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小洁


上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鳏夫(丧偶的男子)家往往不开火,不做饭,所以房顶见不到袅袅炊烟。“寡妇门前是非多”是说一般寡妇(丧偶的女子)会遭人说闲话,觉得这个女子不正经。

前半句不被人所知 男人在古代不续弦几乎没有

渐渐的,前半句话记不再为人所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与中国古代对女性的压迫有紧密的关系。对于男性来说,没了老婆,很容易可以再娶一个。社会对这方面不加反对,反而鼓励。有钱人家讲的是阖家团圆,三妻四妾,子孙满堂,如果不是男女双方感情非常好,失去一个伴侣,对男性也不会有太多的影响。

(《武林外传》里面的佟湘玉就是寡妇,因此邢捕头等人跟她说话,从来没什么顾忌)

普通老百姓家呢,男人没了老婆,这个家庭就失去了一个劳动力。对于古人来说,家里进来一个人,那就是代表一个劳动力。没生育子嗣的,自然需要续弦留后。有子嗣的呢,需要找个人照顾。因此,在古代,男人没老婆的情况非常少。

可是女性就不一样了。到了宋代以后,礼教制度森严,人们强调女性必须忠贞,要从一而终。即使男人死了,也不可以再嫁(当然,历史学者考证,这套礼仪人伦只对大户人家管用。一般老百姓家,女人失去丈夫,肯定也活不下了)。丈夫没了,顶梁柱、保护伞的人也就没了。于是,周围的人就会对她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上前调戏非礼等等。

之所以后面这句话能够流传,恰恰证明古代这种现象很多。

“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传说:一个女子不堪忍受而跳井

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老实说,没有一个统一的出处,因为是俗话,所以更多是依靠传说。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女子,刚刚出嫁两年,丈夫就死了。婆婆于是天天看她都不顺眼。

有一次,一个长工在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洒到了她的身上,她不得已说了两句话。这一情景被婆婆看到,就被说成不守妇道,还四处乱说。这个女子不堪忍受,最终跳井自杀。由此,就形成了“寡妇门前是非多”的说法。

《红楼梦》里的李纨:寡妇的典型代表

最后,我还想提一下我们的经典名著《红楼梦》。因为《红楼梦》里有个寡妇,曹雪芹对她很是喜爱,但在文本之中,也埋藏着“寡妇门前是非多”的现象,这个人就是李纨。

李纨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丈夫贾珠,此后就“一概无见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凿诵读而已”。

新旧版《红楼梦》中的李纨

那怎么看出来寡妇门前是非多呢?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中,宝玉挨打,王夫人念出了贾珠的名字。结果,李纨听到此处开始嚎啕大哭。这个苦,既有思念丈夫之苦,更重要的是在贾府受到的冷落和闲言碎语。

最让人觉得暧昧的是在书中第七十回,李纨叫丫鬟早上来怡红院取忘记的手帕,见到宝玉,说了一番话。要知道,手帕在古代可是传递情感的物件。不论是宝玉宋黛玉的手帕,还是《西厢记》里面红娘有手帕传情。因此,这里面显然还有很暧昧的意思。

从此就可以看出来,作为寡妇的李纨身上的复杂性。


兮兮说事儿


本人认为,寡妇门前是非多,不管是古典还是留传,但这话有批漏。试问,”寡妇“二字指的是多大?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吗?她有那么多是非?所以我认为要把”门前“改为”年青“二字更有说服力。


难得糊涂3873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无从查考,不过,按照严格的对句来讲,它的上句应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

一、鳏夫指的是:妻子死亡未再结婚的男人。

以前的男人们,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本就不爱做饭,或者根本不会做饭,习惯了有妻子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当妻子去世后,如果已近黄昏,更是凄凉苦闷,身体差了,精神头不足了,人会变得更懒,更是吃了上顿,不想做下顿。

