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真的是一部伟大到没有任何瑕疵的作品吗?

Toys-crazy


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

只能说是一部佳作,距离经典还是有一点距离的,更不能说伟大,而且也有不少瑕疵。可能我这个观点会有人狠狠拍砖,那请三思。

我是高中时候读的《平凡的世界》,那十多天的阅读时光让我沉醉,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是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阅读行为。书中孙家兄弟的奋斗和对命运的不妥协,也激励了我。书里面对1975年到1985年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书写,也让人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但是现在想来,

这不过是一个带有正面意义的主题向上的故事,远没有达到经典的高度。

写作手法过于传统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应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这个创作手法在文革过后已经不是文学发展的方向,当时国内主流文学都在进行各种欧美创作理念的探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马原、苏童、莫言、余华等人的先锋文学,创作界和理论界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这里。

路遥还在应用现实主义手法,主要书写内容也是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对生活的思考,按照时代变化来说,是过时了的

。《平凡的世界》从篇幅和故事架构来说,更像是《人生》的扩展。而他的作品中对于人性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也缺乏深度,这一点也阻碍了《平凡的世界》成为经典。

主角光环有点“苏”

按照现在流行的言情作品的角度,《平凡的世界》算得上标准的“杰克苏”作品,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二人,一个被村支书的女儿爱上——爱的近乎丧失原则,一个被地委书记的女儿爱上——近乎公主下嫁落魄书生,后来他们碰到的女性也是无条件的对他们好对他们产生爱。这种情节塑造太过于直白,YY的成分也很浓重。

这种故事套路,在现在非常流行的网络文学和流量影视中常见,比如《无心法师》《锦绣缘》《我的前半生》这种杰克苏作品,女性角色都神奇地爱上了男主,并且互相争斗、撕逼。这种

故事套路在《平凡的世界》中非常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意义。

作者对时代的认知有所局限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正是中国进行大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国门刚开,社会仿佛焕然一新,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整个社会换发除了强大的生命力。路遥的作品中,《人生》《平凡的世界》主要探讨的命题还是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别,在时代转轨下,青年一代是留在城里奋斗还是在乡下生活的抉择。对于当时中国的巨大变化,着墨不多。尤其是孙家兄弟,他们的命运还踟蹰在生活本身,对时代变化没有思想层面的高度感知,有些遗憾。

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的,因为细致地反应了一个时代的一些变化,对于农村的描绘也非常真实。而且也非常尊重作家路遥的劳动,尤其是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面坦露的创作历程,读来让人垂泪。


何殊我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没有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没有任何瑕疵”,只有值得歌颂的伟大的作家——像路遥那样用生命来写作的作家。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称得上史诗的作品,写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中国某地的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反映了一个时代。

《平凡的世界》是百万字的长篇,全书共三部。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种文学新思潮从国外涌入,现代主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被视为“保守”,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适合于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适合于与世界文学对话,一些以时代为背景,从某一个角度切入的作品适合于表现深刻的内容,但路遥坚守现实主义传统,坚守全景式表现,也是需要品质、胆量和才华的。

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不仅考验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语言功力,而且考验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生活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对于一个大国和大时代的认识与表现,路遥是出色地胜任了的。他的选择也是正确的,时代变迁的内容最适合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适合史学家那样的大手笔,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平凡的世界》结构严谨、人物典型、即使次要人物,也塑造到典型化的程度,语言朴实厚重,感情充沛。

为了写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不顾自己的健康,以致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42岁。

“创作前,路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查阅了小说所反映的十年间的各种报纸,工作量非常巨大,几乎是一种奴隶的机械性劳动。手指头被纸张磨出了血,只好改用手掌翻阅。前后准备了三年,创作历经六年,整个写作过程都是一种牛马般的非人生活。写到第二部完稿时,路遥累得口吐鲜血。医院查出吐血的病因是十分可怕的,路遥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但路遥是不惜生命也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他经常是一边流泪,一边写作,眼睛三天两头出毛病。过度的劳累和营养的匮乏,使他几乎无力坐起,只能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写。这时,他几乎不是用体力,而是完全凭借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最后的工作。他以一种清教徒的方式,抱定吃苦牺牲精神,甚至是以生命为赌注创作。由于终年辛勤耕耘,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摘自百度)


大悔忆智冰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我是大学看完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来又看了电视剧版的平凡的世界,总体感觉,这本书很好,我常常认为,人来到世界就是炼狱,说实话有点悲观了哈,但是,我一直是这么觉得,特别是是看了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后。

书中难免有悲观让人心里隐隐作痛的情节,比如:晓霞牺牲了,少安媳妇贺秀莲最后得了癌症。这都让整部作品感到不完美,但是,我们映射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不也是经常患得患失吗?网上有句名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故事情节是有遗憾,但对这部作品而言,可以说是真正贴近了生活,让大家看过这部作品后,真的是感慨作者的经历和对生活的认识,大大的赞!


