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說,未來華爲跟小米誰能走的更好?

CBD6688


客觀來說華為肯定走的更好,也更紮實,因為技術上的距離不是隨便就可以超越吧,華為近些年科研投入不斷加大,也真的是錢多能耐住花,華為的技術進步也是有目共睹,5G話語權提升,三攝霸榜DXOMARK,gputurbo技術革命,麒麟980雙NPU對抗高通,華為的路越走越穩!



小米手機超越華為其實很難,因為供應鏈問題太大,但是小米生態做的比較成熟,怎麼說呢,相對成熟吧,聯合一些國內優秀的製造業,用小米的招牌賣出去,雖然有點套牌的感覺,但是還是比較成功,手機方面小米太年輕,不過高通扛得住就行了!




雖然說小米有可能有可能成為中國的亞馬遜,但是畢竟門檻太低,國內其他廠商也在努力做生態,小米的優勢無非是早做幾年,一個不小心就被超越了,但是華為不一樣,一個技術有可能可以領先3-5年,所以華為更穩定,科技行業技術才是第一驅動力!


用心生活的小Q


如果說手機,恐怕是華為,如果說,物聯生態,暫時小米會領先,長遠看,還不好說。



小米與華為的共性或交集,目前主要在手機領域,至於通信領域,不論是通信設備市場,還是通信技術研發和積累,小米與華為的差距相當的大。

而就手機而言,目前華為+榮耀雙手機品牌下,不論是市場佔有率,還是品牌影響力,小米應該還是落於華為系之後的。

不過,就物聯生態來看,小米生態旗下很多關聯公司和產品,小米通過入股或投資的方式,鏈接了不少周邊產品,比如手環、檯燈、淨水器、淨化器以及電視、空調等等。

合到一起看,小米生態似乎很龐大,但在每一個細分領域,小米生態成員或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並非都遙遙領先。

因此,在5G時代來臨之前,小米生態看似浩浩蕩蕩,但是,5G到來後,小米生態是否能抵禦強敵還存在不確定性。

以華為為例,也許它直接參與物聯生態產品有限,但是,物聯生態的關鍵還是入口效應和合縱或平臺效應。

華為基於在企業市場和消費者市場的佔有情況,自然會對周邊生態產生吸引力,聚集更多品牌產品。

未來只要打通物聯交互協議瓶頸,華為的想象空間不小,且華為聚焦自己的市場,與其他類似格力、海信等都可以成為合作伙伴。

因此,長遠看,小米系生態能否強過類似華為+巨頭式合作,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李俊慧


小米和華為代表了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以生態鏈和性價比為出發點的企業,一家是以研發和技術為出發點的企業,這二者並不是說一定是南轅北轍,反而是二者可能都會獲得不錯的發展,都有可能會發展更好,但是華為現在50%的市場在國外,而小米90%的市場在國內,從長遠看,華為的市場無疑大很多,也會比小米發展更好。

一、小米重點在生態鏈建設

小米以小米手機起家,最開始就是推的性價比產品,所以小米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定位,並且小米的線下門店也推廣了很多品牌元素。在之後小米投資了紅米、紫米、小米手環等多個生態鏈企業,這些生態鏈企業形成了小米獨特的產品定位,也形成了小米獨特的戰略定位。這是小米和華為、三星等最大的不同。也是小米的魅力所在。

所以現在小米的整個生態鏈產品不僅有手機、電腦、掃地機器人、插線板,還有很多的智能家居,形成了買小米就買一批的現狀,這才是小米可怕。當用戶買華為只是買華為手機或者電腦,不會買華為的路由器,不會買華為的插線板,但小米不同。

所以小米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設備,推出了小米家居智能APP,一個APP控制所有小米的產品,這形成了自己的生態,非常的厲害。

二、華為是以技術領先的戰略佈局

華為從1987年成立,目前已經30餘年,可以說從華為誕生之初華為就不斷的加大技術投入,到華為最近5年的研發投入獎金3000億元,2017年研發投入近1000億元,說明華為對技術的重視程度,到2017年華為營收已經突破6000億元,而小米只有1000億元,二者相差巨大。

華為現在在全球範圍內建設5G產品,幫助各個國家建立5G的通訊網絡,最後獲取更多的利益和發展,這是見效慢但是隻要用了華為5G設備,那勢必會用華為的5G設備,細水長流的選擇,形成了華為自己的產品的局面和格局。

華為戰略是雲管端,也就是說未來智能時代,華為也許會像製造智能手機一樣製造智能機器人,華為也會建造更加龐大的雲端計算與儲存設備。所以任正非說2020年銷售收入要超過1500億美元。

你買華為產品多還是小米產品多?


