩的“東大門”。在鉛山縣與福建省交界的地方,山峰林立,其中有許多地勢險峻的關隘,分水關就是其中一處。分水關坐落於黃崗山上,因劈水分流贛閩而得名,曾是贛閩交界處的重要關口之一。

關隘溝通贛閩

古為邊關要塞

江西與福建兩省分佈在武夷山脈的東西兩側。通過衛星地圖可以瞭解到,這條山脈近似南北走向,長達550公里,幾乎是贛閩兩省的完整分界線。

在江西省境內,鉛山縣東境偎枕於武夷山主脈,綿空秀色,摩天插雲。縣域一帶的山脈自北至南連綿近百里,崇山峻嶺成為贛閩兩地的天然屏障,舊時給兩地居民帶來了諸多不便,不僅不利於兩地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還嚴重阻礙了交通,影響了商貿發展。

於是,為了方便往來,贛閩兩地的人們在這條綿延千里的山脈上築造了許多穿越東西的關口,如贛閩邊界的杉關,從漢唐時起就成為閩人晉京的官道;又如贛浙閩邊界的仙霞關,雄峻奇險,為歷代兵爭之地。福建省武夷山市政協第十屆經濟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周建福告訴記者,在武夷山脈上的眾多關口中,僅鉛山舊縣誌列名的就有8處,分水關便是其中一處。這處關隘在古代不僅是贛閩邊界的交通瓶頸,也是軍事攻防的邊關要塞。

王健川研究鉛山歷史已有多年,他蒐集了眾多關於分水關的資料,據他介紹,分水關就在鉛山縣武夷山鎮仙山嶺自然村附近,一直都是贛閩邊界的一道障礙。舊時,分水關雖然隱沒在深山密林中,卻是一處邊關重地。

一水分兩股

西側為贛北邊為閩

據相關資料記載,分水關位於黃崗山上,因山中一水源分為兩股,流入北面為閩水,流入西面為贛水而得名。關外(分水關北側)為閩地,地勢險要高峻;關內(分水關西部)為贛境,地勢漸低平緩。分水關如屏障立於“雞鳴兩省聞”的贛閩交界處,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分水關身居山腰,地勢非常陡峭,如若從江西方向爬上關隘,一不小心踏空,就有可能滾落山下。因此,在戰爭年間,這座關隘曾阻擋過千軍萬馬。不過,地勢如此險惡的分水關並沒有擋住贛閩商人運茶經商的腳步。在鉛山資深導遊陳立和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人沿著寧上高速駕車前往分水關。如今,分水關上修建了一條條隧道,架起了一座座橋樑,而在當年,這些都代表著一座座大山和一條條深澗,運茶商人在這條分水古道上挑擔推車而行,養家餬口。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當地居民總結出了一段話,概括了分水關的歷史:從古代豎旗起義的饑饉鄉民,到用一腔熱血鼓譟而起的蘇維埃紅軍,多少次激戰分水關,血灑山林。千百年來,太平時代,農人販夫,上關下關,車推手提,肩扛挑擔,往來閩贛,繳納關口稅費,聊以生計。

周圍高山連綿不絕

候鳥南遷必經之路

自古便是軍事要塞的分水關,因為坐落在黃崗山上,所以景色秀美、生態優良。記者瞭解到,分水關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區內峰巒疊障,高差懸殊,絕對高差達近千米,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許多動植物休養生息的“天堂”。

在分水關的眾多野生動植物中,有一群特殊的客人是不得不提及的,那便是候鳥。每年3~6月和9~11月,這裡便會迎來眾多候鳥,其中包括仙八色鶇、領角鴞、小鴉鵑等眾多稀有種類。

為何由北向南遷徙的候鳥紛紛選擇在此歇腳“做客”?原來,這與分水關的地形有關。分水關所在地的地形十分特殊,周圍有眾多高低起伏的山脈,由此天然形成了一條不規則的、南北走向的凹形通道。眾多高山不僅為鳥道“塑形”,還能為遷徙候鳥“遮風擋雨”。據悉,這條鳥道寬闊而曲折,高山可以為遷徙而來的候鳥擋住來自東西向的大風,從而幫助候鳥減小阻力,故而每年遷徙時節都會有大量候鳥飛過。

原始森林密佈

孕育珍稀動植物

分水關被群山環繞著,周圍植被茂盛,其中有數十種國家一、二類保護樹種,如銀杏、鐵杉、鵝掌楸、半楓荷等。同時,還有眾多珍禽異獸活躍在其間,如黃腹角雉、白鷳、猴面鷹、靈貓、娃娃魚等,可謂動植物的“天然庇護所”。

在從黃崗山山腳前往分水關的途中,隨處可以觀賞到古老的南方鐵杉、馬褂木、紫莖、黃山木蘭、天女花以及黃山花楸、盾葉澗邊草等已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的珍貴稀有植物。此外,還有獼猴、黑熊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野生動物。

分水關雖處在山腰,但常常可見雲霧瀰漫,猶如霧海中的關隘。有時,關西一側灰霧濛濛,難辨天日,關北一邊卻是藍天白雲,草綠山青。站在分水關上,可觀贛閩兩地美景。山風吹來,雲霧如團似絮,遠處山巒、近處草甸,都在雲霧中忽隱忽現,滿山遍野黃花點綴,景緻更加絕妙奇秀。

據周建福介紹,風光無限好的分水關自古便引得文人墨客在此潑墨讚頌。如南宋著名文學家朱熹曾徒步數十次過分水關,往來於閩浙皖贛湘,並寫下《分水關》一詩:“水流無彼此,地勢有西東。要認分時異,須知合處同。”不僅客觀描寫了分水關的自然景觀,還蘊涵深邃的哲理。又如明代劉伯溫(劉基)軍務倥傯中策馬至分水關時,吟《詠分水關》詩云:“關頭霧露白濛濛,關下斜陽照樹紅。過了秋風渾未覺,滿山秔稻入閩中。”描繪出了分水關令人神往的秀美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