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說到品牌,你第一反應是什麼?

很多人都會想起logo。在視覺先行的當下,一個搶眼的logo是品牌形象和背後企業文化最鮮明的註解。

比如,nike的“單鉤”

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喜茶的喝飲料小人

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有的品牌甚至採用了洗腦廣告來增強記憶點,像著名的“恆源祥,羊羊羊”和世界盃期間的某直聘app,讓人煩不勝煩。但在昔年的汕頭,也許品牌本身的名字,已經有足夠底蘊值得玩味。不信就帶你感受一番,在當年作為百載商埠的汕頭,那些響亮不凡的鋪名商號是怎麼誕生的——

公私合營前汕頭埠林林總總的招牌,文化含量普遍很高。大抵可以分為以下4類:

1 店名隱喻經營內容,文雅,耐人尋味

2 以店主的名姓作店號,樸實,易記

3 隱喻生意合夥者的人數,含而淺白

4 帶洋味的,該企業的人和事與外國有關

除了上述的起名邏輯,還有根據易學的五行生剋、勵志、祈福、自律等等而起。一塊招牌,有一種含義的,也有多種寓意的。

南生

南來創業,生財有道

南生貿易公司,簡稱南生公司,汕頭百貨大樓的前身,地處安平路頭,現作為危樓候待處理。這座危樓建於1932年。在此之前,南生公司位於鎮邦街,是老牌的百貨公司。

這家公司招牌的主題詞是“南生”,寓意“南來創業,生財有道”。公司的主要創辦人李柏桓是梅縣籍華僑。李柏桓年青時在南洋含辛茹苦,胝手胼足,終於有了積蓄。他聞悉家鄉毗鄰的汕頭埠是創業投資熱土,於是帶著資本從南洋來到汕頭,在鎮邦街創業百貨公司,公司名號就冠以“南生”,含義淺顯:我從南洋來,投本財生財。果然,南生公司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成為汕頭埠四大百貨公司之一。

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1932年,李柏桓領銜,聯手同是過番南洋的同鄉李耀宗、李遠波、李鏡泉、李視棠等人集資在汕頭新的商業中心小公園蓋了一座7層高(當時全市最高)的營業大樓,第一層至第二層經營老本行——百貨,第三、四層為中央酒樓,第五、六、七層為中央旅社。整座樓的總稱是“南生貿易公司”。

“南生”兩字給創業者帶來了財源,好的招牌是無價之寶,是巨大的無形資產,因此營業地點遷了,營業範圍擴大了,但招牌是決不能改的。

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南生”兩字,也可解讀為來自“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唐代王維《相思》詩句)的意旨,寓意創業者心繫舊園的情懷。

太古

英商“永久”的祈願

舊汕頭埠有“太古洋行”和“太古南記”。這兩家都屬“涉外”企業。

太古洋行是英國商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在上海創辦的,專行中國沿海口岸的中國航業公司,又稱太古輪船公司。太古經營的是從東北口岸牛莊運豆餅、大豆到汕頭,再從汕頭載糖北運。後來,還做牛莊、汕頭的船隻出租生意,至光緒五年(1879年)在牛莊——上海——汕頭航線上已有6艘太古輪船,並在汕頭設立分支機構,人稱“汕頭太古洋行”,舊址在老港務局內,現已拆建。太古在汕頭的航行獨佔鰲頭,除了攬載汕頭、牛莊間的貨物外,還通過代理商載運旅客往南洋各地。

太古南記舊址位於至平路和永平路交會處的東北角,現為汕頭市總工會勞動服務公司職工招待所。太古南記是太古洋行(太古輪船公司)在汕頭的代理商,1890年正式與太古洋行訂合同辦理代理業務,專門代理南線(安南、暹羅、石叻、印尼、馬來)港口業務,因而取名“太古南記”。

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太古南記舊址

太古洋行是英商創辦命名的,根據黃卓彬先生所說,“太古”一詞是音譯的專用名詞,即專指當年在中國的太古洋行。據此,筆者認為:“太古”這招牌是英國人特地根據中國的文化背景來冠名的。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企業,大多是以中國人的文化欣賞習慣來命名。如同樣是英國人創辦的怡和洋行(汕頭怡和洋行舊址在至平路103號),“怡和”兩字就以中文義“怡悅和諧”為含意。

“太古”兩字,筆畫少,都是仄聲字,短促有力,易叫易寫易記。這是“太古”招牌的優點之一。優點之二,“太古”是一個古詞彙,有文化內涵。“太古”的本義是“遠古”、“上古時代”,荀況的《正論》:“太古薄葬……”《漢書·蓋寬饒傳》:“乃欲以太古久遠之事匡拂天子。”

外國商人在中國創辦的公司,使用中國文化古老的詞彙作招牌,其用心不外是想利用中國人的民族文化感情去認同他們的洋公司,從而達到商業目的。此外還有另一含義:祈願他們的公司能成為永久性(太古)的企業。當然,他們的願望不能實現。解放後,人民政府收回港口主權,接管了太古洋行在汕頭港的碼頭、倉庫。

