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拼多多崛起不是淘宝失策,而是京东腾讯战略合作失败?

上官馨雪


拼多多的快速崛起确实是阿里和京东所没想到的,但这并不能说是淘宝的失策,也更谈不上是京东腾讯战略合作的失败。

拼多多是典型的“社交电商”,利用微信庞大的社交用户关系链,实现了拼多多的原始用户积累,各种拼团、微信好友砍价等链接都曾在微信生态里疯传,这种社交关系链的传播是非常可怕的,撬动了大量三四五线城市的各个用户圈层,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便积累的接近两亿的用户。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腾讯作为拼读多的投资方,对拼多多在其社交生态内进行病毒式传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了拼多多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扩展用户规模,如果失去这个前提,拼多多也不会是今天的拼多多。

所以,对于淘宝来说,淘宝并不具备这个前提,也做不了像拼多多这种社交电商,淘宝也知道要逐渐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的低价消费群体,所以只能通过一系列的其他措施,如“亲情账户”等,推动更多圈层的用户增长。这不是淘宝的失策,而是双方具备的条件不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当然拼多多利用微信关系链获取用户,速度比淘宝快,成本比淘宝低,但淘宝多年的品牌、用户、运营、商家管理等方面的积累是拼多多比不了的,虽然拼多多对淘宝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长久来说,淘宝完全是不用慌的。

这也更不是京东腾讯战略合作的失败。自从腾讯决定不自己做电商之后,便全力扶持京东,无论是资金还是流量,这也帮助了京东这几年快速成长,与成为国内规模仅次于淘宝天猫的电商巨头。

但腾讯一直以来都有对内“赛马养蛊”,对外“敲打制衡”的策略,即内部几个团队一起做同一个项目,互相竞争,哪个团队做出来的数据好,资源就倾斜支持哪个团队,其他团队基本就地解散;对外也是同理,在同一个领域中同时投资几个公司,阶段性地扶持某个公司,增强公司之间的竞争性,最大限度激发出他们的“狼性精神”,也为了让所投资的公司不失控,控制权永远把握在腾讯手中。

拼多多的崛起也是腾讯敲打京东的手段之一,之前腾讯已经给了京东足够多的支持,为了给京东增加竞争压力,也压一压京东的风头,腾讯让拼多多起来了,在阿里和京东两巨头鼎立的格局下进行搅局,无论是制衡京东,还是推动拼多多上市,最后的最大受益者,无疑还是腾讯。

所以,拼多多的崛起不是腾讯和京东战略合作的失败,而是“腾讯系”电商相互竞争和布局所需,这是腾讯在下的一盘大棋。


我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互联网问答专家,每天发表关于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观点,有兴趣的赶紧来关注一波~



科技扯谈官


拼多多成立于 2015 年 9 月,是目前国内主流的手机购物 APP,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 APP 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团,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商品。不到 3 年时间,拼多多快速裂变式的成长,淘宝都已经开始有所忌惮,后来淘宝推出了特价版来防御对抗拼多多。

但是使用过拼多多的人都知道,拼多多是基于微信巨额流量的熟人社交才得以快速成长的,那为什么说拼多多的崛起不是淘宝实测,而是京东腾讯战略合作失败呢?

1、京东完全浪费了腾讯微信 QQ 接口的巨额流量。2014 年腾讯入股京东后,旨在拉拢电商和阿里做斗争,并且QQ 微信上都给京东增加了流量入口,为京东提供人流量,但目前来看,很明显,腾讯的计划失败了,在 QQ 微信巨额流量上点开进入京东购物的寥寥无几。

刘强东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未来每一个村镇都建一家京东商店,并且京东确实也是一直在扩张线下商店,把重点放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向,而没有在线上的社交电商上继续深入探索。拼多多看准了基于社交的电商购物,在腾讯的扶持下,杀出一条血路,直面淘宝。从这个方面来看,拼多多的快速崛起,是京东腾讯的战略合作失败,而兢兢业业的淘宝,没有失策。

