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山突圍—粟裕將軍死裡逃生之役

車橋大捷傳來,毛澤東曾斷言:這個年輕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豫東戰役後,林彪感慨:粟裕盡打神仙仗。

劉伯承元帥也曾讚道:粟裕有古名將之風。

戰爭,從來都不是偉人筆下"戰地黃花份外香"的浪漫。真正的戰場,絕對是屍如山積血若川流的人間地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香閨夢中人"才是對戰場真實的寫照。

懷玉山突圍—粟裕將軍死裡逃生之役

風起於青萍之末,而止於草莽之間。

一將功成萬骨枯,百勝名將,有誰不是從屍山血海中摸爬滾打而來?從韋崗初露崢嶸到蘇中七戰七捷,從孟良崮的"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到淮海戰役的橫掃千軍,一戰定乾坤,我們看到了一位冉冉升起的軍事天才,每一戰均是計謀百出、虛實相間,大有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之勢。

然而,在研究粟裕軍事思想時,我們不得不提及紅十軍團的懷玉山突圍戰,4000餘紅軍精銳大部犧牲,唯粟裕帶領500餘先遣隊死裡逃生。懷玉山,註定是一代名將軍事生涯最不堪回首的傷痕。

懷玉山突圍—粟裕將軍死裡逃生之役

懷玉山位於江西省玉山縣西北60公里處,又稱玉山,輝山,玉斗山,因"天賜懷玉,山神藏焉"而得名。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峰巒疊嶂,地勢險要,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1935年1月,劉疇西、方誌敏率領紅十軍團北上抗日,深入閩浙贛國民黨統治區,歷時6個月5000餘里,最後在懷玉山區遭遇七倍餘己敵人的重重包圍,除粟裕率少部突出重圍,大部分紅軍指戰員血灑懷玉山,軍團長劉疇西陣亡,軍團司令方誌敏也被捕後壯烈犧牲。

懷玉山突圍—粟裕將軍死裡逃生之役

真理,很多時候的確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在突圍戰最危險的一夜,粟裕根據手中極少的情報與指戰員敏銳的直覺,作出了連夜急行軍翻過南華山一線,跳出包圍圈直插閩浙交界的建議。可是,軍團領導躊躇不前貽誤戰機,決定讓粟裕帶先遣隊開路,大部隊原地休息一晚。這個決議,最終導致了幾乎全軍覆沒的悲劇。

懷玉山突圍戰的失敗,主要教訓有以下四點:

一. 指戰員的殺伐果斷。多謀寡斷,好兵而無權是指揮大忌。在紛繁複雜的戰場上,需要指戰員隨機應變,抓住轉瞬即逝的戰機。這是一支部隊能否打勝仗甚至是能否生存的基本條件。

二. 兵貴神速。尤其是在兵力、武器均是敵強我弱的客觀條件上,失去機動能力無異於坐以待斃。

三. 敵情偵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建立在對敵情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制定出克敵制勝的作戰方略。

四. 集中兵力。集中力量用於某一方面甚至是某一點,才能形成巨大的爆發力與突破力。這也是後來粟裕用兵堅持的最高原則。

懷玉山突圍—粟裕將軍死裡逃生之役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我們並不諱言失敗,成功者,總是在失敗中舔舐著傷口砥礪前行,不懼過往,不畏將來。沒有失敗的教訓,就不會有後來的中原逐鹿,催古拉朽敵膽寒;沒有失敗的反思,更不會有大江飛渡,鐘山風雨起蒼黃。

最後,借用將軍晚年的一首七律,緬懷算無遺策國士無雙的一代名將。老兵不死,只會慢慢凋零。

七律·抒懷

半世生涯戎馬間,一生系得幾危安。

沙場百戰談笑過,際遇數番歷辛艱。

松蒼敢向雲爭立,草勁何懼疾風寒。

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般若

七月二十四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