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趣課的學習上,家長要比孩子更懂得堅持

在興趣課的學習上,家長要比孩子更懂得堅持

晨晨兩週歲半不到的時候開始在彩翼學習畫畫,現在已經能畫點有模有樣的東西了;三週歲又讓她在瀞文爸爸那裡學習尤克里裡,四周歲又進階成了吉他,小傢伙的動作雖然還很生硬,也不連貫,但也饒有興趣地堅持著。

晨晨屬於那種看到一個興趣班就喜歡一個興趣班的孩子,對新鮮的事物充滿著熱情。要是完全按照她的意願,估計得把所有的興趣班報個遍。我控制了報班的數量,但在她決定要學習的課程上,要求她去堅持,也配合她去堅持。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事物的鐘情度一般不會太高,大部分事情都始於興趣或者好玩,終於日復一日的堅持。可以說她們選擇一個興趣班的出發點是非常感性的,但家長作為成人應該有一個更理性的判斷。

理性選適合孩子的興趣課

在興趣課的學習上,家長要比孩子更懂得堅持

幼兒園階段是家長們給孩子選擇興趣班培訓的黃金時期。一來這個階段的孩子興趣廣泛,精力充沛;二來還沒有文化課的壓力,可以好好利用這段時間。

大部分家長在興趣課試聽完之後,會問問孩子喜不喜歡這個課程。這固然沒錯,但孩子當下的回答並不一定是客觀的回答,他可能會被眼前的玩具、繪本、零食吸引,而選擇說喜歡這個興趣課。我的建議是:家長應該儘可能和孩子一起上試聽課,一方面感受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課件是否先進,判斷這樣的教學是否有利於孩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可以觀察孩子的課堂表現,看他是否沉浸在這個教學氛圍中,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快樂。選哪種類型培訓班,選哪個培訓學校,都需要家長的客觀分析。

一旦決定報班以後,就要讓孩子堅持去學習。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之中很容易出現情緒的反覆:有時候會很喜歡去興趣班,有時候會不想去,這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都很正常。家長要做的是鼓勵甚至是督促孩子去堅持學習,過一陣子厭學的情緒就會消失。切不可在這個時候任由著孩子的脾氣,這隻會助長他的厭學情緒和任性。

孩子的懶散,很多時候源於家長

在興趣課的學習上,家長要比孩子更懂得堅持

既然選擇了一個興趣班,就不要輕易讓孩子遲到、早退甚至請假。

有的家長覺得興趣班不必像以後上小學那麼嚴肅,自己付了錢的,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有時候天氣太冷或太熱,有時候安排的出遊比較多,有時候純粹是自己想偷個懶。殊不知經常性地缺勤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事情跟玩兒似的,可做可不做,不做也沒有關係。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會極大地助長孩子懶散的學習態度。等到了學齡,他也會把這種態度帶到所有的課程當中去,這對以後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經常性地遲到或請假,孩子就很難融入到班級當中去。他每次進入教室,大家都已經開始很久了,老師之前說的他也沒聽到。久而久之,他就會在課堂上沉默,不敢發言,不敢和其他同學交流,慢慢地就會厭學,不想去學校。這會是一種惡性循環,對幼兒早期的心理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去興趣班,而是家長不經意間的一個偷懶、一個疏忽,導致孩子慢慢地對興趣班失去興趣,對學習失去慾望,對同學之間的群體活動產生抗拒。

沒有一門藝術是不需要堅持、隨隨便便就能學好的

在興趣課的學習上,家長要比孩子更懂得堅持

在許多家長的概念裡,興趣班是主課之外的附屬品、調節劑,也是可以隨時放棄的一種東西。然而正是興趣班的學習,賦予了孩子藝術的修養、視界的開拓以及早期各種能力的培養。

以繪畫為例,我們給這麼小的孩子報美術課程,並不指望他能成為畫家,這與天賦有關,現在定論還為時過早。但學習美術課程,可以培養孩子非常多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對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會有著極大的幫助。學習美術可以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無論是哪門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觀察力;學習美術可以培養孩子審美能力,審美力不僅僅單指色彩的搭配,更是一種對真善美、假醜惡的辨別能力;學習美術還能培養孩子創造能力,這是一種基於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再加上合理想象之後產生的一種能力,是非常寶貴的。這些能力的獲得,遠比單純地學幾個拼音,學幾個數字的加減要重要得多。國外向來對孩子藝術造詣的程度要求非常高,也是人才選拔的一個重要標準。別單純地以為國外孩子的學業是很輕鬆的,真正瞭解過的人都知道,國外的孩子放學後要參加非常多的藝術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那是真正能培養人的事情。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不要輕易讓孩子放棄一門興趣的追求和學習。

我對孩子興趣班學習的態度是:認真去選擇孩子的興趣班並堅持去學習。在孩子心存散漫的時候去糾正他,在他想輕言放棄的時候去鼓勵他,也在他學有所成的時候去讚美他。堅持的品格在哪裡都是受用的,無論是學習,還是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