我在老家生活时,隔着不远有一个鳏(guan)夫,属于智障人士。听父亲讲,年轻时也给他娶过媳妇,还生了娃,结果一场急病,三岁的漂亮娃死了。娃她妈受了打击,一年后也死了。

后来的他,再没有娶媳妇,脏乱差到没有家的样子,更别说做饭了。他在生产队做些力气活、简单的农活,生产队把他按五保户照顾着。他不白吃人家的饭,通过帮忙干活获取。因此,他家的房顶上,别说炊烟少,是根本看不到。

有家的男人就幸福多了。夏天趁着早上凉快去地里干活,回来后望着房顶袅袅的炊烟,进院后闻着扑鼻的饭香,再看看妻儿亲切的面庞,之前劳作的疲劳一扫而光,幸福的笑容绽放在脸上。

人生,就是这么难以预料。谁都盼望夫妻和睦,白头到老,可生死路上没有先后,也不能预知。

鳏夫之人,再要是加上”懒”字,吃饭必定是能冷吃,就懒得生火(农村做饭每顿生火,现在条件改善了许多),能凑乎就凑乎。他家的房顶上,当然炊烟少了!

如果性格开朗,生活规律,喜欢美食,他就热爱生活,在吃饭问题上不将就,炊烟自然不会少。

二、寡妇指的是:丈夫死亡未再结婚的女人。

如今,你还能听到”寡妇”这个词吗?听不到了,没人说了,快被遗忘了。

失去丈夫的女人,一个人过日子,也许还有孩子,在城市里没啥力气活,不觉得难,也很少有人欺负你、骚扰你。放在农村就不一样了。

八十年代上演的电影《咱们的牛百岁》,我还有印象。剧中的女主角王馥荔,扮演的是一个寡妇,经常被一个既是光棍,又是懒汉,外形还邋遢的人骚扰。

如果有哪个好心男人帮她干点力气活,很快就会有长舌妇传扬开来,没准,那男人的媳妇还会找上门来。

因为家中缺少男人,她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体,难免会有不怀好意的男人想占便宜。因此她说话做事谨小慎微,唯恐招惹是非。相反,别人也尽量避嫌,少有闲聊和来往。那句”寡妇门前是非多”,无形中成了她们与人交往的屏障。

在以前的农村,文化生活缺乏,闲得无聊的人们,容易关注寡妇,总想在她的身上发现点事情,好作为与人闲聊的谈资。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曾经令多少寡妇不敢随便与男人说话,也令多少好心男人,想帮忙却不敢帮。

有书君认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火做饭逐渐被天然气、电磁灶代替,既方便又快捷,还环保,因此,不管谁家,房顶上的炊烟会渐渐消失。

当今的信息,处于飞速发展时代,天南海北、国际国内的消息铺天盖地,看都看不过来,哪有时间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所以,”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也会渐渐消失的。


有书共读


从古至今,不少典故都流传了下来,而“寡妇门前是非多”经常在民间听到,用来形容死了丈夫的妇女独居于此,因为没有男人顶天立地支撑着这个家,很容易被某些偷鸡摸狗的流氓和混混欺凌,而往往有男人出入寡妇门前,就容易招惹是非。这个“是非”指的就是妇人们之间搬弄口舌,传播一些子虚乌有的闲言碎语。

许多典故大多来自民间传言,加以虚构夸张化,就形成了故事来警醒世人。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通常比较知名的话语就更容易让大众记下来,而有些意义不大或者不顺溜的俗语就被人们所遗忘,此典故中也存在着上一句,为“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话中的鳏夫意思是死了妻子的男人,顾名思义,指的就是鳏夫家里的房屋并没有人为他准备饭食,不像别人家的炊烟袅袅。寡妇与鳏夫中流传较广的是寡妇的故事,如此便可看出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一旦女子成为了寡妇,便只能谨言慎行,好好伺候婆家的人,要是与男人来往动辄被辱骂,更甚至被逼迫至死也不是没有可能,而这种寡妇的桃色新闻自古以来便是最吸引人们关注的,不论是男人或者是妇女都会嚼口舌。