毛琳Michael


小米和華為都是十分優秀的企業,如果硬要我選更看好誰,現階段我更看好華為。

小米和華為骨子裡的本質完全不同,小米主打的競爭優勢是性價比的競爭優勢,而華為打造的競爭優勢是差異型競爭優勢。(這裡的競爭優勢指的是企業競爭的主基調。)

當企業以性價比競爭時,它得能比競爭者更能有效地設計、生產及營銷產品,力爭做到低成本和低售價,當產品配置相差不多時,售價比對手低;當價格相差不多時,或者成本比對手低,或者配置比對手好。

而企業採取差異型競爭的目的則在於提供客戶獨特而優異的價值,經由產品的質量、專業功能或售後服務等方面表現出來。

性價比的競爭優勢門檻很低,很容易被模仿和取代,差異型競爭優勢由於其獨特性,要比性價比的競爭優勢更牢固。

先看小米。

小米初入智能手機市場時,抓住了當時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好用的手機賊貴,便宜的手機賊卡”的市場定位缺失,以性價比撕開了市場的口子,並以此取得了飛速的發展,2010年成立,四年後就坐上了國內市場第一的寶座,讓市場稱奇。

然而,性價比的競爭優勢容易被模仿,小米2016年的遭遇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在這一年,市場格局未穩,各大手機廠商都打起了價格戰。樂視最為剛猛,不僅曬出了物料清單,還以低於成本200元的價格開賣。這種補貼的效果相當顯著,樂視一年就斬獲了2000萬的銷量,恰巧的是,小米當年大概損失了2000萬臺銷量。用戶因何而來,就會因何而走。

假如小米沒有擴展生態鏈,僅以手機品類,並以性價比的戰略來佈局的話,那麼小米是非常脆弱的。競爭對手完全可以捨棄兩年的利潤,甚至虧本,將樂視的打法進行到底,先把小米拉下馬,然後再謀求盈利。

小米深知性價比的弊端,藉著小米的品牌,擴張品類,利用複雜性構建商業競爭優勢。

所以,隨著小米鋪設線下渠道、開展營銷,小米的成本優勢並不明顯。以性價比為競爭優勢,容易被模仿。

小米給出了兩種破解之策,一個是構建小米生態鏈,以品類的複雜築高壁壘;一個是加強核心技術的掌控,加強縱深領域的建設,比如打造小米澎湃SoC。

再看華為。

雖然華為也有主打性價比的產品,但無論是榮耀強調的質價比,還是華為進軍高端領域,都足以表明華為走的是差異型競爭路線。

和小米相比,華為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核心技術,其中最核心的武器有兩個,一個是麒麟處理器,一個是基帶芯片。

由於在這兩個垂直領域有縱深,所以,華為的戰略靈活性更強。

比如,當人工智能的浪潮襲來後,華為就率先在麒麟SoC上集成了NPU,提前佈局人工智能在手機端的落地。而依靠高通的小米,則不得不依靠高通的日程表。

比如,在即將到來的5G,華為在5G通信方面的優勢無疑會傳遞到智能手機上。

再比如,日前,高通在北京召開“中國技術與合作峰會”,並在會上宣佈與聯想、OPPO、vivo、小米四家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以應對博通的惡意收購。假如高通被博通併購,這對華為影響很小,而對小米影響就稍微大一些。

最後,無論是哪種競爭優勢,都需要全面保持警惕。性價比競爭優勢的命門在於,企業必須維持產品的基本質量和服務,避免陷入價格戰而抵消成本優勢,避免過分強調價格而導致產品質量不過關。而注重差異競爭優勢的企業也應該注意:與競爭者的成本差異不宜過大,以免能接受產品高價格的顧客太少。

當然,無論是以性價比為競爭優勢的小米,還是走差異化競爭路線的華為,我都希望兩家企業能保持競爭優勢,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己的魅力。


梅花園陳述


客觀的來講,小米和華為兩家企業走的路線不一樣,僅僅比較兩家的手機產品,來判斷這兩家公司,誰能走的好,就會很片面。

小米最初成立,是以手機為切入點,雷軍當時做手機的思路,就是把手機的上下游企業做高效的串通,在小米手機上實現產業鏈的最具競爭力的組合,以此來打動消費者。小米的思路在過去幾年也帶動了很多企業進入手機領域,也用類似的思路、方式做起了手機。

