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道德館開館,每件展品都在述說溫州之美!

溫州道德館,陳列的是回憶,展現的是感動。每一件展品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在正式開館之際,讓我們靜下心,一起透過這些展品,回味那一個個動人的道德故事,感受溫州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行天下的點點滴滴……

一張補發的證書

“蘭小草”在溫州,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沒人知道他是誰。他被評為“溫州改革開放三十年十大慈善人物”“感動溫州十大人物”,但一次都沒來領獎。人們知道的只有一個捐款的代號:蘭小草。


溫州道德館開館,每件展品都在述說溫州之美!


2017年10月,因患癌症,洞頭的鄉村醫生王珏英年早逝,年僅48歲。在洞頭,他人盡皆知,是海島洞頭的“生命守護神”和道德先鋒。從王珏去世的消息裡,人們驚訝地得知,原來他就是“蘭小草”!兩個道德先鋒,原來是同一個人!

2002年第一次捐款,“蘭小草”在裝著2萬元的盒子裡,附上兩張字條。一張說:“這2萬元是我們夫妻辛苦掙來的,捐獻給那些急需幫助的孤兒寡母……”另一張說:“我們希望用33年時間,每年捐獻2萬元‘星雨心願’善款,以報答國家對我們的培養之恩,報答農民‘粒粒皆辛苦’的養育之情……”他要實現一個馬拉松式的善舉:連續捐款33年,每年2萬元。每一年,“蘭小草”都在踐行自己的承諾。

去年11月,時任溫州市委書記周江勇向“蘭小草”王珏家屬代表頒發了“溫州市道德模範特別獎”,補發了紙張微黃但馨香依然的2009年“溫州改革開放三十年十大慈善人物”“2011年度感動溫州十大人物”獎狀。之後,溫州市委辦公室機關黨委第一黨支部等18個單位或黨支部認領走“蘭小草”尚未完成的18年的“星雨心願”,將接力完成“蘭小草”每年捐贈2萬元幫助困難群眾的馬拉松式善舉。

2018年,“蘭小草”入選2017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一疊無償獻血證

“獻血日期1992年5月8日,獻血量200毫升……”在展示櫃前,一本發黃破舊的獻血證,引人注目。這本1992的獻血證來自“溫州獻血大王”胡富有。

2015年2月2日,市委宣傳部發布溫州道德館藏品徵集啟事後,市民和企事業單位來電諮詢絡繹不絕,引發了市民對道德館的極大關注。同年2月3日,胡富有把他收藏的17本無償獻血證中的6本委託市委宣傳部無償捐給溫州道德館,這是該館收到的第一份市民主動捐贈的藏品。


溫州道德館開館,每件展品都在述說溫州之美!


胡富有從1992年至2015年,連續23年堅持無償獻血,每年獻血量800毫升,被稱為“溫州獻血大王”,曾獲“2008年感動溫州十大人物”“2008浙江驕傲提名”、2010-2011年度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等榮譽。

據悉,26年來,胡富有已累計無償獻血51次,獻血量共計20400多毫升。

一本有詩的日記

“相逢是首悠揚的歌,相識是杯醇香的酒……”一本看似普通的卡通日記本里,記錄著瑞安市幼兒園教師胡小麗寫的一首首小詩,以此真實描繪出她對學生的愛心和對生活的熱愛。


溫州道德館開館,每件展品都在述說溫州之美!


2014年10月1日,受親友邀請帶著女兒到七都島野營燒烤的胡小麗,面對失足掉進甌江、命懸一線的8歲孩童,她全然不顧自己不會游泳,義無反顧地第一個跳入水中,奮力託舉起落水孩童,將孩子推上岸,自己卻因反作用力離岸邊越來越遠。很快,胡小麗同行的親友和周邊群眾趕來,紛紛跳入水中營救胡小麗,但江水實在太猛,連附近水性好的村民都無能為力。半小時後被水警救起時,胡小麗已經不幸遇難,永別了自己此前已經失去父親的女兒。

一本寫滿債務的賬本

展示櫃內,一本泛黃的賬本安靜地躺著,裡面工工整整寫著還債記錄。透過朦朧的光束,讓人彷彿看到賬本主人吳乃宜,他以年邁之軀扛起債務,贏得“誠信老爹”的美譽……


時間回到2006年的夏天,超強颱風“桑美”肆虐,蒼南縣霞關社區的普通漁民吳乃宜,一夜之間痛失了3個兒子。

面對失子之痛與80多萬元債務,吳乃宜堅強地站起來:“做人要講信用!是我兒子借的債,我一定想辦法還!”幾年間,老人省吃儉用、織漁網,用艱辛與毅力,用一針一線編織出當代溫州的誠信標杆。

“誠信老爹”的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引起了社會關注,他先後入選“2010年感動溫州十大人物”“2012年最美浙江人”“2012年中國好人”候選人、“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候選人。

事實上,除了“誠信老爹”吳乃宜,還有千里還債的“誠信溫商”謝巖斌,千里歸還50萬元錯匯款的“誠信保安”陳明德等,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重建溫州信用。

如今,誠信成為溫州城市的一張閃亮名片。2015年,溫州獲批成為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成功躋身全國信用建設第一梯隊城市;2017年,溫州榮獲全國城市信用建設創新獎,綜合信用指數名列全國地級市第三位。

一張汶川通行證

“茲有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中心聯絡員王喜強同志等一人,請各負責警戒之部(分隊)、地方行政人員予以通行……”,這張落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71811部隊的通行證明,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了十年前。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三天凌晨,溫州志願者王喜強和其他4位志願者經過幾十個小時不間斷自駕,帶著救援物資到達綿陽重災區,為在當地抗震救災的解放軍某部運送補給物資,在當地救災工作中作出了積極貢獻。這張通行證是該部隊為汶川地震抗震救災志願者頒發的唯一一張通行證。

事實上,王喜強是我市眾多志願者中的一個典型。數據顯示,目前我市各類志願服務組織5700多家,實名註冊志願者達240多萬人,數量列全省第一位,年均累計志願服務時長超200萬小時,是我市近年來道德建設成效斐然的另一體現。

一張無記名的收據

道德館內,幾乎每一樣陳列的物品都有明確的來源歸屬,但有一張沒有名字的收據在其中顯得很特別。“一位被紅日亭感動的市民”,這張“摺痕累累”的收據存根客戶欄上,僅僅留下這樣的幾個字,再無其他多餘的信息。

紅日亭負責人孫蘭香回憶:時隔6年,當年的事情經過早已模糊,她只記得像這樣捐款不留名的愛心人士,隔三差五就會出現。“我們的物資大都來自市民捐助,而許多捐贈人都是捐了就走,大都不願意透露姓名。”孫蘭香說,紅日亭能有今天,全因一群愛心人士的“撐腰”。

紅日亭,這個坐落在華蓋山腳的愛心之亭,從1972年至今,用堅持四十餘載的善舉感動溫州,築起最有高度、最有溫度的溫州慈善地標,成為享譽全國的慈善愛心品牌。

每日耗米40多公斤、煮粥18鍋、服務1000多人……這是承載著紅日亭老人及志願者善心、善念的數據,他們用“堅守”化作了響徹全國的“紅日亭現象”。從“愛心茶”到“愛心粥”,他們引領了溫州免費伏茶、免費熱粥的善舉愛潮,引得我市各地爭先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