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留守紅軍怎樣變成“新四軍”?

蘇區留守紅軍怎樣變成“新四軍”?

周恩來和新四軍軍長葉挺(右一)、副軍長項英(左一)合影

蘇區留守紅軍怎樣變成“新四軍”?

游擊隊進行村落戰訓練

死守苦鬥損失慘重轉入遊擊艱苦卓絕“北和南剿”處境複雜三年堅持終匯鐵流———

“天將午,飢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主力紅軍長征後負責留守並轉入游擊戰的陳毅,在《贛南遊擊詞》中對當時的艱苦情景作了如實描寫。為了牽制敵軍、掩護主力遠征,並保衛土地革命的成果,南方八省原來蘇區內留下的紅軍游擊隊進行了三年游擊戰爭,其艱苦卓絕的程度不亞於長征。

轉入遊擊過晚蘇區留守紅軍損失慘重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突圍西征時,在瑞金梅坑成立了項英、陳毅、陳潭秋、賀昌、瞿秋白組成的中共中央分局,項英任書記,在蘇區繼續堅持鬥爭。留下的軍事領導機構為中央軍區,直接指揮紅二十四師和各軍區的獨立團、營,以及閩浙贛等蘇區的部隊。在蘇區的正規紅軍連同機關和傷病員雖有3萬多人,卻以老弱病殘居多,其中1萬多傷病員還需別人照顧。

蔣介石在主力紅軍長征後,仍要求徹底摧毀各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周圍50萬“圍剿”軍中,10萬人被抽出追擊長征的紅軍,其餘仍在圍攻留守的中央軍區部隊。在湘鄂贛、湘贛、閩浙贛、鄂豫皖等蘇區,也有數十萬國民黨正規軍連同民團進行不停頓的“搜剿”和“清剿”。

本來,各蘇區留守部隊迅速化整為零轉入游擊戰,才是唯一的生存之路。然而錯誤指導下的中共臨時中央交給項英的任務卻是堅持瑞金、會昌、于都、寧都之間的“三角地區”,希望中央紅軍在湘西站穩腳後,再進行反攻,恢復原有蘇區。所以,留下來的槍支不全、戰鬥員嚴重不足的部隊還要打正規戰,堅守陣地。

看到老戰友項英執行上級指示,陳毅憂慮地提出:主力紅軍尚且不能粉碎敵人的“圍剿”,現在怎能守住陣地呢?他建議:“將留下的紅軍和地方武裝分散到各縣,穿上便衣,背起快槍,打游擊去,讓敵人找不到目標。”項英對此建議一時猶豫不決,指戰員和蘇區群眾也大都以為主力很快會打回來,仍堅守原有陣地。結果部隊很快被敵壓縮包圍在贛南仁風山的狹小區域,毛澤覃等指揮員也在戰鬥中犧牲。

1935年2月5日和13日,遵義會議後的黨中央終於來電,要求“徹底改變鬥爭方式”,採取分散游擊戰。於是,項英、陳毅下令砸碎電臺,分路突圍。可惜此時敵軍已構成嚴密封鎖,多數部隊未能衝出包圍,阮嘯仙、賀昌、瞿秋白、劉伯堅等領導人都在突圍中犧牲或被俘遇害。在皖南和贛東北活動的紅十軍團也因執行上級集中活動的要求,未及時分散遊擊而遭包圍,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和軍團長劉疇西在懷玉山被俘,入獄後堅貞不屈,遭敵殺害。只有粟裕等率挺進師少數人衝出包圍,轉入遊擊活動。

在南方蘇區失敗時,有少數人經不起考驗。如湘贛省委書記陳洪時叛變,被敵封為“招募專員”。中央軍區參謀長龔楚用手槍打死一個阻止他變節的團政委後,向粵軍投降,被廣東軍閥委任為“剿共遊擊司令”,轉過頭追捕過去的戰友項英、陳毅。為制止這種投降逆流,各游擊區加強了氣節教育。陳毅專門召集隊伍宣佈,革命要自願,實在受不了苦的可以走,卻不能出賣同志。他特別強調:“勝利的時候要當英雄,失敗的時候更要當英雄。”

不能搭棚子烤熱芭蕉葉當被蓋

中央蘇區失陷時,當地紅軍分九路突圍。項英、陳毅最後突圍時,敵軍已經衝進仁風山,到處是“捉拿”的喊叫聲。他們轉入山林反覆周旋,幸而得到一個陳毅熟悉的縣委書記帶路,才繞出“搜剿”圈進入油山,300餘名突圍的指戰員也會聚到了這裡。當地處於贛粵邊界,到處是高插入雲的峰巒,漫山是青翠的竹林和齊腰深的茅草,適於開展游擊戰。

