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爲何不把皇位傳給和他很像的兒子朱棣,而是傳給比較文弱的孫子朱允炆?

歷代風雲史


向敬之

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因感風寒去世,太祖朱元璋需要新立儲君。

朱元璋曾召集群臣在東閣會商,說:“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明史·劉三吾傳》)言下之意,就是要選擇朱棣為儲。諸子之中,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駐守北平,在兵力部署上,首重朱棣。顯而易見,朱元璋很看重老四朱棣。

不料,翰林學士劉三吾挺身而出,說:“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將朱元璋擬立朱棣的建儲計劃頂了回去。

朱元璋大哭罷朝,劉三吾也被降為國子監博士,還付出了一個女婿被以坐贓處死。

朱元璋認為朱棣最像自己,在立國之初應該考慮過,但還是以皇長子朱標為儲君,並賦予實際儲權,就是要給大明王朝的皇位傳承立規矩,執行一條宗法制嫡長子皇位繼承製。

這是一條在歷代漢人王朝實行了兩千多年的政治規矩,即便很多朝代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執行到位,如西漢僅三帝為嫡子,東漢皇帝無一人為嫡子,兩宋十八任皇帝也只有三人為嫡子。

沒有讀過多少書的朱元璋,因為朱標早逝,想過改擇最有能力的皇子為嗣,卻因儒臣執言“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統,即有嫡便立嫡,無嫡才立長,最後妥協選擇朱標次子朱允炆(長子幼殤)為皇太孫,待其死後成為後繼之君。

朱允炆即位不久,追尊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也算修補了朱元璋所寄望的父終子及的核心嫡長子皇位繼承製。

朱元璋放棄計劃,主要是不想因為皇位傳承,導致皇家紛爭。不意四年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對建文帝取而代之,而太祖制定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仍然被作為明朝皇位傳承的最高標準。

儘管明朝十六帝,只有五人為嫡子,但,這條規矩一直貫穿至明亡。其間,明成祖朱棣、神宗朱翊鈞,在太子在位時,還公開指定太子的嫡長子(朱瞻基)或長子(朱由校)為皇太孫,以作為隔代儲君。這都是皇帝對於體弱多病的太子不放心,而學了朱元璋做了更多的後事安排。


以禮觀書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就將朱標立為太子,其他諸皇子連帶一個侄子被分封到邊塞或軍事要地成為藩王。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了日後朱標繼位成為皇帝在應天坐鎮天下,其他皇子做為藩王在各個要地共守大明安寧。形成眾弟兄拱衛大哥朱標的格局。



朱元璋這一番用心良苦的佈局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和睦團結共守大明王朝的千秋基業。朱標活著,或許也能按這樣的設想發展下去,但朱標英年早逝,原本的眾兄弟拱衛大哥格局被打破。朱元璋也曾想過讓資歷老城的朱棣來當太子,但是朱棣沒有朱標那樣讓所有弟兄都臣服的威望,擔心立朱棣會引發其他皇子的不服,於是用嫡長子嫡長孫的傳統傳位順序力求讓眾皇子都沒有刺可挑,進而立了朱允炆為太孫。



朱元璋最終拍板立朱允炆為太孫將來繼承皇位的決定可能還出於一個目的,那就是朱標是兒子,因為早逝,做為父親的朱元璋於情於理也不好追封其為皇帝,只有朱允炆繼位,以兒子的名義才能合理的追認父親朱標為皇帝,以彌補朱標太子多年因早死沒有皇帝名份的缺憾,朱元璋對太子朱標的感情和期望可見一斑。


居葉佳宜


其實朱元璋最想把皇位傳給太子朱標,自從朱元璋開始造反的時候,他就將朱標帶在身邊,儘可能的讓朱標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在朱元璋自立為王的時候,朱元璋毫不猶豫的在第一時間立朱標為世子,並且還給朱標找來了許多的老師,讓他們教他知識,自己也是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知道的東西傳給朱標。

朱元璋稱帝之後,同樣是第一時間立朱標做太子,可以這麼說,從頭到尾朱元璋就沒有考慮過他的其他兒子,朱標做太子的時候,朱元璋給了他所有資源,傾盡所能去培養朱標,並且還主動將自己的權利分給太子,讓太子替自己處理政務,這種事情在歷史上相對罕見,因為皇帝是不會輕易將權利分出去的,哪怕是給太子也不行。

