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慢病管理 的六點建議

關於慢病管理 的六點建議

我是一名護士,自2004年入職至今已經從業將近14個年頭了,一直在內科工作,接觸的多是老年慢病患者,以下是我工作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記得剛入職時在心內科,那時候四十多歲患心肌梗死的患者已經是很年輕的了,近年二十多歲的心梗患者已不罕見,所以健康的管理已經迫在眉睫。

近年來國家在倡導健康中國,作為醫務工作者的我們更要起到良好的作用。針對現在國民的素養和醫療情況我有以下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減緩慢病隊伍的壯大

糖尿病、高血壓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年齡正在不斷年輕化。在病房裡發現一部分人群,他們年齡在四十歲左右,小有成就,其中有很多是企業的管理人員,他們大腹便便,查體中體重超標,血壓、血脂、血糖、尿酸其中有2~3項超標,住院治療時,症狀較輕,關注健康,對疾病知識瞭解不夠。此類人群如果調節飲食給予正確的健康指導,適量運動,減輕體重。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均會降低,而且他們接觸的人群多與自己的身體情況類似,如果慢病管理介入到位,他們自己就可以管理自己並影響周圍的朋友,減少慢病人群的增加。這些患者都可以納入健康查體管理中心,定期做健康檢測,給予相應的健康管理處方,如果配合得當此類人群可以暫緩或退出慢病人群。這部分人群相對素質較高,對健康管理有一定的認識,便於接受建議和健康指導,在醫務人員的正確指導下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我們都知道許多疾病有家族遺傳性,其中遺傳基因是相對不可控的因素,還有一方面是飲食生活習慣,是可控因素。對於家中有親屬患類似疾病的,醫護人員可以詳細詢問病史及家族成員的飲食生活習慣,可以採用病房與健康查體管理中心共同為患者及其家屬開具健康管理處方,並將患者的查體資料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管理,這樣可以減少家 庭其他成員患病的幾率,或使發病年齡延遲。

三、加強健康宣教及慢病知識的普及

首先,醫務工作者要轉變思想,隨著醫改政策不斷落實,醫院逐步顯現出公益性,就是在治病的同時,為患者提供健康保健以及疾病預防知識。醫院可以採用走進社區,與基層社區服務站聯合等方式,定期為慢病患者講解健康知識,並將患者資料納入慢病管理與健康查體管理中心聯合,這樣可以早期發現疾病,防止發展為重症,減少患者入院的次數及住院時間,減少經濟支出。

四、與疾病和諧共處

慢病雖不會立即奪走我們的生命,可它無法治癒。我們不但要幫助病人制定治療方案,還要教會他們與疾病和諧相處。關照好自己的身體,瞭解各項指標,把疾病當做朋友一樣去對待,當身體不適時,不要太過緊張,也不要忽略它,引導大家用正確的心態去對待,有許多慢性疾病患者,依然有高質量的生活。

每一位患者在醫院裡住院的時間屈指可數,可慢性疾病會伴隨他們終生,所以我認為,治療疾病的主要任務並不是醫生和護士,而是患者自己。從業十多年來遇到許多依從性很差的患者,他們不能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定期複查、甚至在醫院裡拒絕一些正常的檢查和治療。在做健康指導的時候長會出現:我們說了,患者沒聽見;聽了,未理解;理解了,未接受;接受了,未執行;執行了,未堅持。我們應該把病人需要承擔的責任交給病人自己,因為身體是自己的,醫護人員只是提供相應的治療措施和知識,如果這一點搞不懂的話,慢病的防治是很難進行的。所以慢病的防治重在患者意識的改變,只有讓他們自己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給予的治療方案和健康指導才會真正起作用,這需要醫護、病患及其家屬的多方努力和配合。

最後一點,現在生活節奏快,人們被物質驅動,焦慮、壓抑的情緒有很多,在內科住院的患者,有三成以上要服用鎮靜類藥物入眠,服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的患者也逐年增加,來到醫院就診也是急匆匆,很煩躁,這些不良情緒都會對患者的身體以及家屬造成不好的影響,長此以往家人也會患病,所以心理治療也應加入到慢病管理中來,近年來人們已經可以接受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早期通過心理疏導的方法解決心理問題,可以減少身體上疾病的發生,調養身心才會有和睦的家庭、和諧的工作環境和良好的朋友關係,才會有健康的身體。

慢病的防治道遠且長,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醫護工作者只是為患者引路,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每位公民都應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才不至於使醫院的大樓越蓋越高,醫保的費用年年穿底。健康的中國需要我們有個健康的身體,健康中國,人人有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