手機行業發展到今天,競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在工業設計、科技領先度等方面都從行業跟隨發展到了行業引領的角色,中國手機廠商在全球市場佔有率就是很好的證明。

華為和小米的發展也是尤為突出。

其實華為做手機由來已久,在很多人還不知道華為這個品牌的時候,實際上華為就在做手機了,那時候華為做的是白牌手機,也就是說,華為的手機上面的logo不是華為,而是跟華為定製手機的運營商,手機上的logo是個運營商logo。

在2G手機時代,歐美運營商定製手機是很慣用的方式,他們用補貼的方式送給用戶手機,運營商賺取話費,華為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做手機的。

後來,大家都懂的,iPhone出現了,諾基亞倒了,摩托羅拉也不行了,手機行業面臨新一輪的洗牌機會。

於是,小米起來了,華為也開始打出了“華為”“榮耀”“麥芒”的品牌,開始走品牌化手機的道路。

回到問題本身,華為和小米的比較,這兩家企業的發展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小米的產品體系分為三個大類:手機、電視和路由器,以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路由器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小米這幾年下來,以小米手機自身的成功模式,複製出了很多小米生態鏈企業,零配件選用市場內的頂級配件,產品設計力求做到精細,產品的品類選擇外國貨和國貨質量差距大的產品,所以,小米生態鏈的發展模式贏得了很多用戶,在中端市場做出了很不錯的成績。

而華為的發展則是以自身的ICT技術為基礎的。大家都知道,華為是做通信設備起家的,從通信起家的華為,這些年打敗的競爭對手是相當不少,在中國,讓思科一蹶不振,在全球市場,也使得愛立信這樣的傳統通信廠商越做越頹敗。

憑藉華為對通信行業的理解,華為進軍IT行業也是所向披靡,在雲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研發、市場擴張上也一路披靡。

華為在手機領域的進步更是可圈可點,所以,也才有上面的問題。

我覺得,華為和小米雖然是在手機上有激烈的競爭,但兩家企業的發展路徑卻是大不相同,不能做簡單的類比。


來自科技行者團隊的知識產權老師


科技行者


首先題主需要明確一個事情:華為和小米是不同類型的企業,完 全 不 同

為什麼這麼說呢?可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華為和小米都是賣手機,電腦,數碼設備的廠家,但是華為並不是靠賣數碼產品起家的,就比如三星明天把手機業務砍掉,對企業的影響也不是很大。

華為

那麼問題來了,華為究竟是做什麼的呢?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技術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來自百度百科。

簡單解釋一下,世界上的各種運營商,比如移動聯通這些還有國外的ATT等等。他們組建整個網絡的時候需要很多硬件設備,比如基站,佈線等等問題。華為可以提供全套的基站以及連接基站的整個網絡。也就是說華為可以為運營商提供核心業務,而且是整套的業務。

這也正是很多國家禁止華為的技術進入自己國家的原因,這些設備傻子都明白有多重要。

注重研發創新

去年,歐盟委員會官網發佈“2017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大眾汽車在去年以137億歐元的研發投入排名第一,緊隨其後的是谷歌、微軟、三星、英特爾、華為、蘋果等ICT企業。中國企業華為以104億歐元超過蘋果(95億歐元),排名全球第六、中國第一,是唯一進入TOP50的中國企業。

全世界都能感受到華為研發有多用力,最近開發的麒麟980芯片就是最好的證明。芯片一直是我們中國的痛點,華為迎難而上,值得鼓勵。

然後才是我們熟悉的手機,電腦等產品。根據2018第二季度的數據,華為已經成功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二的品牌,第一還是老大哥三星。


小米

從為發燒而生到新國貨。雷軍的小米8年就上市,小米現在不僅僅是單單的手機,還有整套的智能家居。現在的小米,已然完成了蛻變。

2011年的 MI 1是一個有實力的手機市場攪局者,飢餓營銷也為小米開發了全新的營銷模式。小米手機一路高更猛進,一路發燒。

一直到2016年,小米 MIX 的出現,讓小米在真正意義上引領了智能手機全面屏的風潮,也讓用戶們感受到了小米在創新上的努力——這款產品的出現,也極大地扭轉了小米的品牌形象,甚至被外界解讀為小米手機銷量回升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代言人,廣告,上春晚,現在的小米已經是我國手機的領軍企業。還有雷軍那句:我們只賺5%。


