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常回家看看”首案开审 七旬老母亲跪地痛哭


母亲和儿子房屋相距30余米,却鲜有往来。在村委会多次协调无果后,78岁的四川大邑县王泗镇村民李兰渝向法院递交诉状,将儿子告上法庭。2013年7月16日,大邑县王泗法庭正式开庭审理此案。原告李兰渝老人在法庭上不认同儿媳的辩解。

李兰渝老人认为儿子未尽到赡养义务、见到自己也不喊,也不说话,而状告的焦点与儿子拒绝提供母亲要求的口粮。庭审中,老人哭喊“儿子忘了娘”,并当庭下跪,而代夫出庭的儿媳则认为夫妻俩委屈,一度气得离开被告席。因双方意见分歧较大,该案未当庭宣判。图为老人在法庭上说的伤心处,掩面而泣。

新闻曝光后,受到不少网友的围观。人在做天在看,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以后儿孙照样会怎样对待你,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养儿为防老良性循环。图为老人在法庭上说的伤心处,掩面而泣。


老人要求儿子在经济、生活上尽到义务的同时,还希望儿子每个月看望自己一次,图为老人在法庭上说的伤心处,失声痛哭大喊“儿子忘了娘”,并当庭跪下。

李兰渝老人的儿子也60多岁,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回几次家,老人称儿子不常探望她 老人每个月领到农村养老保险和低保共255元,老人有一块地出租了有些收入,并非说的那么凄惨。图为儿媳和女儿在法庭上辩解。

对于“不常探望”的说法,孙女则认为可能是在交流上出现了误会。对于“常回家看看的请求”,只要相互理解了,天天去看都行。庭审最后,李兰渝的代理律师在提及“常回家看看”的诉求时说,父母挂念子女,“人近了,心就近了。”图为儿媳辩论时气的离开被告席。记得一首歌词: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做儿女的要多多理解天下父母心,让老人愉快安享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