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守护者第三辑」吾将上下而求索

采访背景:

1958年10月1日,中山市档案馆成立。六十年来中山城市的变迁,中山人民的生活百态,深深地烙印在档案馆的馆藏中。

今年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山升格地级市30周年。中山市档案馆见证和陪伴着中山向前发展,给当代和后世留下来许多弥足珍贵的史料。

在中山市档案馆6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无数的档案人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他们是中山城市历史记忆构建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的故事需要被铭记和传扬。

陈绪波: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年是中山市档案馆成立60周年,这也是副馆长陈绪波在这里工作的第21个年头。1981年,陈绪波从师范中文专业毕业,1982年开始在湖北省黄石市从事档案工作。1997年,因为机缘巧合,他来到了中山市档案馆,从基层的办事员做起,一步一脚印走到了现在。

初到中山市档案馆时,陈绪波就职于行政秘书科。当时整个馆只有十来人,每个人都身兼多职,如今的他主要负责档案业务指导和档案信息化两大版块。谈到档案馆的变化,他不禁感慨:刚开始到中山市档案馆,全馆使用面积仅一千多平方米,档案的存放常常捉襟见肘。如今迁到了新址,使用面积达到二万多平方米,机构从3个科室变成7个科室,档案工作的架构不断完善,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这与中山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持续投入是分不开的。

「档案守护者第三辑」吾将上下而求索

构建档案工作的“毛细血管”

中山市是全国罕见的“直筒子市”,这是对未设市辖区的地级市的俗称。至2017年2月,“直筒子市”共有5个:广东省中山市和东莞市,海南省的三沙市和儋州市、甘肃省的嘉峪关市。这也对中山档案工作向基层拓展提出了挑战。

在陈绪波看来,本市档案部门不通过市辖区直接对接25个镇区,一方面使工作量成倍增长,另一方面,这种扁平化架构使政策的传达更加直接和顺畅。2011年6月起,中山市全面规范农业农村档案工作,2012年10月17日,中山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组的验收,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十二五”期间,中山市档案馆在镇区建立“市馆分馆”和“村档镇管”体制机制,后来作为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国档案》也作了宣传报道。这两项工作,构建了档案工作深入基层、上情下达的“毛细血管”。

首先,镇区民众查阅档案更为方便,“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在此之前,镇区群众要查阅档案,常常要前往城区到市馆查询,耗时费力;第二,提高了镇区管理档案水平。以往镇区档案人员、场地配备严重不足,“市馆分馆”从根本上改变了镇区档案工作没有正式机构和专职人员的状况,全面推进了镇区档案事业发展。

从村、社区的档案管理状况看,一些村、社区往往不具备管理档案的条件,为了安全起见,把档案接到镇区里面代管,这就是所谓的“村档镇管”。陈绪波举了南区的例子:“比如,南区4个社区将档案全部集中到南区档案馆,既提高了社区档案管理水平,也节约了社区行政运行成本。这一两年来,全市村、社区利用中山文档平台,使‘村档镇管’有了可靠技术支撑。”

陈绪波介绍,中山不少村、社区保存着珍贵的特色档案,比如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等相关档案资料,透过这些档案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不等”,就是我的工作态度

2016年底,中山市档案局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这是全国地方首家。陈绪波说:“信息化是大趋势,我们要主动去拥抱变化,不要等,不能等。”

早在2015年12月,以中山市电子政务云平台为基础,中山市档案馆在全市推广应用中山文档平台。该平台以档案“云管理”带动“云服务”,为档案管理和服务创新创造了条件,有力促进了全市档案管理规范化、现代化。

在陈绪波看来,档案信息化是政务信息化的内在需求,档案信息化的主要标志是管理升级,实现档案管理系统化、文档一体化;工作转型,从抓纸质等实体档案为主到抓电子档案为主;思想转轨,从实体档案思维到数字档案思维。与此同时,信息化也极大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在过去,熟练的档案员至少要花费10分钟才能完成一份文件的整理,而现在点点鼠标,一分钟就能完成。过去一到年底,档案员就开始忙碌起来,收集文件、分类归档;而现在是工作中电脑同步录入归档信息,把档案工作做在平时,化整为零。