2、拼多多基于熟人社交的裂变拼团模式。使用过拼多多的人都知道,一个几百块的商品,通过熟人社交的拼团,可以降到好几十块钱,在中国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这是非常火爆的现象。

拼多多崛起,是产品与社交的力量——交易门槛的降低,拼多多掌握了社交电商的精髓。通过微信,触及到了淘宝需要花费更多成本才能触及到的用户,这是拼多多成功的原因所在,切割了淘宝的增量而是自身迅速增长,这是淘宝始料未及的。所以拼多多的崛起,其实可以说是在无形间通过裂变的方式迅速增长的,淘宝并没有失策。

3、淘宝一直小心翼翼,京东不断大举进攻。我认为拼多多崛起不是淘宝失策最重要的一点是淘宝一直小心翼翼,也基本没有犯任何错误。马云时不时在公开场合强调,阿里巴巴十分焦虑,淘宝一直都小心翼翼,时刻担心可能明天就倒闭了;反过来腾讯京东则不然,京东深入线下而渐渐远离社交电商的深入探索,腾讯则一直在扶持电商品牌抗衡阿里,从唯品会到永辉超市,再到拼多多,无一不是为了抗衡淘宝的电商。

综上所述,我认为拼多多的崛起不是淘宝失策,而是京东腾讯战略合作失败。


stormzhang


拼多多就是赴美IPO了,估值300亿美元,而京东现在的市值是546亿美元,毫无疑问拼多多是成的。拼多多和京东都算腾讯系的电商平台,有人说拼多多的崛起是京东腾讯战略合作失败也不足为奇。

2014年,腾讯战略注资获得京东15%股份,随后又不断增持,到2016年腾讯已经持有京东的股份超过20%,京东在微信等平台也获得了入口,京东只是利用了腾讯的这一个流量。

拼多多也是依靠微信导流起家的,但是拼多多在京东并没有入口,而是依靠微信内分享拼团的方式获得流量,这种做法与京东完全不同,“拼多多‘社交+电商’的模式非常符合腾讯胃口,腾讯自然也是大力扶持。与此同时必须要注意的是腾讯对于阿里系的封杀,在微信内分享淘宝等链接是受限的,不然拼多多也没那么多的机会

京东的优势是自营与服务,自建物流体系,这点在大城市优势明显,但是在地段市场并没有优势,而拼多多主打“五环外和三线城镇”的低端市场。根据拼多多提交给SEC的招股书显示,从2017年一季度末不足7000万暴增至2018年3月底的2.94亿,这就是得意于低级市场的红利,这部分本来就是京东现在的模式拿不到的


京东的东西并不一定便宜,大家购买多数是因为服务比较好,这点在一二线城市比较重要,在四线及以下城市,最重要的是低价,拼多多主打的就是低价。


萌哈科技


所谓失败,其实更多是对腾讯而言。

一、拼多多所瞄准的新市场

拼多多所描准的市场其实是小城市里具有大量闲暇时间和精力的人们。而淘宝和京东经过多年的用户成绩,其用户往往显现出所谓高端化的特点。所谓高端化,意思是愿意用更少的时间,但可以花更多一点的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廉价物品在淘宝和天猫上面,以及京东上渐渐绝迹的原因。

毕竟,从便宜货里面淘出质量尚可的物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的淘宝、京东,与拼多多,并不在一个市场细分领域内竞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所有的巨头都会相遇,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和淘宝要成立“打多办”的原因。

二、腾讯的战略,具有典型的商人思维

至于腾讯的战略,则更多的体现了一种投资人的战略,是典型的商人思维,由于自己并不亲自经营电商这一块,所以无论是京东赢还是拼多多赢,对于腾讯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腾讯被一些人称为罗马帝国体系,而阿里被一些人称为中华帝国体系的原因。由于阿里系内部的集权性和统一性明显高于腾讯系,所以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窝里斗的局面。

而拼多多和京东在名义上,也仅仅是腾讯公司的友商,虽然它们同属于腾讯系。但拼多多的黄铮,从来就没有把拼多多当作是腾讯爸爸的附庸。其实无论是拼多多还是京东,都有在微信内被腾讯发黄牌的经历,腾讯对于这些盟友更多的是公事公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京东和拼多多发生争执,于腾讯而言,本身并非战略失败。当然对于京东而言,战略上可能损失更严重一点。


镁客网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说起拼多多想起老编辑说的:“所以你们看,只要品类合适,我们都是拼多多的用户,端着中产阶级的架子,你,几本?”

