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金山寺,位于镇江西北,是江南佛教圣地,禅宗正宗。宋朝时金山在江心,是当时的人文名胜。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苏轼曾多次游历金山寺,与主持佛印交好,从外放杭州到大赦归老,四十年间,在这里也留下了多首诗词。比如游金山寺,题金山寺等。

最后一首是在他去世前半年,这也是他留下的最后一首诗,之后病情反复,逝于常州。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画像是十年前的画,画中的苏轼是十年前西园雅集,画家李公麟留下的苏轼形象。

当时在驸马都尉王晋卿的西园。邀来了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画中苏轼坐在石头上,戴着子瞻帽,手里拿着弯曲的竹杖,穿着宽大的道袍。眼睛细长而又明亮,双眉细而挑,直插鬓际,脸显得方正均匀。精致的髭须显得细而略长。表情严肃。手自然而然地下垂,放在一块黑色的石头上。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十年之后,徽宗即位,神宗皇帝的皇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形势又有利于元佑党人了,于是大赦天下,元佑诸臣纷纷内迁,苏轼也得以北归。

苏轼抱病从海南北还,再见到这幅画时。想到他在黄州的四十五岁到五十岁的五年,想到他在惠州的五十九岁到六十二岁的三年,想到他在儋州贬谪的六十三岁到六十六岁的四年!

在画像地旁边留下了以下的话:“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前两句都典出于《庄子》,第一句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汎若不系之舟。”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苏轼作为千古奇才,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先后被贬八州,大部分时间在做地方官。每到一地,都留下无数佳话和政绩,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且地因人传,名气更大。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开荒东坡,躬耕自得,心态日益趋于旷达和平静,两首定风波,心底最深刻的自我剖析,抛下了地位和荣誉,在无人陪伴的穷僻小镇,苏轼便成熟了,成为名流千古的苏东坡。才有了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视野和豁达。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元佑党争被五连贬至惠州,安心自得,留下东江菜系。骨子里的儒家济世依旧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寻僧访道的同时,通过各种关系和自己的影响为人民谋取福利:建水磨坊,推广插秧工具秧马,舍药救民,掩埋露骨,协助策划修建了惠州东西二桥。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据说政敌章惇看到这首,不满东坡的快活,再贬儋州。而苏东坡早已彻悟人生,对人生的哲思也达到了极致。依然保持乐观在蛮荒之地传播文明文化,改变当地的落后风俗,使当地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并培养了海南第一位进士。海南风俗的开化,文化的传播,都与苏轼有着极大的关系。

能够南归,已是心无所求。但多年来的贬谪艰苦生活,反反复复,又从瘴疠之地的海南返回,一年来水陆跋涉,身体早已垮了。终于再次来到金山寺,面对自己的画像,留下了这首自提。

苏轼在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 走完了他历经磨难又多姿多彩的一生。

之所以是伟人,不是因为没有人类所固有的弱点,而是因为能够克服并且超越这些。黄州惠州儋州,便是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