档案信息可以实现远程共享,便于查询和利用,同样也存在保存和传输的安全问题。陈绪波说,“黑客攻击,病毒,软硬件故障,都是我们面临的安全威胁。数据存放在硬盘、光盘上,也会有载体老化的风险。这是个世界难题,解决方法需要社会共建共治。近期,我们和中国人民大学做调研课题--《中山市数字政府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希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档案部门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努力方向。”

陈绪波最喜欢的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说,面对档案信息化新的形势,如果按传统思维习惯、按部就班开展工作,困难大石永远都难以搬走。自己想要做的就不要等,要不断地洞察新形势,勇于探索摸索。职业就是责任,岗位就是使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档案人的职责。

严荫庭:我的档案三十年

1989年,21岁的严荫庭来到了中山市档案馆参加工作。当时,档案馆位于老城区的孙文中路的二百平方老旧侨房中,严荫庭每天上班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把座位上窗棂掉下的铁锈拂去,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一转眼,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他现在担任市档案局管理科的科长,民间史料的征集就是他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档案守护者第三辑」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8年,严荫庭从业务指导科转入管理科。他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收”“管”“用”三个字,分别对应档案收集征集、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三个方面。其中,收集征集工作又分为两个部分,包括法定的收集和民间的征集。严荫庭笑称自己是个“粗人”,当时由于工作需要,必须外出与中山本土文化圈、收藏圈的文化人打交道,一开始是比较陌生,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严荫庭秉承以诚待人的原则,也慢慢融入了这个圈子,结识了不少收藏家好友,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在市档案馆50周年藏品展中,有一张“丰山官立高等小学堂”的小学毕业证与市民见面。这是一张颁发于1912年的毕业证,据相关志书记载,当年丰山书院率先改为丰山官立高等小学堂,这是中山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小学。一纸略为发黄的小学毕业证书,见证了中山岁月深处的办学经历。鲜为人知的是,丰山官立高等小学堂后来又改为香山县中学,即现在的中山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毕业证的获得者名为张普钊,早已不在人世,是其儿子张仲伟捐出来的。而如今也已不在人世的张仲伟,正是严荫庭念念不忘的一个名字。

张仲伟老先生从1945年开始搞收藏,已经向中山市档案馆提供上千份与中山有关的史料文物。严荫庭说:“老先生常常如数家珍似的分享自己收藏经历,他曾表示要将藏品整理后全部捐赠给档案馆,家里一件不留。后来,他真的将一大批的史料给了我们档案馆。老实说,这些收藏家们捐赠藏品大多是无私、不求回报的。”

征集工作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严荫庭坦言,他曾试过多次下基层征集民间族谱、家史,最难受的是看到这些档案资料不被重视,受损严重:“挺可惜的,有些人就随便乱放,被虫蛀的、霉变的,什么都有,压根就不重视,但是当你一说要征集的时候,他们又非常不舍或漫天要价。”但是,严荫庭也表示,无论受到什么打击,工作也要继续下去,毕竟能保护一件是一件。同时他也呼吁市民,民间所藏的史料,未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对于反映中山的历史发展,却往往有着很高的查考价值,他希望更多的人能配合档案征集工作,向档案馆提供档案史料或线索,为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出一份力。

三十年的档案岁月一晃而过,严荫庭感慨良多。他说,档案工作不显山不露水,但其实与民生息息相关。很多朋友知道他的工作以后,都会很疑惑究竟档案工作和平民百姓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大着哩。像结婚登记档案,有些市民把结婚证弄丢了,这时候档案馆就能帮到你了。目前,市档案馆已接收保存了2007年之前形成的城区婚姻登记档案,有需要的市民在档案馆就能查询到相关信息。严荫庭笑称:我常常听到一些声音,说我们的工作清闲,其实一点都不,相反还很繁琐、沉闷,但我们仍然要继续下去,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职责。

在档案征集工作者的点滴努力下,散存于民间各地与中山相关的有价值的档案史料逐步得到归集和保护,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了馆藏,在传承中山历史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