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含微剧透,抱走不介意的小可爱)

这不是我们青春记忆里的那本小说,所以原著党很失望,这已经不是一部仅仅靠原著党的情怀去支撑的电影了。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唐小米站在诊所面前说:“这里有好多生僻字啊,我都不认识。”

那种无辜的阴森,和暗黑的搞笑,好像专属于郭敬明,明明是应该哭的场景,却生生地让你把眼泪憋回去。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顾森西对易遥说:“心律不齐,搞不好活不长,不信你听听。”

那种想想都会微笑的美好,单纯干净的甜,也属于郭敬明,笼罩在回忆里。

你以为这是书里的1:1还原回忆,不是,这只是为全场擦眼泪做的铺垫。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看完电影老实说,落落的导演功力早就甩了当初《剩者为王》好几个街区,当我这个半吊子观影者丝毫感觉不到这部影片在骗眼泪,却莫名其妙地就涕泗横流,她就已经差不多要收服我了。

电影的镜头看似缓慢,却没有废料,电影情节两个最高潮部分节奏既准又稳,一气呵成。如果没有道具逻辑上的小bug,导演的用心程度是值得一个满分的。

OK,以上一句纯属装x,彻底让我服气的还是人物角色。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你要说几个新人演员演技有多好,那真是胡扯,但是在电影里,真挚可能比“演”要避雷。这里先夸一夸电影造型,电影里的演员们脸上一律没有滤镜,没有重妆,在真实和“美观”上选择了前者,所以就刚刚好还原了高中生的样子。

而且影片给我的最大的惊喜就是在角色上——完全、没有、一个、不典型角色。

了解过电影信息的人应该知道影版《悲伤逆流成河》把焦点放在了校园霸凌上,如果为了切合主题,势必要突出“正确遇事态度”。

所以在角色这一部分,电影进行的整体改动虽然不大,但是足够与原著区别开来。而且因为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完整,每一个角色都有充足的立脚点,所以看起来非常过瘾。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易遥,还是那个被霸凌的敏感少女。唐小米,还是那个假面蛇蝎。顾森湘,还是那个不染尘埃的小仙女。

可是毕竟,易遥的敏感来自于与林凤华战战兢兢的相处,来自于无人诉苦。唐小米,一直被欺凌的人,只会在别人身上翻身。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顾森湘,一直被保护的人眼中,世界永远美好干净。

所有的悲剧,都起源于:因为我被怎样对待,所以我这样对待别人。

不过关于我最想说的还是电影里两位男主角(私心把小天使顾森西强归为男主,不接受任何反驳)。

齐铭和顾森西是易遥黑暗世界里的两道光,齐铭是黑暗弄堂里的路灯,顾森西是胆量。一个是失去了你会绝望,另一个是只要有他在世界永远有光亮。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电影在这里的细腻刻画,从开头就很有趣,最好笑的是我身边坐着的女生,在电影开场不久就看着齐铭说:“你可千万别变成大猪蹄子。”然后一语成谶—— 一个大家都能猜到的小心机,却能简单牵动情绪。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齐铭是善良的,但这种善良很肤浅,也很要命。他的善良是六百块,是为你好,是我都明白但你不应该……所以最容易把人推向绝望深渊。因为,你对我好,我信任你,也信任你相信我,可是最后你怀疑我。

顾森西呢,是影片临近末尾警局里那一回头,是混乱海边看台上那一跃身,是最后竟然改掉的那一句自我介绍。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其实到底易遥还是很幸运的,毕竟不是每个被霸凌的人身边都有一个顾森西。但就是因为难得一个顾森西,霸凌才真正可怕。

那么,希望所有的人,都在这个世界里感受到温暖。

最后,一个段子。这部电影足够好,是因为电影的编剧是原著作者,监制是原著作者,导演是原著作者挚交,演员全是新人没有胆量改剧本。

预祝观影愉快~

作家当导演的理由,是完美的人物逻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