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一代「90後」:若未來10年工資都不夠還「卡數」,那怎麼辦?

從一所不那麼知名的三流大學畢業後,啊雄來到大城市深圳找工作。

儘管初生牛犢不怕虎,阿雄說願意吃點苦,但是終究不能靠著吃土過日子。

在大城市,找工作很難找到高薪起步的,於是在沒有解決收入的情況下,他轉向另一個可以支持他日常花銷的法子——信用卡!

負債一代“90後”:若未來10年工資都不夠還“卡數”,那怎麼辦?

在深圳的街頭,辦理信用卡的臨時擺賣點很多,甚至比報刊亭還多。

依靠信用卡度日的阿雄說:“刷卡的時候,根本就感覺不到這是在花錢!”

而刷刷刷的結果,自然是債務的不斷增加。

幸虧,阿雄找到了一份工作的起薪是每月4500元,但仍然付不起他的房租,以及他那“非理性”消費習慣。

比如,他正在籌劃購買最新款蘋果手機,售價約10000元。

但這一屆年輕人並不是糊塗,他們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能要的是什麼。

對於要的,拼命也得要到,而不能要的,卻不知道如何拒絕,比如刷信用卡消費這一習慣。

正如阿雄知道自己的消費超前了,他曾經埋怨過,如果自己的人生規劃可以跟消費習慣一樣超前,也許30歲前就可以登上人生的顛覆。

可惜,沒有如果。

4500元的月入顯然不足以償還貸款並維持支出,於是阿雄選擇揹負更多債務來填坑——用三張信用卡,一共借入2萬多元,然後再向網上的PXP平臺借1萬元人民幣!

他計算一筆賬:幾個平臺的利息一起滾了雪球,每月利息就接近1000元人民幣。

負債一代“90後”:若未來10年工資都不夠還“卡數”,那怎麼辦?

毫無疑問,像阿雄一樣的年輕消費者不是少數。這些年輕人拋棄了上N輩的勤儉節約,把熱衷存錢的優良傳統演變成樂於舉債消費。

筆者從金融機構CICC公佈的數據知道,2017年中國消費貸款,即用在購車、旅遊度假、家庭裝修以及家居用品等領域的“未償餘額”增長了近40%,達6.8萬億元人民幣!再加上佔中國家庭債務大部分的“按揭貸款”增長,在2017年底,消費貸款把家庭借款推高至33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

這是一個可怕的數據,因為自2011年以來,我們這一代消費者舉起來的“債”已提高了足足一倍多。

當年輕人背上過高的債務,未來就只剩下“風險”

話說回來,居民部門適度加槓桿,可以刺激內需並推動經濟增長,同時還能緩衝宏觀經濟去槓桿的壓力和風險,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

然而,過度加槓桿也會對經濟增長起到反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低於10%,債務增加可能會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當家庭信貸超過GDP的30%,債務的增加就會開始損害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增長。

那麼對於年輕人來說,揹負高槓杆意味著什麼?

首先是這些年輕人的生活風險會增加。

《財經》雜誌就指出:“2015年後被迫舉債購房的年輕人,很可能是中國社會中槓桿率最高的群體。“

高負債意味著什麼?就是你們一直念念不忘的所謂的“泡沫”!在高負債的時代,任何以“負債”形式建造起來的財富,都是異常危險的。

其次,就是會讓年輕人對未來期盼造成錯覺,畢竟未來的努力都收用來還債的,即使收入再高,在動輒N倍的槓桿面前,這些都只是牛毛。

負債一代“90後”:若未來10年工資都不夠還“卡數”,那怎麼辦?

目前國內大部分人的金融槓桿超過80%以上!

那麼,是什麼導致大家負債累累?錢用到哪裡去了?

1、首當其中的房貸!

買房,現在已經被稱為“上車”。

在無論幾線城市的房價都已入雲的今天,“工薪階層”欲上車者,必先傾其“六個錢包”之力首付,再者申請房貸。“六個錢包”這一舉動無非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掏空家底,然後在今後的十幾二十年打工還債。

說到這份上,筆者還尚且不能說房子是導致大家負債率連連攀升的罪魁,因為在過去10年裡,可以舉債又不怕賠本的商品,除了房子還真沒其他。

2、被認可的“提前消費”觀!

在過去,中國熱衷於存款已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兒,老一輩們過日子可以說“量入為出”,而到了今天的年輕一代,變成了“量出為入”。

傳統觀念裡,請人幫忙辦事會欠人情,邀請去朋友婚宴不封紅包那是欠份子錢、借錢不還那是簡直是欠揍,於是,老一輩的中國人害怕各種“欠債”,而現在年輕人已經練就了“有債一身輕”的本事,債多不壓身,日子依然瀟灑!

在筆者看來,現在以信用卡以及網貸消費的主力軍,基本都是90後年輕人為主,80後為次,剩下那部分都是80、90、00後拿著他們父母的身份去“代貸”的。

3、創業等資金需求!

過去幾年,國家層面無論政策還是口風都是年輕人創業的。於是很多年輕人都投入創新創業的大軍裡去。

筆者認為,創業的成功無非就是取決於兩個因素:有錢的爹,聰明的腦袋。

其中,“爹”的因素佔了成功案例的90%以上。於是,“沒爹”的孩子,不,是沒“有錢的爹”的年輕人去創業,就需要資金去操作,如果創業成功倒還好,否則只會負債累累。

現今的經濟不那麼的景氣,生意也不那麼的好做,很多老闆都需要通過貸款來維持經營,所以更別說新創的企業了。

4、借錢越來越容易了!

在過去,你想借錢的渠道不外乎三,找親朋、找銀行、找高利貸!但不管哪種,借錢的門檻都比較高些,這樣限制了人們隨意借錢。

如今,互聯網通信技術起來了,微信一句是十年沒聯繫朋友的“在嗎”就足夠讓你害怕;

如今,互聯網金融也起來了,只要徵信沒有汙點,借錢的門檻就會大幅降低,一個按鈕上傳身份證資金就立馬到賬了;

如今,因為借錢簡直太方便了,所以誘惑就自然大了,結果是負債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5、生活水平高了!

如今社會的消費跟十年前已經完全不同了。

人們對教醫住養等需求更高,所謂“貴的就是好的”,這也需要更多消費支出。

筆者不是否定任何形式的負債,畢竟如果負債可以給你緩解資金週轉的壓力,或者給你賺更多的錢,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但筆者還是要提一句,負債是前提一定是量入而出,否則會讓一個人的未來陷入深淵。

負債一代“90後”:若未來10年工資都不夠還“卡數”,那怎麼辦?

就如在10年前的那場很火的電視劇《蝸居》裡,女主郭海萍的一段臺詞可以說很真實的說出了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小孩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

而文章開頭的年輕人阿雄,正面著對下一個十年。

阿雄說他沒有看過電視劇《蝸居》,但即使十年過去了,他現在處境跟《蝸居》的海萍其實幾無差別。

是的,2008年郭海萍話裡的“未來十年”已經到了2018,如果她知道現在的物價和房價,估計會絕望到爬出顯示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