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通姦弟弟乳母、氣得鄭成功吐血,爲何「陳近南」卻輔佐他?


鄭經:通姦弟弟乳母、氣得鄭成功吐血,為何“陳近南”卻輔佐他?


近代臺灣奠基人

被遺忘的臺灣延平郡王鄭經

1662年,延續了近二十年的抗清戰爭,到此時終於偃旗息鼓。儘管民間依然存在著零星的抗清力量,但清王朝掌控天下的大局已然不可逆轉。是年三月,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在緬甸被俘,隨後被處死。這場改朝換代的角逐,已經以清王朝的完勝而結束。

此時唯一在法統上對清王朝構成威脅的,也就僅僅剩下坐擁臺灣與清王朝隔海相望的臺灣明鄭政權。他們擁有南明永曆王朝的臣子身份,也是此時中國唯一一支還打著“明朝”旗號的政權,又兼其特殊的戰略位置,成為此時距離清王朝最近的對手。

鄭成功過世後,長子鄭經繼承了他的爵位與事業,以大明朝延平王身份統治臺灣。

比起他那位成了民族英雄的爹,鄭經的名聲要小得多。得益於《鹿鼎記》等武俠小說的人物塑造,他那位草包小兒鄭克爽都比他的知名度高。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卻是一位對臺灣命運有著深遠影響的人。

鄭經,字賢之,號武天,出生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他是鄭成功的長子,母親就是鄭成功的正房夫人董酉姑,可謂是鄭成功“根正苗紅”的接班人。鄭成功過世後,他承襲了延平王的爵位,接管了臺灣地區。表面看起來,他的接班是很順理成章的,基本屬於生得比較幸運,有正房長子的身份。但其實卻不是這樣。因為他的延平王爵位,不是鄭成功給他的,而是他自己搶來的。

鄭成功一輩子忙了很多事,幾乎什麼都忙到了,臨終之前,也基本把自己忙過的事情都感慨了一遍,甚至憂懷了一番時局,卻偏偏忘了一件大事:安排誰接他的班?

按照封建綱常秩序,能接鄭成功班的自然首選鄭經。無論是身份還是資歷,鄭經都十分符合條件。常年跟隨在父親身邊征戰,雖然沒有鄭成功那般英雄神武,卻也還算精明幹練,也有一些將領忠於他,尤其是在廈門跟隨他的將領。而且母親董酉姑對他也非常疼愛。偏偏他關鍵時刻不爭氣,竟然搞出勾搭弟弟乳母的醜事來,差點兒就被鄭成功砍了。接班掌權,似乎是沒指望了。

鄭經:通姦弟弟乳母、氣得鄭成功吐血,為何“陳近南”卻輔佐他?

↑影視作品中的鄭經

結果在鄭成功部將黃朝等人的擁戴下,最後接班人變成了鄭襲。這個鄭襲是鄭成功的五兒子,雖然當時的年齡還有爭議,但此時長子鄭經才二十一歲,鄭襲自然小得多。對於這幫將軍來說,首領的年齡越小就越容易控制。至於根正苗紅的鄭經,眾人也有話說:幹出這等醜事來,沒宰了你就算燒高香了,還想接班?做夢!

但鄭經顯然是個愛做夢的人。眼見得鄭襲已經接班,鄭經加緊了動作。他一方面在廈門設立靈堂,以長子的身份隆重祭奠鄭成功,其實是作秀給人家看的:我才是鄭成功的長子,偌大的家業怎麼能給別人?同時利用身邊的親信部將陳永華、馮錫範、周全斌等人,加緊打造戰船,但對島上的鄭襲他卻逆來順受,忍著氣聽他吆五喝六。在他準備東進臺灣時,偏偏清王朝的靖南王耿繼茂也來添亂,威逼鄭經投降。對於這種趁火打劫的行為,鄭經很憤怒,但是他卻非常友好地接待了耿繼茂的使者,並請使者替他向耿繼茂表達誠摯的慰問。但是對耿繼茂提出的條件,堅決拒絕,尤其是“剃髮”一項,更是百般反對。這一番表演總算穩住了耿繼茂。後方安穩了,鄭經於是年十月進兵,一舉擊敗黃昭等人,把他的親弟弟鄭襲打得投降了清朝。鄭經因惱火叔叔鄭泰幫過弟弟,二話不說對鄭泰發動進攻,將鄭泰殺死。至此,這個當年把他父親鄭成功氣得吐血的逆子,才算正式接了他父親的班。

