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王國為何直到覆滅還未在臺灣建立統一政權?

東寧王國是指臺灣南部在1661年至1683年,由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所建立的鄭氏政權統治的時期。東寧王國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成功將臺灣改稱東都,赤崁地方更名為東都明京,鄭經繼位後,改東都為“東寧”,並以其為國號。制度上,東寧奉南明正朔之永曆年號、禮遇許多明王朝宗室,以大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的身分號召恢復明朝;但實際上,東寧是一個獨立行政、以鄭氏王族為最高元首的獨立王國。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等三世,史稱為鄭氏治臺時期、東寧王國 、延平王國 、鄭氏王國 ,當時西方人亦稱之為臺灣王國、福爾摩莎王國。

東寧王國為何直到覆滅還未在臺灣建立統一政權?

東寧王國從開始到滅亡一共在臺灣島經營了23年,但它的疆域一直維持在臺灣西南部設承天府,下轄天興縣、萬年縣二縣,另設澎湖安撫司。其中,天興縣治設於佳里興(今臺南市佳里區),轄區涵蓋今日嘉南至臺北的臺灣西部區域;萬年縣縣治設於二贊行(今臺南市仁德區二行裡),轄區除了包含臺南一部外,也涵蓋高屏地區。雖然轄區涵蓋的範圍甚廣,但實際上鄭氏政權對大部份區域毫無控制權。

東寧王國為何直到覆滅還未在臺灣建立統一政權?

按說鄭氏三代在臺灣經營20多年應該能夠控制檯灣全島,但直至滅亡也只是有效控制今天的臺南一小部分,疆域非常小甚至不如內陸一個府大。小編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基礎條件差

明末臺灣大部分地區還屬於未開發的蠻荒之地,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臺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於臺灣7成以上全是山地丘陵,所以適合人們居住耕種的土地非常少,再加上在那個時代生產力非常低,所以臺灣的基礎條件決定了島上生活不了太多的人口。

二、群眾基礎差

臺灣雖然在秦漢時代就已經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大多數朝代只是遙領檯灣,並未在島上建立有效政權。大部分居民是當地土著,漢人遷入島上的規模較小,直到17世紀福建廣東居民才逐漸擴大移民規模,但總人數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也不過三四萬人,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跟隨他入臺的將士百姓也不過數萬人。所以在當時漢人在臺灣的人數很少不過十餘萬人,而當地土著居民人數還多餘漢人,因此要想全部佔領臺灣需要很長時間。

東寧王國為何直到覆滅還未在臺灣建立統一政權?

三、與清朝作戰不斷,無暇顧及臺灣其它地區。

當初鄭成功之所以要收復臺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與清軍作戰不利大陸根據地接連失守,清軍威脅太大。而臺灣孤懸海外如果收復就能躲避清軍的威脅,因為清軍來自北方擅長陸戰,水戰就不行了,但鄭軍都是南方人擅長水戰,而且相比清軍荷蘭的實力要弱很多,以當時鄭成功的實力對付荷蘭人的勝算更大一些,所以鄭成功分出少部分軍隊在沿海防範清軍,自己率大部約25000人舟船百艘艱難的收復了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後主要精力也是一直與清軍作戰,不斷襲擾大陸沿海掠奪所需資源人口以供己需,同時也讓清軍疲於應戰削弱清軍實力保存自己。如果鄭軍專心經營臺灣的話不但要付出巨大犧牲,而且收益絕對要比支出小,因為臺灣大部分地區屬於蠻荒之地,即使佔領還需要付出巨大精力開發,這對東寧王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大陸資源豐富一旦清軍休養生息苦練水師,不出幾年打到臺灣鄭軍就支撐不住了,所以東寧王國必須把主要矛頭指向清軍達到以戰養戰還削弱敵軍的目的。因此東寧王國23年間根本無力開發臺灣全島,在島上建立統一的有效政權。

本文禁止他人抄襲複製發表在其他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