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企業信用建設報告2017-2018》

9月16日,在中國行為法學會企業治理分會主辦的第四屆中國企業治理高端論壇上,中央黨校教授王偉發佈《中國企業信用建設報告(2017-2018)》。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企業信用制度與監管體系建設有條不紊推進和落實,信用監管信息化程度顯著提高,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建設成效顯著,數據協同共享更加便利,重點問題治理精準度提高,線上線下監管並重,失信企業信用修復更加受到重視,企業在運營管理、市場交易以及社會往來中的信用狀況持續好轉。

解读《中国企业信用建设报告2017-2018》

《報告》立足於我國企業信用建設的現實,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企業信用制度、監管和共治”,主要介紹我國企業信用制度和監管體系建設、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建設、地方信用建設實踐、行業協會信用建設實踐以及信用中介服務的發展等5個方面的內容;下篇為“企業運行和信用建設”,主要分企業債務履行與信用建設、消費者權益保護與企業信用建設、行業信用建設分析、上市公司信用建設4個部分。《報告》多角度、多層面分析了我國2017年企業信用建設的基本現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前瞻,提出一些針對性建議。

解读《中国企业信用建设报告2017-2018》

1·.企業信用制度與監管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報告》顯示,2017年,在政府和各相關主體的共同努力下,我國企業信用制度與監管體系建設有條不紊推進和落實,呈現出以下特點:信用監管信息化程度高,數據協同共享更加便利;重點問題治理精準度高,線上線下監管並重;重視失信企業信用修復,促進企業良性發展等。

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設成效顯著。中央和地方層面的信用立法均邁出實質性步伐,首部信用紅黑名單制度指導意見正式出臺,信用聯合獎懲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信息主體權益保護和信用修復機制不斷完善。

信用信息平臺制度和標準日趨完善。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正式成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改革順利實施,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快速提升,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雙公示”在質量上有較大提升。

各部門信用監管制度建設不斷推進。根據中央信用建設的政策和要求,2017年,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國家工商總局、最高人民法院等有關部門,結合本部門實際情況和前期實踐,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企業信用建設規章制度,填補了某些領域信用監管的制度空白,為企業信用建設及監管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報告》指出,我國企業信用制度與監管體系建設還需要從加快推進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大信用聯合獎懲力度、不斷完善信息化監管機制等三個方面持續努力,為我國企業信用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2·.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建設成效顯著

《報告》指出,2017年,我國繼續大力推進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公示等平臺的建設,多個領域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公示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

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工程持續推進,平臺規範化管理進一步加強,歸集的信用信息數量越來越龐大、種類越來越豐富,接入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數量和類型越來越多,數據加工及信息應用越來越深入,實現的功能越來越強大,信用信息在更大範圍、更多領域實現共享。

2017年9月,中央編辦批覆設立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為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

相關部門搭建的信用信息平臺應用越來越廣泛,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等平臺,在2017年度的網絡點擊量、瀏覽量均創歷史新高。新版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正式開通,實現了應用更豐富便捷、信息更全面準確和運行更穩定高效的目標。同時,這些平臺也在不斷完善升級,內容越來越豐富,綜合性功能越來越完善。

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廣。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新華信用”隆重上線,對於加強金融監管、降低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的“信聯”正式成立。

我國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還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需要通過加強頂層設計與支持、提高信用信息數據質量和保障信用信息數據安全等方面加以解決。

3·.地方信用建設實踐持續創新

《報告》指出,2017年,地方政府積極探索企業信用建設的新思路、新道路和新措施,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地方企業信用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湖北、浙江、河北等地方信用立法取得實質性進展,企業信用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信用聯合獎懲機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顯著,企業信用承諾機制不斷創新,信用管理培訓不斷加強,信用領域的社會共治得到強化,使用信用分級管理和行業信用分類監管有效實施。信用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我國企業信用建設積累了很多具有參考意義的思路與措施。

地方企業信用建設的經驗表明,信用建設要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和國內外的先進經驗,正確把握好政府、社會和企業三者的關係,最終探索出既符合信用建設發展規律又符合本地企業信用狀況的地方企業信用建設之路。

4·.行業協會信用建設部署科學有效

《報告》指出,2017年,國家有關部門對行業協會的信用建設進行了總體部署,提出“兩大建設、三大任務、五項要求”以及“四抓、三增、五出成果”的路線,積極開展重點領域部分行業協會商會的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工作,明確行業協會商會接受第三方評估的具體要求,並在建立行業協會商會自律規約與信用承諾、重要信用信息公開、會員信用檔案、提高信用管理能力、信用評價、信用信息歸集共享、信用制度標準、紅黑名單認定發佈、信用激勵和懲戒和信用建設創新舉措等十項重點工作方面取得突破。

2017年,隨著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向縱深推進,越來越多的第三方信用機構加入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大軍中,信用建設中的“政企合作”因子也在不斷增多。行業協會的獨立自主性更強,信用體系建設內容更加完善,推進信用建設的途徑和方式不斷創新。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助推市場監管成效初現。

行業協會信用建設也存在認識普遍不足、定位存在偏差、制度供給不足、創新能力不強、行業協會信用優勢未充分發掘、行業協會信用能力有待提升、行業協會主動性遠未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信用透明度不高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撐缺乏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加強行業協會自身建設,培育行業公信力,培養行業協會信用能力和建設行業信用體系等加以解決。

5·.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發展迅速

《報告》指出,2017年,我國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的監管制度及相應政策更加完善,行業自律組織更加成熟,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發展迅猛。圍繞商務貿易這一中心,以金融基礎數據庫為依託,由資信調查業、資信評級業、信用擔保業、信用保理業、信用保險業、商賬追收業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多領域多層次的信用服務體系,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信用中介服務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信用中介服務機構數量擴張快、規模小、實力弱、經營分散;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行業整體服務水平不高;無序競爭大量存在;缺乏完整而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難以對信用行為進行有效獎懲。

6·.企業運行和信用建設

《報告》顯示,2017年,企業誠信履行債務的法治環境更加良好。近年來,各級人民法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基本解決執行難”,涉企案件執行情況呈現出良好態勢。

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信用建設穩步推進。政府通過政策法規建設、行業標準體系建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行政執法建設、產品信息和處罰信息公示制度建設、法規政策宣傳和培訓等手段,為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經營者不斷加強自律和誠信經營、消費者積極維權,輿論監督逐漸加強,為維護市場秩序總體平穩有序和促進企業誠信建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行業信用建設實踐逐漸豐富。隨著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逐步完善,各個行業信用建設實踐與經驗越來越豐富。

我國上市企業信用建設成效明顯。2017年,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資本市場信用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系統性、體系性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嚴格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股份減持制度,全方位、多途徑加大對上市公司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完善資本市場誠信監管相關制度。(本報記者 王國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