能屈能伸,能打但又有原則,這大體就是鄭經的處事風格了。

和他父親經營臺灣的宏偉志向不同,最早鄭經還沒這個覺悟,即使他在繼承了延平王爵位後,大部分時間他還是待在廈門。在他眼裡,臺灣不過是一個大後方而已。但是現實立刻就給了他當頭一棒。這時候的清王朝也學乖了,不但水師力量增強,也學會藉助荷蘭人的力量了。而荷蘭人在被趕出臺灣後,也無時不想著恢復臺灣。雙方自然一拍即合。當時負責福建地區軍務的,是靖南王耿繼茂。按照荷蘭人的說法是,他與荷蘭人簽訂了一份協議,規定只要擊敗鄭經,荷蘭人可以重新得到他們在臺灣的城堡,也就是變相佔有臺灣。這個協議並未見於相關的中國文獻中。如果確有其事的話,耿繼茂算是賣了一次國,出賣了中國自己的領土臺灣。

1663年,靖南王耿繼茂以一百艘戰船的規模,連同荷蘭的十四艘精銳戰艦,於十月悍然向鄭經的金門、廈門一帶發起進攻。由於先前經歷過明鄭政權的內訌,勢力受損嚴重,以至於鄭經的軍隊很快不支,只好敗退到銅山,後來又不得不進入臺灣島。此戰也證明,鄭經比起他父親的作戰水準來,確實差了太多。但鄭經也算條漢子,在銅山的時候,清軍曾多次前來勸降,皆被鄭經拒絕,一路上眾叛親離,卻還是逃了出來。至此,鄭成功當年辛苦打下的金門、廈門等據點,已經全部落入清軍手中。佔明鄭政權四分之一的金廈駐軍,也在這場浩劫中或敗或降,幾乎全軍覆沒。原本對臺灣島沒有興趣的鄭經,此時也只好去了這個他唯一能去的地方。之前他沒有經營臺灣的覺悟,現在卻不得不有了。這之前的鄭經,是一個氣死父親的“逆子”,然而這以後的鄭經,卻做成了父親鄭成功一輩子沒有做完的事情:締造一個繁榮富庶的臺灣島。

從敗退臺灣島開始,鄭經就著手經營臺灣。事實證明他或許不是一個合格的開拓者,卻實在是一個優秀的建設者。一同隨他來到臺灣的,除了五千廈門、金門當地難民外,更有大批明朝宗室、儒生文士。這些人也成了之後臺灣發展的生力軍。雖然如此,初到臺灣的鄭經,面臨的卻是一個內外交困的局面。首先是金門、廈門的丟失,使以貿易立國的明鄭政權,失去了連接大陸的落腳點。之前他們通商世界,以金門、廈門為基地。如此一來,等於血管被卡斷,經濟一下陷入了困頓之中。與此同時,不甘心失去臺灣的荷蘭人,也開始頻頻趁火打劫。就在明鄭政權與清王朝相互攻殺之時,永曆十八年(1664年),趁明鄭政權風雨飄搖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發動了旨在收復臺灣的“遠征”,以波特為艦隊司令,率領兩千六百士兵,十六艘戰艦,大舉攻打臺灣基隆港。腹背受敵的明鄭軍不支退去。光復臺灣僅兩年,基隆港就淪陷了。與此同時,荷蘭人在海洋上也發動了對明鄭政權的絞殺戰。尤其是在鄭氏集團外貿的重要基地東南亞地區,荷蘭人四面撒網,見到鄭氏的商船就打,原本是鄭氏集團主要貿易來源的東南亞貿易,一度陷入癱瘓。


鄭經:通姦弟弟乳母、氣得鄭成功吐血,為何“陳近南”卻輔佐他?


