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風流人物,蘇軾留下的最後一首詩

金山寺,位於鎮江西北,是江南佛教聖地,禪宗正宗。宋朝時金山在江心,是當時的人文名勝。

千古風流人物,蘇軾留下的最後一首詩

蘇軾曾多次遊歷金山寺,與主持佛印交好,從外放杭州到大赦歸老,四十年間,在這裡也留下了多首詩詞。比如遊金山寺,題金山寺等。

最後一首是在他去世前半年,這也是他留下的最後一首詩,之後病情反覆,逝於常州。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畫像是十年前的畫,畫中的蘇軾是十年前西園雅集,畫家李公麟留下的蘇軾形象。

當時在駙馬都尉王晉卿的西園。邀來了當時最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

畫中蘇軾坐在石頭上,戴著子瞻帽,手裡拿著彎曲的竹杖,穿著寬大的道袍。眼睛細長而又明亮,雙眉細而挑,直插鬢際,臉顯得方正均勻。精緻的髭鬚顯得細而略長。表情嚴肅。手自然而然地下垂,放在一塊黑色的石頭上。

千古風流人物,蘇軾留下的最後一首詩


十年之後,徽宗即位,神宗皇帝的皇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形勢又有利於元佑黨人了,於是大赦天下,元佑諸臣紛紛內遷,蘇軾也得以北歸。

蘇軾抱病從海南北還,再見到這幅畫時。想到他在黃州的四十五歲到五十歲的五年,想到他在惠州的五十九歲到六十二歲的三年,想到他在儋州貶謫的六十三歲到六十六歲的四年!

在畫像地旁邊留下了以下的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前兩句都典出於《莊子》,第一句出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出自《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汎若不繫之舟。”

千古風流人物,蘇軾留下的最後一首詩

蘇軾作為千古奇才,仕途坎坷,屢遭貶謫,先後被貶八州,大部分時間在做地方官。每到一地,都留下無數佳話和政績,受到人民的愛戴,而且地因人傳,名氣更大。

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開荒東坡,躬耕自得,心態日益趨於曠達和平靜,兩首定風波,心底最深刻的自我剖析,拋下了地位和榮譽,在無人陪伴的窮僻小鎮,蘇軾便成熟了,成為名流千古的蘇東坡。才有了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的視野和豁達。

千古風流人物,蘇軾留下的最後一首詩

元佑黨爭被五連貶至惠州,安心自得,留下東江菜系。骨子裡的儒家濟世依舊起著積極的作用,在尋僧訪道的同時,通過各種關係和自己的影響為人民謀取福利:建水磨坊,推廣插秧工具秧馬,舍藥救民,掩埋露骨,協助策劃修建了惠州東西二橋。

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縱筆》

千古風流人物,蘇軾留下的最後一首詩

據說政敵章惇看到這首,不滿東坡的快活,再貶儋州。而蘇東坡早已徹悟人生,對人生的哲思也達到了極致。依然保持樂觀在蠻荒之地傳播文明文化,改變當地的落後風俗,使當地有了琅琅的讀書聲,並培養了海南第一位進士。海南風俗的開化,文化的傳播,都與蘇軾有著極大的關係。

能夠南歸,已是心無所求。但多年來的貶謫艱苦生活,反反覆覆,又從瘴癘之地的海南返回,一年來水陸跋涉,身體早已垮了。終於再次來到金山寺,面對自己的畫像,留下了這首自提。

蘇軾在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 走完了他歷經磨難又多姿多彩的一生。

之所以是偉人,不是因為沒有人類所固有的弱點,而是因為能夠克服並且超越這些。黃州惠州儋州,便是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