對油山進行“清剿”的主要是廣東軍閥部隊,他們對紅軍游擊隊展開圍攻仍很積極。項英、陳毅領導的油山斗爭成為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的中心。粵軍一再“搜剿”,沒有找到游擊隊主力,便採取了封山政策,還經常放火燒山。

紅軍游擊隊採取在山裡打圈子的辦法。由於指戰員總是隨時準備轉移,幾乎不能脫衣離槍睡覺。起初游擊隊還搭竹棚、茅草棚居住,結果在敵人大搜山時,棚子成了目標。游擊隊只好拆掉棚子,幾個人在大樹下背靠背睡,下雨天撐把傘或在樹上支起一塊布以避風雨。到了深秋和冬天,淫雨綿綿,寒風刺骨,游擊隊員衣裳單薄,且無被蓋,夜晚只好燒起火來,將烤熱的芭蕉葉當被蓋,以禦寒冷。皖浙贛邊游擊區的一支游擊隊在l937年早春被敵人圍困在深山,天寒缺衣,在又冷又溼的灌木叢中受凍捱餓,因怕暴露目標,又不能生火取暖,一夜就凍死20餘人。

轉戰油山中的陳毅仍樂觀地寫下許多詩作,以“惡風暴雨住無家,日日野營轉戰車”的氣概表示對困難的藐視。一次敵軍日搜夜剿“滿山抄”,又燃起大火,陳毅帶傷病伏於草叢中二十餘日,自慮不得脫,毅然在衣底寫下了《梅嶺三章》,其中有“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之句,表現了到“閻羅”處也要怒斬敵人的氣概。

飢餓是僅次於敵軍的第二大敵人,只有依靠群眾支援才能克服。正如陳毅詩中所說:“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鬥爭好兒郎。”老蘇區群眾大都有親屬參加紅軍,他們把游擊隊看成自己的子弟,經常在山上一些秘密地點給游擊隊埋藏下糧食、油鹽。有時糧食接濟不上,游擊隊只好以野果、野菜、草根充飢,春天挖竹筍,夏天摘楊梅,秋天吃野菜,冬天找山果,度過了三年最艱苦的歲月。

“北和南剿”

游擊隊遭遇複雜局面

紅軍三大主力結束長征後,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迫使國民黨當局停止對陝甘紅軍的進攻。1937年2月,周恩來在西安談判中向國民黨提出,將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民團或保安團,作為抗日隊伍。蔣介石卻密令南方各省:“務必乘中央與共方談判之機,消滅共方之武力與地方組織。”

1937年上半年,蔣介石推行“北和南剿”方針,南方遊擊根據地反“清剿”戰爭進入了最殘酷、激烈的階段。紅軍游擊隊雖受到較大損失,但仍保存了基本戰略支點。項英、陳毅等領導人設法同黨中央取得聯繫後,又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各游擊區通過快郵發電、發倡議書和發表聲明等形式,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相繼開始同國民黨當地駐軍或地方當局進行談判。面對日寇大舉入侵,蔣介石才被迫停止對南方游擊隊的進攻。

國民黨當局同南方紅軍游擊隊談判時,仍想加以吞併。7月中旬,粵軍請閩粵邊區的游擊隊進入漳浦縣城,特委書記何鳴缺乏警惕性,率600名游擊隊員進城後突遭包圍繳械。對“何鳴事件”的嚴重教訓,毛澤東馬上告誡全黨,尤其要求南方游擊區注意。

各游擊區的黨組織和游擊隊把同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當成一場與軍事鬥爭相交織的政治鬥爭,表現出有打有談的複雜狀態。如閩東的國民黨當局對紅軍提出的合作抗日的要求置之不理,繼續發起進攻,葉飛便率獨立師一舉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加強連,以勝利迫使對方同意坐下來和談。鄂豫皖的紅二十八軍前往集中地時,發現國民黨軍在周圍形成包圍,馬上以夜襲衝了出去,才使對方打消了進攻企圖。國民黨怕游擊隊“擾亂後方”,終於同意將南方紅軍游擊隊再編一個軍,開赴抗日前線。

點評

三年奮戰八省成軍

長征後蘇區失陷,證明留守人員不轉變鬥爭方式就無法生存。遵義會議後,中央指示留下的紅軍轉入靈活的游擊戰,才能保存下近萬人的革命武裝,並且牽制了很大一部分敵軍主力。全面抗戰開始後,國共兩黨談判達成協議,將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浙江、安徽和河南等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從此,豪邁的歌聲響徹大江南北:“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從深山密林裡走出的紅軍游擊隊,又在抗日戰爭的鬥爭中續寫出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