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鄭經保持著頭腦冷靜。以性格論,與其父鄭成功相比,鄭經少了些剛勇血性,多了些優柔寡斷,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人。但比起鄭成功性格偏狹、極愛衝動的缺陷,鄭經卻更加沉穩睿智。不利局面下,他能靈活應對。荷蘭人在佔領基隆港後,滿以為勝券在握,竟獅子大開口,提出只要鄭經允許他們割佔東平等地,他們就和鄭經和平相處,同時鄭經必須賠償之前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給他們造成的“經濟損失”。如此無理要求,激得明鄭軍隊上下大怒,但鄭經卻深知,此時不是同荷蘭人翻臉的時候。他大度地表示願和荷蘭人談判,並主動釋放數百名先前俘虜的荷蘭官兵,只求對方先別鬧。種種和平信號,讓驕橫的荷蘭人飄飄然了:這個叫鄭經的公子哥是個熊包,兵不血刃,他們就可以得到臺灣的一切。

出於這樣的錯誤判斷,荷蘭人並未乘勝追擊,反而和鄭經達成停戰協議,佔有基隆港發展貿易。他們的如意算盤其實和當年一樣,先佔住臺灣的一塊地,然後步步為營,順勢擴張,直到把鄭經擠出臺灣。但世易時移,臺灣已經不再是宋克當年到來時的荒島了,鄭經也絕不是熊包。鄭經雖然沒有鄭成功那麼剛烈,卻比鄭成功多了幾分狡黠。荷蘭人很快發現,鄭大公子壞主意很多。基隆周邊的荷蘭人居然一顆糧食都買不到。因為所有的村鎮都被鄭經下了禁令,無論荷蘭人出多高價格,都不許賣給荷蘭人糧食。這種事擱在鄭成功身上也會這麼幹,但鄭成功一般是強制性的,鄭經卻不讓群眾吃虧:荷蘭人找你買糧食出多高的價格,政府就出更高的價格補貼你,只要能餓死這幫人。就這樣,荷蘭人被餓慘了。兩千多人的補充給養,全要靠船隊從巴達維亞運來,斷炊對荷蘭人來說就是常有的事情。

在穩住荷蘭人的同時,鄭經開始了對臺灣的全面建設。金門、廈門丟了,與大陸的貿易血管斷了,那就自己造血,貫徹父親當年制定的“三大法”,在具體實施中細化條令,比如政府出資金,扶持從事工商業的商戶,在全島上下大搞“減稅”,尤其是削減對外貿易的稅賦,以減輕百姓負擔,發展生產。鄭成功時代開始的屯田政策,在此時也得到全面推廣,且做出更細緻的劃分。從荷蘭人手中奪來的莊園田地,稱為“官田”,是由國家掌握的土地;文武百官開墾的田地,稱為“文武官田”;軍隊開墾的田地叫“營盤田”。臺灣的土地制度正式確立了下來,而跟隨鄭經到臺灣的沿海官民,也得到了妥善安置。明朝宗室,由政府劃撥土地供養起來。為了“發展外向型經濟”,明鄭政權出臺政策,鼓勵百姓發展絲綢、制瓷等工商業,給予經濟扶持和稅賦優惠。在農作物種植上,也鼓勵多種經濟作物,以給對外貿易“造血”。沒過幾年,大陸能生產的東西臺灣全都能生產了。物產豐富的臺灣逐漸繁榮起來。

鄭經:通姦弟弟乳母、氣得鄭成功吐血,為何“陳近南”卻輔佐他?