萬萬沒想到的是,朱標竟然英年早逝,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個時候朱元璋又要面臨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自己的皇位應該傳給誰呢?其實眾人最看好的都是朱棣,朱棣從各個方面都非常的像朱元璋,朱棣能力也非常強,至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們,和朱棣完全沒法比。就在眾人都以為朱元璋要立朱棣的時候,朱元璋卻宣佈要立朱允炆為太子。

這個可是令許多人都大跌眼鏡,據說朱允炆和朱標很像,或許是朱元璋愛屋及烏的原因,而且朱允炆已經十五歲,歲數也非常合適。至於為什麼不在他的兒子中選,史學界也給出了理由,除了朱棣以外剩下的皇子都犯過大錯,朱元璋看不上,不會選他們。

至於朱棣,朱元璋不喜歡朱棣是因為朱棣的生母,關於朱棣的生母歷史記載很少,甚至有野史記載,朱棣其實不是親生的,朱棣登基之後一直在強調自己的合法性,總之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朱元璋不喜歡朱棣就是因為他的母親有問題,具體的史學界目前還沒有證據,所以不能貿然將其定性。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1392年,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標去世,年僅37歲。時年64歲的朱元璋痛苦不已,傷心欲絕。他辛辛苦苦培養了24年之久的皇太子就這樣撒手人寰,朱元璋不得不強忍痛苦,再重新選立一個接班人。

明代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採用“嫡長子繼承製”,這種傳位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公平性,杜絕諸子相爭局面的出現,使得政權相對平穩的交接。但現在擺在朱元璋面前的是嫡長子朱標已經去世,那麼到底該選誰做皇太子最為合適?按慣例來說,朱元璋有兩種選擇。

一、在剩餘的嫡子中做出選擇

嫡子就是皇后所生的兒子,根紅苗正。朱元璋有嫡子五人,分別為朱標、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朱標去世後,剩餘的四個嫡子都有可能繼位,一般是誰歲數大誰佔優勢,因為這樣最為公平(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不選最有才能的接班呢?如果按才能來選,那朱元璋所有的兒子就都有了競爭資格,到時候兄弟相爭,剛立國的明朝可就亂套了)。

而朱棣是老四,實際上排序非常靠後,只要前面幾位哥哥不出大的問題,是輪不到朱棣的。

但老二、老三和老五在朱標去世前都因為行為不檢,在封國犯下了各樣的錯誤,被朱元璋交道南京好好訓斥了一頓,朱元璋從心裡對他們已經失望透頂,所有這些人被排除在外。這樣看來沒有犯錯的老四朱棣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了。

話是沒錯,但朱元璋還有另外一種選擇。

二、在皇太子的兒子中做出選擇

如果皇太子去世時留有子嗣,年齡也正合適,朱元璋也可以選皇太子的兒子接班,這是符合規矩的。朱標有五個孩子,分別為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朱雄英早夭,朱允熞和朱允熙未滿7歲。所以朱元璋可以在15歲的朱允炆和14歲的朱允熥之間選擇一個。

而朱元璋最終選擇朱允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朱標的思念。朱標宅心仁厚,有仁者氣度,是個治國理政的好苗子,所以朱元璋對朱標十分疼愛。為了給他接班鋪平道路,朱元璋替他在朝廷中拔了許多刺,還讓他和大將常遇春的女兒結合。朱標染病時,朱允炆寸步不離,十分孝順。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和爺爺朱元璋一樣傷心欲絕,日漸消瘦。朱元璋心疼的說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可見,朱元璋對這個皇孫是很喜愛的。

另外,朱允炆從小熟讀儒家經典,他的氣質父親朱標一樣,朱元璋能從朱允炆身上看到朱標的影子。

最後,朱元璋想通過這個例子給後世立一個典範,就是嫡長子不在的時候,要傳位給嫡孫,讓其餘諸子斷了爭奪皇位的念想。所以為了明朝的利益,朱元璋只能犧牲朱棣,而選擇了皇孫朱允炆。

但朱元璋沒有料到,他百年之後,朱棣竟然奪了侄子的位置,要是兩人九泉相見,朱元璋估計會給朱棣一個大嘴巴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