清耀

清爽如冰耀以名

清耀園位於永平酒樓(汕頭大廈)的北側比鄰,是舊汕頭埠比較有名的冰室、甜品店。

清耀園的老闆叫馮耀波,老闆娘叫林清玉,夫妻各取一字作為店號招牌,這是汕頭招牌文化的一個特色。這塊招牌的另一特色是,對主人命格五行的增補。

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永平酒樓

“五行說”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發明的,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並認為五行之間相生相剋。潮人將“五行”運用於命運說,認為每個人的“生辰八字”五行要全要均衡,如有欠缺,要用名字來補救,缺什麼補什麼。例如當年福合市場有一家“傑盛”號雜鹹鋪,當年開張時要起名,算命的人捏著手指對主人說:“你命裡缺木,更缺水,店號就叫‘傑盛’吧,‘傑’字有木,有四點水,讓水更旺一點。”傑盛生意紅火,主人念念不忘算命先生的功勞。有一天,一個窮秀才來買鹹烏豆,瞧著招牌問主人:“莫非您命格缺木和缺火?”主人答:“我缺水不缺火。”秀才疑惑不解地說:“缺水怎能用‘傑’字?‘傑’字上木下火呀(傑字下部四點代表火)。”主人哈哈大笑:“敢情是先生用火把我命裡的水都燒乾了,生意才旺呀!”把傑字下部四點錯認作“水”是不少算命先生的習慣錯誤。

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清耀園舊址

喜歡玩“五行”的讀書人,看到“清耀園”的招牌一定會說:“主人五行缺‘水’和缺‘木’。”主人可能缺水,“清”字有“水”補上,主人可能缺“木”,“清”字有“青”代“木”補上(五行中,木,其色“青”,於是“青”可代表“木”)。

清耀園在舊汕頭埠的知名度是很高的。赤日炎炎之時,食客到此飲冰,看到招牌上的“清”,就會聯想到“清爽若冰”,還有“園”字,如同拂過清風,未曾飲冰心自涼爽。寒冬臘月之時,食客到此用甜品,想到招牌上的“清”,就會聯想到“清甜可口”,未見甜品,心自甜蜜。招牌,是商品的眼睛,要相匹配,如玉甌要有玉蓋配套。

從華壇到勝利

愛國者之聲

鎮平路的群眾電影院,1931年建成時取名“銀宮”,寓意“高級的場所”,沒有什麼文化內涵。後來財產易主,改名“華壇”。這個名字改得好。此處的“華”,即是“花”,“華”和“花”在文字學上有“古今字”的關係。所謂古今字指:為減輕古字多義的負擔,於是在原有形體基礎上,增加義符或更換義符、聲符而後創造的區別字,這種反映同一概念先後產生的字,合稱為古今字。“華”同“花”,“華”是古字,“花”是今字。《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桐始華。用現代漢語解讀是:三月梧桐開始開花。壇,土臺。華壇,即花壇,盛滿鮮花的地方,隱喻該戲院推出的影劇如同五彩繽紛的鮮花,令人賞心悅目。

“華壇”於抗戰勝利後不久改名“勝利”,以示慶祝和紀念。可能是汕頭唯一專為紀念抗戰勝利而改名的招牌。

三一

三兄弟一條心創業

“三一牙刷”在解放前是頗有名氣的。其營業部在昇平路聯和藥店西側,小公園地帶的邊緣。“三一牙刷”不僅生產牙刷,它最賺錢的產品是“雪花膏”。它出品的牙刷三行馬毛,純一色,唯中間一撮毛用其它色。比如某把牙刷唯有中間一叢紅毛,其它都是白色毛,構成“三一”的寓意圖案。

“三一牙刷”的主人姓姚,潮陽人,老大攜手兩個弟弟白手起家。招牌冠以“三一”,寓意“三兄弟同一條心創業致富”。

“三一”也寄隱“三荊同株”、“一本萬利”兩個故事。“三荊同株”說的是:古時候有三兄弟失和,準備分家。走出門來,見門前荊樹三杈而同一株幹,猛然省悟,嘆道:“樹木還喜歡相聚,何況我們這些人!”三兄弟重歸於好。“一本萬利”的典故出自清代姬文的《市聲》,指商人投入的資本很少,而獲得的利益很大。這兩個典故,對當年的姚氏三兄弟很有啟迪意義。

還有其他幾種類型的招牌鋪號也很有意思,有些“望文生義”玩得666——

居安 居住平安,一聞名便知是旅店。居安旅店在居平路和至平路交會處的西北角,因為這旅店名,其所處街巷被命名“居安裡”。

陶陶 典出《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陶陶,樂陶陶,用其作招牌者,一定是娛樂場所。陶陶是戲院,即解放後的“新觀電影院”。

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天源 水源來自天,一定是釀造業的招牌。“天源”釀酒,也釀醬酒。發行所在永平路中段。

錦芳 繁花似錦,芳香撲鼻,是茶葉店,舊址在昇平路東段。

陶金玉 陶器如金玉一般美麗珍貴,是陶瓷店,在永平路中段。

普香 商品普遍香甜可口,是雜鹹鋪,在老雙和市場。

記住品牌全靠洗腦廣告?舊汕頭埠的招牌鋪號才叫絕!

舊汕頭埠“仁”、“合”字樣的招牌特別多。仁,含義一是講仁義,講商德;二是隱“二人合夥經營。”“合”指合夥經營。

仁合 拆開為“二人合”、二人合夥經營的乾鮮果店。舊址在永平路。

仕合 拆開為“十一人合”,十一人合夥經營的糖豆糧油店,舊址在居平路。

合發 多人合作祈盼發財的布鋪,在安平路南生公司對面。

洪心合 一姓“洪”和一名字有“心”字的兩個人合營的糖菸酒店,在安平路和永平路交會處的東北角,門前有1路公交車站。

仁發 二人合營祈望發財,也以仁義的手段發財的商行,叫“仁發莊”,舊址永興街西段123號。

仁誠 二人合夥,應該真誠合作。該商號全稱“仁誠行”,舊址至平路100號。

舊汕頭埠的很多行鋪、廠家的招牌具有文化含量,透發行業信息,或勵志拼搏,或寄望未來,或禱福發願,或闡明商德宗旨,或宣揚產品特色;莊重,樸實,易叫,易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