相比鄭成功逮誰揍誰的做法,鄭經的外交手腕就靈活多了。荷蘭人封鎖東南亞航線,掐斷了鄭氏船隊的航路。既然暫時不能與之爭鋒,那就另闢戰場,於是主動通好日本,大力拓展對日貿易。鄭經當政時期與日本的貿易額比起鄭成功時期激增,日本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長崎港,每年進出的臺灣船隻多達近百艘,遠超明末的規模。面對荷蘭人的挑釁,大搞“連橫合縱”。東南亞海面上又不止你荷蘭一家。鄭氏集團不但和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發展了友好關係,拓展了盟友,更拉來了一個新幫手——英國人。

此時正與荷蘭人打得天昏地暗的英國殖民者,與明氏集團一拍即合,雙方簽署貿易協定。英國人嚮明氏集團提供火器、戰船技術,一道打擊荷蘭人。此舉在中國海商的貿易拓展史上意義重大:自鄭和下西洋後兩百年,中國船隊再次進入了印度洋流域。在廣交朋友的同時,鄭經也沒忘了原則:通商可以談,貿易協定可以籤,但主權問題卻絲毫不能馬虎。比如西班牙人就曾渾水摸魚,以“傳教”為名,請求在臺灣設立據點,結果被鄭經嚴詞拒絕。鄭經知道,多次在東南亞發動排華、屠華運動的西班牙人並不老實。因此在與西班牙人的交往中,鄭經多次派遣使節警告西班牙人,如果東南亞當地的華人遭到了不公正對待,他將採取一切嚴懲措施,甚至兵戎相見。在那個時代裡,他不只是臺灣的守護者,更是東南亞的保護者。

鄭經的恩威並施很快收到了效果。內政方面,臺灣經濟高速發展,屯田大興,農業產量激增,政府經濟儲備豐厚。對外方面,佔領金門、廈門的清王朝,因水師力量限制,對臺灣島是鞭長莫及。多年的苦心經營讓鄭經重建了一支強大的水師,比起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時候,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那時候的鄭成功,主力戰船大青船隻有兩門火炮,比起西洋戰艦來實在是“袖珍”。這時候的鄭經擁有了一支三萬人規模的新式海軍。和英國人的通好,讓明鄭政權買到了此時英國新開發的後膛火炮。但明鄭政權不但能買,更能自己造。鄭成功時代設在臺灣各地的兵工廠,此時也開花結果。

當年收復臺灣時繳獲的荷蘭軍火,後來與英國、西班牙通商得到的新式武器,在臺灣全能自主生產。戰船方面,比起當年鄭家馳騁東亞的三桅炮船,此時明鄭海軍的主力戰船,被稱為“鳥船”。這個稱呼,來自老對手清王朝。顧名思義,就是在海洋上航行,如鳥兒飛翔一般迅捷。在後來收復臺灣的水師名將施琅的筆下,這種戰船不但飛快,更能打,其船體已大於當年鄭成功的“三桅炮船”,每艘船船頭上裝備有重型巨炮一門。這種巨炮重達三千斤,殺傷力驚人。此外還有大型火炮二十門,中小型火炮一百門。如此規模,已堪稱是當時海洋上的巨無霸戰船。在明鄭水師的鼎盛時期,這種巨型炮船的總數在五十艘以上,如此規模,即使對比當時的海洋帝國荷蘭、英國,也毫不遜色。

能做到這一切,自然因臺灣本島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但同樣也離不開鄭經本人的才略手腕。他父親的名聲太響,外加他名聲太臭,這位明鄭政權歷史上在位十八年的王爺就被歷史忽略了。他與西方人打交道的手腕靈活,頗有其父風範,而在用人上則比他父親更強。

鄭成功這位英雄缺點很多,其中一條就是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他性格偏狹,常因小事動怒。縱觀他的一生,經常發生部下叛變、內部反水的事情。雖有各種原因,但他性格的缺陷,卻應該是重要一條。