如今小米手機的業務日益成熟,而且逐漸進軍國際市場。除了手機,小米還有許許多多關於“智能”的家電,從燈泡到電視,一應俱全。毫不誇張的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小米賣不到的。

在物聯網,智能家居這方面小米的確是領先於其他企業的。哦對了,小米還有自主研發的松果處理器,雖然很久沒有消息,但起碼小米再向這方面努力。

無論是華為還是小米,他們都是中國的驕傲,走的更好我們難以判斷,但是它們正是我國千千萬萬企業的代表。


銳見科技


小米只有把矛頭對準外國企業,才能找到方向,而不是天天想著華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19fd0330221f2c8159b204da38fc63b0\

咖啡店很過分


客觀地說,我就客觀地回答。

華為基於強大的技術積累與不斷創新所以在不斷強大,未來將會繼續建立其在通訊領域、手機領域的強大技術優勢,這是一個實業為主的公司,所以叫做技術公司。華為的未來我們只能估算一半左右,另外一半,由於人工智能剛剛起步,而華為正在大力開發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切,這一半,要看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才能定奪。

小米事實上不是科技公司,充其量就是個互聯網公司。互聯網也能產生偉大的企業,參照阿里巴巴。小米的夢想就是打造一個生態圈,這個圈從目前小米的商品構成來看,非常大。如果小米踏踏實實做好產品質量並對消費者用心服務,小米的未來不可估量。

兩者誰走得更好?現在不好說。如果華為藉助手機領域的優勢來做生態圈構建的話,我相信華為比小米走得更好。這是目前能看到的東西。


創一視角


小米和華為完全不同的兩個企業,無法比較,手機只是華為旗下一部分、而且有自己設計的芯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華為是做通信的,而且專利技術也不少,小米是互聯網銷售模式,自己硬件技術有代差,硬件技術是高通,小米只是互聯網利用企業,有完善銷售團隊,不能看市值估值,華為有多少實體資產,無形資產,華為主業通信技術和市場佔有率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小米和華為都不是一個層次和級別,根本無法比較,小米只是銷售企業,不努力隨時都難說,華為已經是中國不可缺少的通信企業,在世界5G專利上都有一席之地,而且旗下手機做的也不錯,就像拼多多市值估值很高,只是互聯網利用者,空手套白狼的皮包公司,有沒有對社會對企業沒有一點影響


衣羊羊潮衣庫


華為和小米這兩家公司都是中國科技公司的代表,作為中國人,固然是希望兩家公司都能夠越走越好,基業長青。

客觀來說,個人更欣賞小米。為什麼?且聽我細細道來:

雷軍比任正非年輕30多歲,更懂互聯網和年青一代的需求。

雷軍是70後,任正非是40後,兩人都是非常成功的商界領袖。但雷軍的互聯網思維是任正飛所缺乏的。

因為兩家公司的領導人風格各有千秋,導致了小米和華為迥然不同的風格。小米公司更加接地氣,早已和網友打成了一片,華為則依然是軍事化管理,強調員工狼性文化。

未來十年二十年,互聯網將會和今天的電、煤一樣普及,哪家公司能運用互聯網得心應手,它就能走得更遠更好。

通信行業正在衰落,華為業務結構單一,小米生態正在壯大。

2017年12月,中興員工跳樓事件揭開了通信行業困境的冰山一角。過去十年是全球通信行業的黃金時代,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通信行業已經逐漸走向衰落。

進入2017年,通信行業步入寒冬。華為被曝裁掉35歲以上的“老員工”,中興也被曝大量裁員,其中就包括40歲的跳樓員工。

當一個行業的人力供給大於人力需求的時候,是根本沒有萬全的解決方案的。作為全球通信行業數一數二的巨頭,華為能力挽狂瀾嗎?

我們把答案留在未來。

相反,再看看小米這幾年的佈局。小米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手機品牌廠商了,大家更願意喊它是“小米雜貨鋪”。從299元的羽絨衣到5元一桶的泡麵,小米生態幾乎涵蓋了各行各業。

不僅如此,小米還在手遊、電商、人工智能領域也都有佈局,智能音箱“小愛AI”憑藉出色的表現俘獲了大批粉絲。

相比華為,業務結構更加多元化的小米,或許更能抵禦即將到來的行業寒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