说到底拼多多的崛起还是基于微信端的巨大流量入口,微信上创造的分享场景引流到APP引发购买

在线下卖40的东西,淘宝可能30就买到了,但是在拼多多19元就能到手,还有一种方法更便宜!微信分享群,找几个人一起买,9.9包邮到手!

凭借大量9.9包邮小商品,拼多多构建了一个GMV过千亿,仅次于阿里巴巴跟京东商城的,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而筑起这座堡垒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引起电商界及各大媒体的广泛讨论,更值得商榷的是,这种崛起是在所谓的“互联网下半场”情境下,流量越发昂贵的背景下完成的。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说拼多多并没有得到腾讯更多的支持,因为腾讯有千千万万个儿子,而拼多多不过是其中一个。拼多多是阿里、腾讯博弈的产物?也不见得,如果投资没有回报,腾讯商业为先的性子也不会投资,况且,就算腾讯投资了京东,就打得过阿里了?拼多多的商业逻辑更像资讯界的今日头条,信息流切换拼多多的商品流。拼团懂得人的需求,人推荐商品,后期成熟到机器推荐商品。

用户方面拼多多可谓抓住了所谓的下沉人群,正像创始人讲的北京五环内的人是不懂得拼多多的。但现实弊端依旧在,货源质量依旧是最令人诟病的

阿里称拼多多是低配版的聚划算但谁又能说它不会创造另一个奇迹呢?

消费究竟应该是升级还是降级终究也还是要分人群的。

正所谓格局决定结局,黄峥的创业背景,为拼多多的诞生和发展做了足够多的积淀。大家感觉拼多多是突然冒出来,但实际又不是突然冒出来。爆炸式增长的公司往往是有足够深的根基的。

流量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场景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

你用拼多多了吗?什么情况下用的,还会继续用吗?你可看好拼多多的商业模式?

欢迎一起讨论~


正商参阅


拼多多已经成为了2017年里的一个现象级产品,依靠腾讯爸爸月活跃用户达10亿的流量金矿,利用朋友圈微信群的亲朋好友拼团裂变,把线下消费场景成功搬到线上,拼多多在从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电商成长为现在能威胁到淘宝京东的小巨头,电商行业正在迎来一场巨变,拼多多这种商业模式带来的鲶鱼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甚至,让巨头们都开始警觉。

小电商何以威胁到巨头?最可拍的便是它的数据,拼多多利用微信流量池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约3亿的注册用户,月活用户在不同的第三方机构数据中,介于1~1.6亿左右,这种数据在中国电商行业里已经足够引起巨头们的畏惧。

第一,这种让人心跳加速的数据增长速度,不得不让所有的媒体和投资人的关注。那么,拼多多依靠腾讯爸爸这位大股东,到底能不能成长为最终干掉淘宝和京东的小怪兽呢?

第二,为什么说拼多多崛起不是淘宝失策,而是京东腾讯战略合作失败?因为腾讯爸爸不光是京东的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投资了拼多多,微信让拼多多这么肆无忌惮利用微信的流量红利在自己的地盘上卖货,没想到一度能威胁到淘宝,这是始料未及的。而京东原本也可以利用拼多多这种拼团裂变的卖货方式为自己拉新月活,但是京东没有这样做,京东显然不屑于微信流量的摄取,再利用腾讯股东爸爸的微信流量上,京东没做好。

