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每一種工藝都有其獨特的美,他用藝術的眼光探尋,藉助科技締造出完美的紫砂藝術品。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潘洪強,宜興紫砂圈的人才。他會做壺,有創意,靈活運用科技的畫圖模式——3D建模,完美展現紫砂壺各個角度。

他出身於紫砂世家,從小耳濡目染,酷愛紫砂藝術,受紫砂藝術薰陶可謂根深蒂固,對紫砂的認識可謂自幼而來。

出於對美術的熱愛,潘洪強果斷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大學幾年他的美術基礎得到昇華,對紫砂藝術的認識也大大提高。畢業後,他一心投入紫砂藝術創作,師從高級工藝美術師王春明,後又得諸多名人悉心指點,虛心學習,博採眾長。

有著較深的美術功底的他,不斷地積累與沉澱,把文化元素融入到紫砂壺設計創作中,並用電腦設計製圖,標準形象地表達所設計的作品,風格技藝不拘一格,靈活多變,既得傳統之神韻,又具現代之創新,原創作品不斷問世,潛力巨大,被業內大加推崇。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潘洪強老師獲得的獎項

《嬋娟提樑》靈感於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深厚的情誼,有友情、親情、以及強烈的思鄉之情。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嬋娟提樑》

此壺斬獲2015年全手工製陶大賽二等獎,以及首屆“景舟杯”制壺大賽銀獎。

整體造型為圓月狀,壺身呈半球狀,似半月懸空;提樑引用“月有陰晴圓缺”,創作上作缺陷美;滴子為缺月造型,整體與壺把、壺身相呼應。將此壺置於平面之上,壺身呈前高後低之狀,整體設計傾斜頗有動感;壺底巧用三足造型,似三朵祥雲高捧玉盤,遠遠看去彷彿月亮在雲中行走;壺口採用鋪砂工藝,彷彿點點星光,形成眾星捧月的浩渺美景,妙不可言。

此壺另外一層意思是,告誡人們,若想取得成功,必須經歷一些曲折與磨難。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納福提樑》為2017年手工製陶大賽一等獎作品。此壺創作理念以中國傳統文化“福”為主題,和其他福的表現形式不同,壺身採用象形設計,隱藏兩隻蝙蝠,寓意“福”在眼前,壺蓋繪製三隻蝙蝠,隱五蝠於壺上,象徵“五福臨門”,構成巧妙佈局,彰顯美滿人生。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納福提樑》

還有一把《納福壺》,與《納福提樑》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壺在宜興第十一屆手工製陶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納福壺》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除了對傳統文化進行設計,潘洪強也喜從美中尋求新意,他的絕代佳人系列,由沉魚落雁、傾國傾城多套作品組成。

這些作品都不是直接從正面去塑造美女形象,而是從不同的側面描述佳人的麗姿,運用烘托的藝術手法間接、生動地展現美人的動人形象,這些美是藝術的抽象表現形式,也是藝術的魅力之處。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沉魚》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落雁》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傾國》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傾城》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88提樑》

此壺曾榮獲2014手工製陶大賽三等獎。壺身整體呈“8”字狀,壺鈕為縮小版“8”字,壺底三足鼎立,線條流暢,近觀呈漢字的“八”,壺嘴蜿蜒向上,邊上凸起的兩條曲線,又作漢字“八”狀,整把壺呼應主題,融納財集福為一體,頗為用心。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潘洪強老師,現場演示3D制壺過程,先在製圖界面上畫好整把壺的輪廓,再一一處理圖紙細節部分,再將畫好的壺身、壺鈕、壺把拼接在一起,這樣畫圖直觀可見,容易修改,相對週期較短,但一把壺的建模也需要幾天時間,反覆修改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潘洪強老師3D建模

3D建模製壺,走在制壺科技的前沿——潘洪強

3D建模後的設計圖稿

他說很多東西都需要汲取先進的思想與科技,做壺也一樣。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制壺,不僅是新時代匠人的匠心所繫,更是先進科技賦予傳統藝術的新生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