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医院迁建十周年征文活动推出的第33篇文章是急诊科钟萍撰写的《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护士服的变迁伴随着成长,急诊科的发展伴随着护理团队技能的不断提高。从大家口中的“宝儿”变成“长姐”,是尊敬,是信赖,更是责任。那颗对急诊工作向往的种子,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喜欢艾青老师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记得10年前,我和众多新入职的同事作为搬建新院后第一批入职职工来到北皋新院址参观。领队韩晶老师带领我们从急诊进入,当时的我被急诊科清新的绿色、高大上的抢救设备所吸引,抑制不住的兴奋让我鼓起勇气问:“老师,将来我可以选择在急诊工作吗?”韩老师笑着说:“这个得看你面试成绩以及护理部统一安排。”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竟然真的被分到了急诊,注定了我与急诊科的十载情缘。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拍摄于2008年,照片虽不清晰,却是我弥足珍贵的记忆。

2008年9月,当我第一天来到急诊科时,映入眼帘的是“穿着白色长款护士服,头戴白色燕尾帽的护士老师们”,我被她们的热情、微笑所吸引,自此我成为她们中的一员。当时急诊科护士平均年龄35岁,我成为科里最年轻的护士,没想到我这么大的年龄竟然是老师们口中的“宝儿”,也没想到急诊科护士年龄这么大,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老院并没有急诊科,只是和门诊合并在一起的接诊区,直到新院搬迁后,才独立成科。此时的急诊科每日只有二三十名患者来诊,我穿着白色护士服穿梭在急诊的走廊里,感觉更像是病房。

两个月后,院内统一着装,我们的护士服也从一成不变的白色护士服变成代表急诊特色的深绿色分身护士服。这一身护士服我穿了三年,也是这三年改变了我对急诊科的认识,让我从一个毫无抢救能力、零基础的小护士慢慢蜕变成一名急诊科的骨干。原有急诊科的护士老师因为岗位需要或身体原因慢慢调离急诊,越来越多的年轻护士一拨拨引进,一年的时间,科室平均年龄从35岁降到26岁,我从最小的“宝儿”变成“长姐”。此时的急诊科是一个以传染病为主、综合内科急诊为一体的结合体。穿着这一身护士服,我和姐妹们共同战胜了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打倒了2010年来势汹汹的手足口疫情,面对疫情需要冲锋陷阵的危急时刻,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勇敢冲在前,为保卫首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付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曾经的抢救室

现在的抢救室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抢救演练

2011年7月,北京市医管局所属22家医院统一着装,我们又从深绿色护士服,变成天蓝色分身护士服。这一身护士服陪伴我到现在已经有七年时间,我穿着它经历了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病毒病、2016年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以及2017年高致病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再度来袭。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和姐妹们奋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默默地守护着患者的安危。慢慢的我也从“长姐”晋级成老护士,稳居科室前五名。急诊科也从以前的以传染病为主、综合内科合体模式正式划分综合内科、外科急诊,感染病急诊独立成科。随着患者就诊人数日益增多,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急诊论坛会,拉近与综合医院的距离;穿着这一身蓝色护士服,我们经历了无数次脑出血患者救治、高危孕产妇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等,扎实的专业技能让我们在历次的抢救中忙而不乱;穿着这一身蓝色护士服,我们见证了胸痛中心的成立、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的成立,创建了科室特色的“救”在您身边志愿服务项目。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护士这个平凡的职业,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不仅仅是身着白衣,更重要的是有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信念。若有人问我:“世人谁最美?”我会自信地回答:“是护士! ”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钟萍,1985年生人,2008年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工作至今。

请扫上方二维码,关注“北京地坛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了解医院信息、医疗服务内容、健康科普知识、医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