拼多多的崛起至少说明了两点,1、社交电商不是伪命题,而是真实存在的;2、利用拼团来拉新和裂变,是社交电商野蛮增长的法宝。

第三,淘宝是否失策这个问题有待考评。但是拼多多的东西和口碑正如初期的淘宝,虽然便宜用户多,但是差评也很多。在向消费升级转变的淘宝显然不屑于这个拼多多,但是特价版淘宝的上线说明淘宝的“打多办”正在发力,而且拼多多和淘宝的用户高度重合。

根据咨询公司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卸载淘宝的用户有50.3%流向拼多多,拼多多的卸载用户中有78.3%流向淘宝,两个平台中部分人群已经曾现了高度的重合性。

左图为“特价版”淘宝首页页面;右图为拼多多首页页面

正如趣头条之于初期版的今日头条,拼多多之于初期版的淘宝,拼多多未来的转型之路势必非常困难,未来的转型之路并不好走,因为拼多多已经形成了低价劣质的形象,短期内要想扭转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依靠微信拼团诱导分享和低于成本价倾销的方式进行销售来获取用户,本来就不是一种长青的商业模式。


全天候科技


目前网络上,关于拼多多的谈论有许多,有的人认为拼多多受惠于微信流量的暗箱操作;有的人认为拼多多是靠低价囤积用户;还有的人认为拼多多是靠花钱砸广告砸出来的。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拼多多和京东都与微信合作,但只有拼多多杀了出来。



个人认为,拼多多崛起,是靠价格与产品的力量。

对于商家来讲,怎样才能积累用户?答案只能是价格或者质量。正因如此拼多多靠着低价、拼团等手段,挖掘了大量的低消费水平的用户。

目前在微信上线的小程序高达58万个,其中包含拼多多、蘑菇街等电商小程序,随着微信对小程序入口的开放,为更多电商小程序打开通往社交电商的大门,为电商提供了基础平台。



2014年3月,腾讯京东达成合作,腾讯支付2.14亿,并将旗下的电商物流等部门全部送给刘强东,还给京东开放微信,QQ一级入口,但京东没有对低消费者的深度挖掘,导致大部分网购用户依然停留在微信之中。



正因为如此,拼多多凭借微信社交平台,使里面的商品信息通过社交的渠道进行传递,低价格产品以及拼团模式得到宣传,吸引了低消费水平的用户,所以仅用3年时间,拼多多用户超过3亿。

淘宝本就没有社交的流量入口,所以失策是无稽之谈。但京东的策略肯定是失败的,因为京东代表的电商模式与微信代表的”去去中心化“流量有着本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拼多多的崛起,是因为它把社交掌控的游刃有余,但是如果不去解决产品质量、根除假货源头、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拼多多的崛起并不会长久持续。


首席发言者


拼多多与淘宝的商家逻辑截然不同,原因在于充分利用了腾讯强大的社交网络。


拼多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作为新兴电商平台,它早在受到普遍关注前就展开了商业化。拿到2016年底红杉资本领投的C轮上亿美元后,拼多多于2017年4月上线广告系统,员工数量也在2016年翻了一倍还多,由于销售和营销费用在营业支出里占9成以上,增加的员工可以认为多数属于销售岗位。并且,招股书中称,拼多多未来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将以绝对数量增加”。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招股书中提到,2017年以来在线市场服务——即广告已经在为拼多多贡献着几乎所有收入。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收入为13.85亿元人民币,是2017年同期未上线广告系统时的37倍。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收入里分别有9.6%、99.8%和100%是在线市场服务收入。

也就是说,在经历了合并前拼多多和拼好货同时存在的时期后,拼多多已经完全摒弃了起初拼好货直接做生鲜商品销售的 B2C 模式,成为一家彻底的 C2C 电商。现在的拼多多依赖逐渐成长的巨大自有流量池,向商家收取广告费。在中国市场,拼多多这样的收入结构意味着,直接对标的竞争对手就只剩下淘宝,也就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