事实上“寡妇”这一词的含义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并不完全相同,古代里寡妇一词代表的意思,是没有丈夫的妇女,不仅指死了丈夫的女人,还有一义是与夫君两地分离独居在此妇人或者是已经和离的女人,这样类型的女人最容易招来是非。

而这个典故传言于宋代的一个女子在嫁入婆家以后,不久后丈夫因病逝世,婆家的人将女子管的极其严格,偶尔一次被婆婆撞见家里雇佣的长工不小心将水泼到了这个妇人身上,长工本是无心之举,没想到婆婆认为这是不守妇道的行为,便大骂妇人水性杨花。最后的结局女子受不了街邻乡里的闲言碎语,自杀身亡,而事件的另一当事人却无事。

自从程朱理学兴盛以来,朱熹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理念,而以此衍生出来的就是对于女子的教育。宋代由于盛行儒家思想,认同男尊女卑,女子就该三从四德,寡妇甚至不被提倡再嫁,只有守着自己的贞洁牌坊才被世人歌颂。而寡妇门前是非多也可以看出当时舆论的偏向性,女子不守贞就只能落的个浸猪笼的下场!


奇点历史


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

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

(一)

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

  1. 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

  2. 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

  3. 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

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

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

而出仕的鳏夫呢?

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

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

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不起,忙着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

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说才女: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

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

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

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

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

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

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

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

接到一张诉状,写着

“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大笔一挥,“嫁!”

快哉!


王事情


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低到极致,那些道德枷锁将女性束缚的没有喘息的机会,“三纲五常”监督着她们的一举一动,对于男人来说女人就是生育工具。因而,在中国古代,刚刚丧偶的寡妇都会在私生活方面备受他人的“重视”。

而在“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前一句,便是“鳏夫房顶炊烟少”。“鳏夫”是指妻子过世后从未再娶的男人,整句在形容鳏夫家中没人做饭,寡妇门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语,都在描述着中国的古代伦理。

那么,古代年轻的寡妇又会如何度过自己的后半生呢?

第一、守寡一生

在古代,女性被要求对丈夫从一而终,所以自嫁入婆家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你得一辈子忠心于你的丈夫。当你的丈夫发生意外事故身亡了,你是别无选择的,为了贞洁,必须守寡一生。一些极端的,甚至会用自残来表忠心,比如明朝一位女子曾斩断自己的十指来应验自己对于丈夫的钟情。

在明朝的一本书里就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年逾古稀的独身老人,在临终的时候拿出文字几乎全被磨光的100枚铜钱,周围人都不理解。

这时候老婆婆就开口说:她在20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便开始守寡,如今已有50多年了。这五十年来她度日如年,但为了能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她每到夜里孤枕难眠之时,便把铜钱撒到地上,然后在一枚一枚的给捡起来,直到有了困意才罢休,回房睡觉,让周围的人无不感叹佩服!

第二、改嫁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可谓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千古风流佳话。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卓文君是一个新寡回娘家的女子,改嫁司马相如非但不受谴责,反而得到社会主流的肯定和赞赏。

即便到了宋代前期,女子改嫁的问题仍然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就是改嫁过来的,一样成为了一国之母。刘娥虽然身为一介女流,但治理国家可是毫不含糊,十多年来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而刘娥也得到了史家们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女中尧舜”。

第三、与人私通

人都有七情六欲,古代的寡妇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女子,在程朱理学的熏陶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出嫁后更是三从四德,在贞节牌坊等女性枷锁下,过得步步惊心。

但不得不说,这种方法风险太大,隐蔽性做得好倒没问题,一旦被发现了,那就会遭受生不如死的惩罚,浸猪笼都算是轻的,严重的性命难保。

第四、接手家业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唯一一个没有立皇后的的皇帝。秦始皇不近女色,可是他也有妃嫔媵嫱,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有一个女人却是个例外,而且还是一个寡妇,一个叫清的寡妇。

