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哪裡的藏品更精?

用戶3708573291


在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之中,精美之器比比皆是,可以說明清兩代北京故宮紫禁城收納的歷朝歷代的文物遺存大半都在這裡,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華文明的精品集中的在這寶島之上得以彙集展現。如果以精品論,臺北故宮的文物確實比北京故宮的精很多,應為臺北故宮的文物都是當年從北京故宮中精選之後帶走的最珍貴的文物,而北京故宮中剩餘的那些基本沒什麼珍貴的了。


下面筆者就介紹一件臺北故宮的精品吧,先前介紹了太多青銅器,古畫等物,今天特另闢蹊徑,說說這有著“仙工”之技的象牙套球。這件清代的打造的透花且能自由活動象牙套球體積並不大,球的直徑才11.7公分,但小小的套球之上卻有四部分組成,分別是鰲魚勾、立雕二仕女層、鏤空套球與合二仙墜,尤其是鏤空套球簡直驚為天人,它竟然有十幾層打造而成,且層層相套玲瓏活動,外層是惟妙惟肖的山水樓閣以及人物,在內層則是鏤空圖案式紋飾。古人精巧的手藝在這件器物上發揮的淋漓盡致,叫人精絕讚歎,據考察,此物應為清代南派牙雕廣東牙匠之手。由於此複雜工藝,在北京內務府稱其為「仙工」。


下面便是臺北故宮收藏的這個清代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高清圖,您上眼嘞

(謝謝觀看)


老豬的碎碎念


首先談談數量。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北京故宮共有藏品1,862,690件/套,臺北故宮的藏品信息沒有在官網上找到準確數字,但一般認為大約有696,344件/套,所以,僅從數量而言,北京故宮的藏品要遠遠多於臺北故宮。

其次談談質量。就北京故宮所藏180餘萬件/套藏品,其中有不少精品,如繪畫方面有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隋展子虔《遊春圖》、唐閻立本《步輦圖》等;書法方面有東晉王獻之《中秋帖》、東晉王珣《伯遠帖》等;瓷器有35餘萬件,包括一級品1100多件;玉器有近3萬件;中外鐘錶1500多件;等等。就臺北故宮所藏70餘萬件/套藏品,其中精品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中國僅存四部的《四庫全書》中最完整的一部;大庫檔案近40餘萬件,包括硃批奏摺、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等。在國民黨遷臺時,從大陸帶去了大量故宮博物院收藏以及從各地發掘出來的文物,包括殷墟的甲骨文、西周毛公鼎等。當時最大的青銅鼎——後母戊鼎(原司母戊鼎),因太重未能攜帶,被解放軍在南京機場繳獲。所以說,就藏品質量而言,由於內戰的原因,臺北故宮幾乎是件件珍品,把能夠從大陸帶去的東西幾乎都給帶走了。北京故宮的珍品大多是在建國後新發現或民間徵集而入藏的。

再就兩個博物館來說一說。毫無疑問,北京故宮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博物館,從金開始,經歷了元明清三代,歷經近千年。所以,北京故宮最精華的藏品就是故宮建築本身,它既親眼目睹了中華民族的燦爛輝煌,也見證了近代的衰落。所以,走在北京故宮裡,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歷史的脈搏。所以,在小編看來,也許北京故宮裡的一些藏品方面沒有比臺北故宮更精,但北京故宮建築本身,就已經遠遠超越了臺北故宮的一切藏品。我們必須共同守護好我們共有的歷史遺蹟。


國家人文歷史


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臺北故宮70萬藏品中,近40萬是檔案(比如奏摺),近20萬是古籍;各種器物和書畫總共只有10萬出頭,其中半數還是赴臺後徵集的,不是清宮舊藏。

北京故宮有180多萬藏品,其中器物和書畫超過100萬件,單單書畫碑帖一項就有15萬件!大陸收藏明清檔案最多的單位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了1000多萬件!收藏古籍最多的是國家圖書館,僅珍貴古籍就有30多萬冊,加上普通古籍高達280多萬冊!

