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守護者第三輯」吾將上下而求索

採訪背景:

1958年10月1日,中山市檔案館成立。六十年來中山城市的變遷,中山人民的生活百態,深深地烙印在檔案館的館藏中。

今年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中山升格地級市30週年。中山市檔案館見證和陪伴著中山向前發展,給當代和後世留下來許多彌足珍貴的史料。

在中山市檔案館6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無數的檔案人兢兢業業、不辭勞苦,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他們是中山城市歷史記憶構建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的故事需要被銘記和傳揚。

陳緒波:吾將上下而求索

今年是中山市檔案館成立60週年,這也是副館長陳緒波在這裡工作的第21個年頭。1981年,陳緒波從師範中文專業畢業,1982年開始在湖北省黃石市從事檔案工作。1997年,因為機緣巧合,他來到了中山市檔案館,從基層的辦事員做起,一步一腳印走到了現在。

初到中山市檔案館時,陳緒波就職於行政秘書科。當時整個館只有十來人,每個人都身兼多職,如今的他主要負責檔案業務指導和檔案信息化兩大版塊。談到檔案館的變化,他不禁感慨:剛開始到中山市檔案館,全館使用面積僅一千多平方米,檔案的存放常常捉襟見肘。如今遷到了新址,使用面積達到二萬多平方米,機構從3個科室變成7個科室,檔案工作的架構不斷完善,工作條件不斷改善,這與中山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對檔案工作高度重視,持續投入是分不開的。

「檔案守護者第三輯」吾將上下而求索

構建檔案工作的“毛細血管”

中山市是全國罕見的“直筒子市”,這是對未設市轄區的地級市的俗稱。至2017年2月,“直筒子市”共有5個:廣東省中山市和東莞市,海南省的三沙市和儋州市、甘肅省的嘉峪關市。這也對中山檔案工作向基層拓展提出了挑戰。

在陳緒波看來,本市檔案部門不通過市轄區直接對接25個鎮區,一方面使工作量成倍增長,另一方面,這種扁平化架構使政策的傳達更加直接和順暢。2011年6月起,中山市全面規範農業農村檔案工作,2012年10月17日,中山市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組的驗收,成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市。“十二五”期間,中山市檔案館在鎮區建立“市館分館”和“村檔鎮管”體制機制,後來作為成功經驗在全省推廣,《中國檔案》也作了宣傳報道。這兩項工作,構建了檔案工作深入基層、上情下達的“毛細血管”。

首先,鎮區民眾查閱檔案更為方便,“足不出戶”即可完成。在此之前,鎮區群眾要查閱檔案,常常要前往城區到市館查詢,耗時費力;第二,提高了鎮區管理檔案水平。以往鎮區檔案人員、場地配備嚴重不足,“市館分館”從根本上改變了鎮區檔案工作沒有正式機構和專職人員的狀況,全面推進了鎮區檔案事業發展。

從村、社區的檔案管理狀況看,一些村、社區往往不具備管理檔案的條件,為了安全起見,把檔案接到鎮區裡面代管,這就是所謂的“村檔鎮管”。陳緒波舉了南區的例子:“比如,南區4個社區將檔案全部集中到南區檔案館,既提高了社區檔案管理水平,也節約了社區行政運行成本。這一兩年來,全市村、社區利用中山文檔平臺,使‘村檔鎮管’有了可靠技術支撐。”

陳緒波介紹,中山不少村、社區保存著珍貴的特色檔案,比如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等相關檔案資料,透過這些檔案可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不等”,就是我的工作態度

2016年底,中山市檔案局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數字檔案室”,這是全國地方首家。陳緒波說:“信息化是大趨勢,我們要主動去擁抱變化,不要等,不能等。”

早在2015年12月,以中山市電子政務雲平臺為基礎,中山市檔案館在全市推廣應用中山文檔平臺。該平臺以檔案“雲管理”帶動“雲服務”,為檔案管理和服務創新創造了條件,有力促進了全市檔案管理規範化、現代化。

在陳緒波看來,檔案信息化是政務信息化的內在需求,檔案信息化的主要標誌是管理升級,實現檔案管理系統化、文檔一體化;工作轉型,從抓紙質等實體檔案為主到抓電子檔案為主;思想轉軌,從實體檔案思維到數字檔案思維。與此同時,信息化也極大提高了檔案工作的效率。在過去,熟練的檔案員至少要花費10分鐘才能完成一份文件的整理,而現在點點鼠標,一分鐘就能完成。過去一到年底,檔案員就開始忙碌起來,收集文件、分類歸檔;而現在是工作中電腦同步錄入歸檔信息,把檔案工作做在平時,化整為零。