但相比起淘宝和整个阿里,拼多多仍面临单位消费者收入和 GMV 贡献都较低的问题。淘宝2017年的 GMV 大约为2.5万亿,年度活跃买家假如以5亿(可能更少)来计算,那么活跃买家的年度消费就为5000元人民币;而拼多多公布的活跃买家年度消费仅为576.9元人民币,差距比较明显。

此外,阿里还公布过整个中国零售平台的每位年度活跃消费者平均带来的年化收入为315元(2017年第四季度),而拼多多2017年全年收入17.44亿元,活跃买家2.448亿,也就是说每位拼多多的活跃用户对拼多多收入贡献仅为人民币7块多,单位消费者的收入贡献空间仍然非常大。

不过从成长性上来看,拼多多的收入和GMV都在飞速增长,2018 Q1单季度收入就达到13.85亿元人民币,单季度 GMV 也达到了662亿。尽管这个季度拼多多仍背负着2.01亿的净亏损,但其毛利率高达77.0%。同期,阿里巴巴集团由于过去几个季度持续加大对重资产业务的投资,毛利率已经降到了47.5%,不过,阿里并未单独把其最赚钱的淘宝业务单独公布毛利率。

尽管如此,拼多多还是希望潜在投资者们将其与Costco的模式和故事相比较。比如,Costco 的特点是精选少量 SKU,用规模来降低高品质商品的销售价格,通过会员费而非广告费来盈利。

但从目前的拼多多来说,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还无法接受会员费制度,而100万商家和全品类非标运营也并非是能与 Costco 相比较的同类优势,并且,Costco 的消费者毕竟不比沃尔玛更多。拼多多与 Costco 还相距甚远。

对腾讯社交网络的深度依赖

虽然收入结构相近,但拼多多与淘宝的商家逻辑截然不同。

淘宝,习惯于扶植那些符合(或者说钻透)淘宝战略方向的小店家成为大店家。不管是之前的低价爆款时代还是现在的内容生态,淘宝会将巨大的、价值最高的电商流量倾斜过去。而拼多多要做的是“分布式智能代理网络”,通过算法把系统认为性价比最高、且符合用户画像的商品推荐给相应的消费者。在拼多多这种模式下最如鱼得水的卖家应该是,有现成规模能大量生产、但不具备品牌或设计溢价的大工厂,纸巾就是最好的例子。

商家逻辑出现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拼多多充分利用了腾讯强大的社交网络。

招股书中显示,拼多多“利用社交网络作为获取消费者参与的工具”。

“尽管消费者可以在不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下访问我们的平台并进行团购,但我们利用微信和QQ等社交网络让消费者与他们的朋友,家人和其他社交联系人分享产品信息和购买体验⋯⋯部分买方流量来自用户推荐或产品介绍,消费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朋友分享。

如果我们未能利用这种社交网络,我们吸引或留住消费者的能力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如果任何一个社交网络对其功能或支持力度进行更改⋯⋯此外,我们可能无法与其他社交网络运营商建立或保持关系,以商业上可行的条件支持我们业务的增长,或者根本不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拼多多借力过的微信生态。在新榜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到,拼多多曾与多个内外部微信公众号关联或曾经关联。除了微信公众号之外,自己开发的小游戏和工具类小程序也是拼多多的导流渠道。

来自新榜小程序查查

拼多多在 QQ 上的运营则是兴趣部落导流到微信砍价群的模式,进一步把流量向微信生态聚集,其中一部分还可以转化到拼多多 App。

此外招股书还公布,2018年2月,拼多多与腾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拼多多将像此前的京东、美团、滴滴一样,接入微信钱包界面。

因此,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明确指出,若无法维持与腾讯之间关系,拼多多的业务将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黄峥在股东信中畅想,拼多多将是 Costco 和迪士尼(即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的结合体。迪士尼依托家庭、善良、勇敢和爱等核心价值,以强大的自有及采买IP和创意作护城河,再去衍生各种各样的虚拟和实体产品。

目前看来,拼多多距离迪士尼的距离要比 Costco 更为遥远。Costco 和迪士尼的组合,拼多多只依赖自己的力量太难了。更大的可能性是,中国事实上最大的内容公司腾讯来扮演迪士尼的角色,拼多多借助资本与战略合作负责成为线上 Costco。

