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建十周年」從急診科的「小么妹」到「大姐大」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醫院遷建十週年徵文活動推出的第33篇文章是急診科鍾萍撰寫的《從急診科的“小么妹”到“大姐大”》。護士服的變遷伴隨著成長,急診科的發展伴隨著護理團隊技能的不斷提高。從大家口中的“寶兒”變成“長姐”,是尊敬,是信賴,更是責任。那顆對急診工作嚮往的種子,早已在心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喜歡艾青老師的一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記得10年前,我和眾多新入職的同事作為搬建新院後第一批入職職工來到北皋新院址參觀。領隊韓晶老師帶領我們從急診進入,當時的我被急診科清新的綠色、高大上的搶救設備所吸引,抑制不住的興奮讓我鼓起勇氣問:“老師,將來我可以選擇在急診工作嗎?”韓老師笑著說:“這個得看你面試成績以及護理部統一安排。”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竟然真的被分到了急診,註定了我與急診科的十載情緣。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拍攝於2008年,照片雖不清晰,卻是我彌足珍貴的記憶。

2008年9月,當我第一天來到急診科時,映入眼簾的是“穿著白色長款護士服,頭戴白色燕尾帽的護士老師們”,我被她們的熱情、微笑所吸引,自此我成為她們中的一員。當時急診科護士平均年齡35歲,我成為科裡最年輕的護士,沒想到我這麼大的年齡竟然是老師們口中的“寶兒”,也沒想到急診科護士年齡這麼大,後來我才知道,原來老院並沒有急診科,只是和門診合併在一起的接診區,直到新院搬遷後,才獨立成科。此時的急診科每日只有二三十名患者來診,我穿著白色護士服穿梭在急診的走廊裡,感覺更像是病房。

兩個月後,院內統一著裝,我們的護士服也從一成不變的白色護士服變成代表急診特色的深綠色分身護士服。這一身護士服我穿了三年,也是這三年改變了我對急診科的認識,讓我從一個毫無搶救能力、零基礎的小護士慢慢蛻變成一名急診科的骨幹。原有急診科的護士老師因為崗位需要或身體原因慢慢調離急診,越來越多的年輕護士一撥撥引進,一年的時間,科室平均年齡從35歲降到26歲,我從最小的“寶兒”變成“長姐”。此時的急診科是一個以傳染病為主、綜合內科急診為一體的結合體。穿著這一身護士服,我和姐妹們共同戰勝了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打倒了2010年來勢洶洶的手足口疫情,面對疫情需要衝鋒陷陣的危急時刻,我們這支年輕的隊伍勇敢衝在前,為保衛首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付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曾經的搶救室

現在的搶救室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搶救演練

2011年7月,北京市醫管局所屬22家醫院統一著裝,我們又從深綠色護士服,變成天藍色分身護士服。這一身護士服陪伴我到現在已經有七年時間,我穿著它經歷了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病毒病、2016年寨卡病毒病和黃熱病以及2017年高致病性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再度來襲。記不清多少個日日夜夜,我和姐妹們奮戰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默默地守護著患者的安危。慢慢的我也從“長姐”晉級成老護士,穩居科室前五名。急診科也從以前的以傳染病為主、綜合內科合體模式正式劃分綜合內科、外科急診,感染病急診獨立成科。隨著患者就診人數日益增多,我們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利用業餘時間參加各種急診論壇會,拉近與綜合醫院的距離;穿著這一身藍色護士服,我們經歷了無數次腦出血患者救治、高危孕產婦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等,紮實的專業技能讓我們在歷次的搶救中忙而不亂;穿著這一身藍色護士服,我們見證了胸痛中心的成立、美國心臟協會心血管急救培訓中心的成立,創建了科室特色的“救”在您身邊志願服務項目。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護士這個平凡的職業,之所以被人們稱為“白衣天使”,不僅僅是身著白衣,更重要的是有著“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信念。若有人問我:“世人誰最美?”我會自信地回答:“是護士! ”

「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迁建十周年」从急诊科的“小幺妹”到“大姐大”

鍾萍,1985年生人,2008年畢業後就職於北京地壇醫院急診科工作至今。

請掃上方二維碼,關注“北京地壇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可瞭解醫院信息、醫療服務內容、健康科普知識、醫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