寡妇清生于巴地,名清,故又叫巴寡妇清。18岁出嫁,22岁丧夫。丈夫是当地一位青年企业家,经营丹砂矿业多年,已是富有的大工商业主。丈夫死后面对家族纷争、他人觊觎,寡妇清挑起丈夫留下的偌大家业,并悉心照顾公婆,且一直未改嫁。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后,巴蜀地区成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战略后方。秦始皇以及秦国的历代君王对巴渝地区实行“优宠政策”,对于当地的豪门大族实行原有的管理办法,允许他们拥有产业,部族和私人武装,寡妇清家族是地方豪强的代表,理所当然是笼络的对象。

或许听了这么多故事,您会觉得古代女子丧夫之后也没那么悲催。不过今天说的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数的寡妇还是在市井之中默默地生活,默默地死去。


刀墓手札


寡妇门前是非多,其实是小农社会非常恶俗的传统。

不要觉得,寡妇门前是非多是寡妇自己心痒难耐,跑出去到处勾搭汉子去了。

实际上,这和中国古代农村之间的械斗传统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以湖广这种容易发生水灾的地方,大水之后,哪块地是谁家的,悟空问答都不知道。

于是大家抢地就变得特别正常,村与之间抢地自然不在话下,比如在我吃西红柿写的《九鼎记》里,就讲过类似桥段,村子里抵御外敌受伤的男人,回家是要被全村养起来的。

但是,由于资源紧张,村子里的生活状态也没那么团结,有男人的家里和没男人的家里也大不一样,一个家里要是没有个男人,一定会被人上门花式欺负。

但是考虑到传统农村都是多生的传统,除非运气太差,家里总是有几个男丁的。

于是寡妇,就成为了同村人花式欺负的对象。

上门调戏的小伙子倒也无所谓,更加麻烦的问题是,寡妇好欺负。

所以别人抢你地不能还手;

抢你粮食不能还手;

各种被欺负。是非也就多了。


酒骑风




寡妇,指死了丈夫的女子。语出《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后来,把离异后独守空房的女人也称之为寡妇。

“寡妇门前是非多”全句,没有详细出处,是民间俗语。上句则是“鳏夫房前炊烟少”,是说鳏夫房里因为没有女主人,很少开伙做饭。

问题来了,为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呢?民间为何有这说法?

因为寡妇门前男人多



中国古代,属于父系社会,男人由于身高体壮,主要赚钱养家;而女人身形纤弱,主要负责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

当一个女人,老公死了,或者被人休了,就如同房里的顶梁柱倒了,女人托家带口,就会无比艰难。



但生活还得继续,而很多事情需要男人来帮忙,寡妇们只有央求其他男人了。当然,也有男人感觉寡妇可怜,会主动来帮忙。这样就会让人看到寡妇门前有别的男人了,而且男人还不止一个。

除了生活中需要男人帮忙外,寡妇的情感由于处于空窗期,也需要男人的安慰。于是,有些男人开始尝试接近寡妇,这些人中,有些是单身,接近的目的在于拉近距离,看能不能共结连理;有些是已婚的,纯粹是前来“搔扰”,看能否有机会揩油。

于是,寡妇的门前男人多了起来,热闹起来了。

男人多了,故事就多了



寡妇门前男人多了后,未免就会有人让寡妇真正动心,因为寡妇需要情感,也需要男人坚强有力的臂膀,关键是寡妇单身,无需背负更多的责任感,喜欢就选择,不喜欢就放弃。

很多寡妇,特别是有姿色的寡妇,大多都有和某个男人或几个男人的一些故事,这让左邻右舍看在眼里后,逐渐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随着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以及各种案例的积累,在大众意识里,认为寡妇门前有男人出现时,肯定有些情况,在意识里就给寡妇整个群体定了性。

这时,哪怕寡妇生活很干净,和个别男人的交往也很平常,也会让东拉西扯的“八婆们”,推理和想象出活色生香的若干故事。

所以,正经的男人们,大多会谨慎的远离寡妇门前,主要是害怕招惹是非。




今非昔比,过去寡妇们的社会地位确实不高,容易遭人非议。

但,现在离异或丧偶的寡妇们,早已少了过去那种被看低或不断被八卦的待遇,除了边远农村外,城市里对于寡居女人的议论,也许有,但少了太多,大家都那么忙,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去议论?