如果你以為北京的藏品只有“量”,沒有“質”,咱們可以仔細看看書畫一項。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最後一位精於收藏的帝王。大家也清楚,故宮文物精品在抗戰前後南遷至四川等地,其中一部分精華又在1949年前後運往臺灣,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於是乎,很多人以為清宮收藏的最精華在臺北。

有三點誤解需要澄清。

第一,乾隆藏品不等於南遷文物。

從乾隆駕崩到故宮文物南遷四川等地,清宮藏品因戰爭、火災、盜竊等原因經歷多次散失,這裡尤其要提到末代皇帝溥儀。

溥儀退位後仍暫居宮中,於是趁機將1300件精心挑選的書畫和大量典籍珍玩盜運出宮,供日後開銷。這批書畫中的大部分已迴歸大陸文博機構,其中370件回到北京故宮,包括家喻戶曉的《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第二,南遷文物清理不徹底。

由於時間緊迫,故宮文物在南遷之前清理得相當不徹底,遺漏了許多精品,僅宋元書畫一項就多達145件,包括王羲之《蘭亭序》最出色的三件摹本(王羲之無真跡存世),以及歐陽詢的《張翰帖》和《卜商帖》。

((傳)歐陽詢《張翰帖》,唐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三,南遷文物不等於運臺文物。

從故宮轉運至四川等地的南遷文物總共13491箱,其中2972箱最終運往臺灣,佔南遷文物總箱數的22%。南遷文物原本都是精品,無論怎樣挑選,都難免忍痛割愛。

更重要的是,運臺文物也不像大家以為的全是精華。

由於時代侷限性,許多明清書畫仿品被當成宋元真跡運到臺灣,比如元代大畫家趙孟頫、黃公望名下的畫作多達數十件,真偽混雜。

2011年,臺北故宮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展出17件曾歸在黃公望名下的明清仿品。而在此次大展中亮相的12件黃公望書畫真跡當中,竟有8件來自大陸博物館,足見大陸公立機構的收藏實力。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元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為充實北京故宮的藏品,國家投入了大量財力,比如在建國初期克服財政困難,從香港購回大批流失文物,包括乾隆皇帝最鍾愛的“三希帖”中的“兩希”——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而《伯遠帖》是“三希”中唯一的真跡。

(王珣《伯遠帖》,東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許多大收藏家同樣功不可沒,比如“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先生一下子捐出最心愛的7件書畫,其中5件現已享受“禁出國”待遇,包括唐代大詩人杜牧唯一傳世真跡《張好好詩》。

(杜牧《張好好詩》局部,唐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時至今日,兩岸故宮的晉唐宋元書畫收藏量都在700多件,北京以人物畫、早期及元代書法見長,臺北借山水畫、宋代書法佔優。至於明清書畫,北京故宮以9萬件的天文數字獨步天下!

要知道,書畫還算臺北故宮的強項。除去書畫和瓷器的若干品種,臺北故宮的藏品無法與北京故宮相比,更不可能與整個大陸公立機構的收藏實力相比了。


我是王牌講解員


北京故宮博物館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明清王庭,百年遺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綜合性博物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將一部分文物先後運至上海南京,因此一分為二。1948年底到1949年初國民政府出逃臺灣前,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件文物運往臺灣,這批文物就成為後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基礎。臺北故宮建造於1962年,落成於1965年,開放於1966年。北京故宮有清代宮迋遺留下來的玉器、陶瓷、書畫等許多精美文物,加上後來的添補和仿製,現在總數近百件,臺北故宮文物共70萬件,相較於北京故宮,寶物並不多。北京故宮有一大批包括三代鼎彝、琺琅、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等大量精美文物。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一此。兩相比較北京故宮文物比臺北故宮文物更多更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