不过,从过去少有的几次媒体专访中,拼多多或者说作为电商的拼多多,不会是彭博社评价“志存高远”的黄峥甘心做一辈子的事。甚至可以说,如果腾讯投资协议中没有禁止做社交内容平台的条款,黄峥完全有可能自己动手,同时向阿里巴巴和腾讯挑战。


36氪


淘宝做不到,腾讯、京东看不到,让拼多多捡了个大便宜

如今的拼多多,俨然成为继淘宝、京东之后的第三大电商巨头了。它的强势崛起,迫使高喊着“新零售”,大肆扩张线下便利店的刘强东和马云都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家伙”,不约而同的出手阻击。其中阿里上线了淘宝拼团功能,还推出了独立的app:淘宝特价版。京东则是打出了团购的品牌:京东拼购。

拼多多的崛起,是借助了微信庞大的用户量和它的社交属性。通过拼团、砍价、分享等社交电商的方式,迅速积累起大批用户。因此,淘宝没能阻止拼多多的崛起,还情有可原。因为阿里和腾讯本就是竞争关系,马云很难直接利用庞大的微信流量来为淘宝的社交电商业务打开缺口。可对京东来说却是真正的失策了。

早在2015年京东就和腾讯达成了名为“京腾计划”的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了腾讯的大量流量支持,在微信九宫格中的第三方服务中也占有一个位置。而这时的拼多多虽然与京东同为腾讯系的一员,但马化腾对二者之间的扶持力度天差地别,显然是更倾下于京东这个仅次于淘宝的第二大电商的。

可即便没有得到腾讯更多的支持,拼多多还是逆袭成功,从腾讯千千万万个“儿子”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电商领域不可忽视的存在。可拼多多的根基毕竟不如京东和淘宝那样深厚,在人们越来越接受和认可网购的大前提之下,它的快速崛起也留下了很多隐患。在鉴别假货、提高用户体验、规范商家管理等多个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已经清醒过来的淘宝和京东也不会再放任拼多多的野蛮生长,必然会出重拳,全力阻击拼多多。这么一来,拼多多接下来的路将会更加艰难,它将会如何应对?能否像抗住马云和刘强东的围堵,突出重围,成为真正的独角兽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社会话唠君


在拼多多崛起的过程中,最失落的可能是京东。

对于微信潜在人群的开发,这事本来轮不到拼多多,而是京东。

很显然,虽然腾讯也投资了拼多多,但是腾讯和京东的关系可能走得更近一些。

这些年,京东鞍前马后跟着腾讯,搞过京腾计划,共同投资过唯品会,马化腾和刘强东在乌镇搂着肩膀说过酒话,双方的每一次合作都引人关注。

谁都没料到拼多多却在这个时候一言不合地就盯上了微信潜在人群。

不得不说,拼多多的团队战略还是很有一套的,他看准了腾讯投资的特点是不介入主要业务,而淘宝开发不了微信客户,京东没有意识到微信资源还可以这样玩,从而在中国第一大电商和第二大电商中间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空档。

现在,估计京东现在也有些后悔了——3月16日,京东上线了 “京东拼购节”。

这个“京东拼购节”和淘宝特价版APP如出一辙:都是主打低价商品。

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仅是阿里醒过来了,京东也开始着手阻击拼多多了?

至少从目前淘宝和京东的种种行动来看,一场针对拼多多的战争已经势在必行!

毕竟,虽然拼多多发展迅猛,但之前淘宝和京东根本没有把它当成对手,淘宝京东一认真,性质就严重了!

而且,拼多多有一个“软胁”:因为采取加盟商模式,目前拼多多上并不能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行为。

如果这种情况不发生根本改变,可能不需要阿里和京东动手,拼多多自己就先散架了?


【电商报原创,欢迎关注我们。重磅新闻跟踪报道,中国电商媒体影响力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