檔案信息可以實現遠程共享,便於查詢和利用,同樣也存在保存和傳輸的安全問題。陳緒波說,“黑客攻擊,病毒,軟硬件故障,都是我們面臨的安全威脅。數據存放在硬盤、光盤上,也會有載體老化的風險。這是個世界難題,解決方法需要社會共建共治。近期,我們和中國人民大學做調研課題--《中山市數字政府檔案信息資源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希望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探索檔案部門在‘數字政府’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和努力方向。”

陳緒波最喜歡的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說,面對檔案信息化新的形勢,如果按傳統思維習慣、按部就班開展工作,困難大石永遠都難以搬走。自己想要做的就不要等,要不斷地洞察新形勢,勇於探索摸索。職業就是責任,崗位就是使命,我們時刻不能忘記檔案人的職責。

嚴蔭庭:我的檔案三十年

1989年,21歲的嚴蔭庭來到了中山市檔案館參加工作。當時,檔案館位於老城區的孫文中路的二百平方老舊僑房中,嚴蔭庭每天上班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把座位上窗欞掉下的鐵鏽拂去,開始一天繁忙的工作。一轉眼,三十年就這樣過去了,他現在擔任市檔案局管理科的科長,民間史料的徵集就是他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

「檔案守護者第三輯」吾將上下而求索

2008年,嚴蔭庭從業務指導科轉入管理科。他把自己的工作概括為“收”“管”“用”三個字,分別對應檔案收集徵集、檔案管理和檔案利用三個方面。其中,收集徵集工作又分為兩個部分,包括法定的收集和民間的徵集。嚴蔭庭笑稱自己是個“粗人”,當時由於工作需要,必須外出與中山本土文化圈、收藏圈的文化人打交道,一開始是比較陌生,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嚴蔭庭秉承以誠待人的原則,也慢慢融入了這個圈子,結識了不少收藏家好友,也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

在市檔案館50週年藏品展中,有一張“豐山官立高等小學堂”的小學畢業證與市民見面。這是一張頒發於1912年的畢業證,據相關志書記載,當年豐山書院率先改為豐山官立高等小學堂,這是中山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小學。一紙略為發黃的小學畢業證書,見證了中山歲月深處的辦學經歷。鮮為人知的是,豐山官立高等小學堂後來又改為香山縣中學,即現在的中山市第一中學的前身。畢業證的獲得者名為張普釗,早已不在人世,是其兒子張仲偉捐出來的。而如今也已不在人世的張仲偉,正是嚴蔭庭念念不忘的一個名字。

張仲偉老先生從1945年開始搞收藏,已經向中山市檔案館提供上千份與中山有關的史料文物。嚴蔭庭說:“老先生常常如數家珍似的分享自己收藏經歷,他曾表示要將藏品整理後全部捐贈給檔案館,家裡一件不留。後來,他真的將一大批的史料給了我們檔案館。老實說,這些收藏家們捐贈藏品大多是無私、不求回報的。”

徵集工作並非都是一帆風順。嚴蔭庭坦言,他曾試過多次下基層徵集民間族譜、家史,最難受的是看到這些檔案資料不被重視,受損嚴重:“挺可惜的,有些人就隨便亂放,被蟲蛀的、黴變的,什麼都有,壓根就不重視,但是當你一說要徵集的時候,他們又非常不捨或漫天要價。”但是,嚴蔭庭也表示,無論受到什麼打擊,工作也要繼續下去,畢竟能保護一件是一件。同時他也呼籲市民,民間所藏的史料,未必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但對於反映中山的歷史發展,卻往往有著很高的查考價值,他希望更多的人能配合檔案徵集工作,向檔案館提供檔案史料或線索,為傳承城市歷史記憶出一份力。

三十年的檔案歲月一晃而過,嚴蔭庭感慨良多。他說,檔案工作不顯山不露水,但其實與民生息息相關。很多朋友知道他的工作以後,都會很疑惑究竟檔案工作和平民百姓有什麼關係,其實關係大著哩。像結婚登記檔案,有些市民把結婚證弄丟了,這時候檔案館就能幫到你了。目前,市檔案館已接收保存了2007年之前形成的城區婚姻登記檔案,有需要的市民在檔案館就能查詢到相關信息。嚴蔭庭笑稱:我常常聽到一些聲音,說我們的工作清閒,其實一點都不,相反還很繁瑣、沉悶,但我們仍然要繼續下去,因為這就是我們的職責。

在檔案徵集工作者的點滴努力下,散存於民間各地與中山相關的有價值的檔案史料逐步得到歸集和保護,進一步豐富和優化了館藏,在傳承中山歷史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