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女性,多做正事,少些是非。


蓝风破晓


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

出处不可考,但是意思大家都明白,鳏寡孤独,最是可怜不过,但是寡妇,无疑是这其中十分尴尬的群体。注:这里的寡妇不包括老年丧偶,主要指年轻的寡妇。

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烈女嫁一夫”,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腐朽的封建礼教思想,既不利于人,也不利于社会,但是在古代,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道德准则,做的好还能得到一副贞节牌坊,犹如功德碑一般,高高耸立,成为远近闻名的楷模。

寡妇门前为什么是非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寡妇是弱势群体,易招惹是非。在男权主导的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女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失去男人的女人生活非常艰难,这时候一些臭男人就趁虚而入,趁机占便宜,如果只有一个人有这种想法还说不上是非多,有这种想法的一人多,是非自然就来了,比如说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严格意义上说她不能算寡妇,但是由于男人不在身边,各种人随着上门,各种是非也就来了。

(2)社会对女人的欺凌。弱势群体历来是社会的欺负对象,各种破事烂事找不到责任人,女人就成为背锅工具,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动不动就把锅甩给女人,红颜祸水就是这么来的,寡妇更是女人中的弱势群体,更好欺负,比如说大宋太祖赵匡胤,“欺负孤儿寡母的天下”,对于已经遭遇不幸的寡妇来说,是非更像是“人在屋中坐,锅从天上来”,躲都躲不掉。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女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独立,越来越多的女人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正在走入历史,但是依旧有许多女人沦为各种是非的牺牲品。

比如说近些年流行的“守活寡”就是一种新类型的寡妇,男人不在身边,女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听起来像是女人有错在先,但是社会对于女人犯错的容忍度远远不如男人,男人出轨可以用一句犯错来堵住天下人的嘴,女人则永远被绑在耻辱柱上,不能不说是另外一种是非。

希望这种是非越来越少!


日慕乡关


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句为“鳏夫房顶炊烟少”。这一句古语“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道尽了丧偶男女的心酸。“寡妇门前是非多”,更是含有多重意思。

失去丈夫的女人,也就成了寡妇。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嫁一般是不可能的。盛年的女人往往独守空房,或者一人拉扯孩子,还要替去世的丈夫尽孝。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如果有男人经常上她家里去,周围人就会有各种猜测,对上寡妇家的男人不好,对寡妇自身更不好。久而久之,就成为一句“警诫”,进而形成人们的下意识。

对失去丈夫的女人,人们敬而远之,躲得远远的,生怕惹人议论。在封闭的宗法制农村,无异于是一种“雪上加霜”的伤害。

在古代,一个女人失去丈夫,就失去了“三从四德”中最重要的靠山。所谓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摆在面前的路,往往就是“守节”,把儿子抚养成人。守到老,可以被赐“贞节牌坊”,这是节妇最好的结局了。在这个过程中,是要格外注意妇德、妇言的,就算有男人来上门纠缠,也必须做好躲闪。可以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像一道符,将盛年的失去丈夫的女人们死死拴在“节义”这条不那么人性的道路上。

“鳏夫房顶炊烟少”,意义相对简单。鳏夫,是指失去妻子的男人。鳏夫房顶炊烟少,是指失去妻子的照顾,一个男人有时连饭也懒得做,往往凑付一顿罢了。由炊烟看起,由吃饭、穿衣生活起居看起,一个失去妻子的男人的生活是非常凄清的。

这句古语可以说,对失去配偶的男女的生活和处境做了深刻浓缩的概括,真实生动,言简义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