相比於鄭成功,鄭經在這一點上顯然就強多了,許多史料上都說他“性寬和”,是個平易近人、禮賢下士的厚道王爺。也正因如此,當年鄭成功要殺他時,廈門、金門地區的鄭家部將,不惜抱團反對,甚至要和鄭成功兵戎相見。在選人的眼光上,尤其是在選擇治理臺灣的建設者上,鄭經也比他的父親強,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他委任的第一批駐臺官吏,後來相繼發生過貪汙、虐民之事,遭到他的嚴懲,雖然後來許多史料都以此說鄭成功治軍嚴明,卻也證實了他在看人上的缺陷。

鄭經在這一點上就好多了。在他敗退臺灣後,重新整頓了明鄭政權的政府機構,尤其是明鄭政權的“六部”,更是做到人盡其才。其中楊英管戶部,柯平管刑部,謝賢管工部,這幾個人都是鄭成功時代的文人幕僚,雖然早就參政,可那時候的鄭成功委任官吏還是信任那些征戰沙場的驕兵悍將,文人幕僚大多是靠邊站的。鄭經更懂“馬下治天下”的道理。

鄭經:通姦弟弟乳母、氣得鄭成功吐血,為何“陳近南”卻輔佐他?

↑影視作品中的陳永華

但如果比起對臺灣的歷史作用,乃至歷史影響,他們都不如一個人。在鄭經統治臺灣的十八年中,他任用過許多人才,卻只對這個人始終保持著推心置腹的信任、毫無保留的支持——陳永華。

陳永華就是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原型。他是否做過天地會總舵主,這個在後世有爭議;他是否有高深莫測的武功,這個在後世也有爭議;唯獨沒爭議的,是他在當時明鄭政權內部獨一無二的地位,和對臺灣歷史獨一無二的作用。

對於臺灣的歷史來說,陳永華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在臺灣推廣文教。從南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起,陳永華建議在臺灣“設宗廟,立學校”,將儒家文化在臺灣島廣為傳播。中華的正統文化,因陳永華的努力,從此在被視為“蠻荒之地”的臺灣島正式確立。鄭經統治臺灣的十八年裡,臺灣島掀起了“自是始奮學”的熱潮,且並不因後來政權更迭而中斷。今天台灣島內國學昌隆、文化繁盛,與陳永華的貢獻密不可分。

對陳永華,鄭經自始至終都是毫無保留地信任。不但委以重任,更極為禮敬,自始至終都稱他為“先生”。在國家大事方面,十八年間鄭經對陳永華是言聽計從。明鄭政權的經濟、外交、司法等方面的大政方針多出自陳永華的奏議。

鄭經統治臺灣的十八年裡,“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這個以純商業貿易為主要發展思路的政權,此時更通商世界,它每年對日本的貿易稅收,有一百四十萬兩,對荷蘭、西班牙、英國等地區的貿易稅收,更高達三百多萬,是東亞的貿易中心。民生方面更是“夜不閉門,百姓樂業”。這個曾經掙扎在殖民統治下的蠻荒島嶼,此時已是豐衣足食、生機勃勃的樂土。

✓本文選自新華先鋒出品《臺灣風雲1368-1683:大航海時代的失陷與收復》

推薦:《臺灣風雲1368-1683:大航海時代的失陷與收復》

[作者]張嶔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大航海時代,臺灣風雲變幻,中華兒女

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抗爭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的是從1368年明朝中期抗倭鬥爭,至1683年清廷收復臺灣這300餘年間,在大航海時代到來的背景下,倭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侵略勢力走馬燈似的妄圖染指臺灣,中華民族的愛國者們,在臺灣島上為抗擊外來侵略做出了不懈的奮鬥和巨大的犧牲,一次次成功地抗擊了侵略者,保衛了美麗而又富饒的寶島臺灣。大航海時代的炎黃子孫,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裡,用自己的汗水與智慧,留下了屬於中國的宏偉篇章。

©作者簡介:張嶔,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1999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曾做過話劇編劇、DV導演、影視編劇等多項工作,並有小說、戲劇、電視劇、歷史著作等多部作品問世。

來源:新華先鋒(ID:xhxfweix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