昊云天下闻


我认为是 也许是当时看整本小说的情况比较特殊 在最寒冷的腊月 在东北 当时工作地还连续停电三四天 又冷又无聊 在食堂要了一碗菜油 自己找了一根棉带子做灯芯 穿两件羽绒服两条羊毛裤 两双棉袜 然后盖三床棉被 还是冷得牙齿打颤 好在小说引人入胜 连续几天沉入其中 被深深的吸引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老二 感觉就是自己 特别对当时下午那冬日的惨淡阳光有共鸣 不知道为啥 后来就因为书中对大西北的描述 去了一次西安 都十几年过去了 书中的情节只剩下大概了 但始终对当时看这本小说的情形记忆犹新 还记得是一次理发后在旁边的书摊上发现的 五块 看完后很郑重的把它送给家乡是西安的同事了

现在新房子书橱中间就是一套父亲留下的康熙字典和后来淘来的《平凡的世界》每每看到它 就想到东边大连和西北西安……


海陵子


不能否认,《平》是一部很励志的作品,鼓舞了一代人,其对农村生活的描述,让农村长大的人人产生共鸣,回味不已。

但这部作品,是否有瑕疵,或者说不足之处,肯定是有的。

1、 这部书的中意淫味太浓,多次出现富贵之家的孩子倒追贫苦农家子女较为老套的剧情。

这种事,不能说不能出现,但出现的太多了,起码孙少平一家就是这样。

孙少平被田小霞看上,孙少安被田润叶看上,润叶是村支书的女儿,在那时的农村也是不得了,况且其叔是地委书记,和少安家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况且后来润叶也当了什么共青团书记,也算是官员了。 孙少平的小妹兰香,被一个省级干部的子女,好象叫什么孙仲平的公子哥看上了。这可能是路遥出身贫苦,是其内心的渴望在作品中的投射。

2、在路遥大部分作品中,不限于《平》,其女主角,都是温柔且漂亮的,有些脸谱化了。这也可能是路遥对女性认可的一种标准。



所谓非衣


路遥《平凡的世界》从出版发行至今,好评如潮,三十多年来整整激励了几代人,不但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而且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平心而论,《平凡的世界》不可能一点瑕疵都没有,这从它问世前的一系列遭遇可见一斑。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初稿並不叫《平凡的世界》,而是《普通人的道路》,它的初审是《当代》杂誌社的编辑周昌义。当时路遥很有信心,因为之前写的几个中篇都是在《当代》刊发的。路遥觉得《当代》刊发问题不大。没料想却遭到了退稿,理由是《当代》积稿太多。(推托之词)。

周昌义之后,作家出版社一位编辑来陕西看稿,只看了三分之一,就直接把稿件退给了路遥,理由是这部作品不适应时代潮流,属于老一套,恋土派,简直一无是处。后来还是陕西文学界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推荐给广州《花城》杂誌社,《花城》编辑谢望新看了稿件后,觉得这是近多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准备刊用,路遥得到消息这才松了一口气。1986年《花城》第六期全文刊发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紧接者中国文联出版社年底也出版发行了。但不要高兴太早,坎坷还在后边。

1987年1月,《花城》和《小说评论》编辑部共同在京举办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座谈会,路遥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前所未有尖刻的批评和否定。说啥的都有,简直一无是处。路遥生气地说: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取的表现手法,我的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专家,学者看的,而是写给广大普通读者看的,作品受到冷落没有关系,红火一时的不一定耐久,我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由于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全盘否定,《花城》编辑部内部也褒贬不一,《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发表受阻。当时全国沒有一家文学刊物愿意发表刊登《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真正使《平凡的世界》改变命运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叶咏梅女士。一次偶然的机会,路遥结识了叶女士,在叶女士的力荐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8年3月27日在"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播出了《平凡的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乎长达半年的连续播出,在全国亿万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据统计听众达三亿人次,听众来信,评论如雪片般飞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可以亳不夸张地说,是亿万广大人民群众成就了路遥,才使《平凡的世界》这一灿烂明珠没有被埋没。换一句

话说,如果没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叶咏梅女士的慧眼识金,极力推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没有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那么它不知将是怎样的命运。

(本文参考文献:(路遥传)。作者:厚夫)



秦一农夫


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命运,一本书有一个书的命运,任何伟大的人和作品,都不能脱离他的时代,有其历史局限性,犹如人不能挣脱他的皮肤。路遥和他的书也不例外。


不可否认,路遥是一个以生命写作的伟大作家。《平凡的世界》,是部史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只是今天,年青人如果在重读这本书,却很难再有当年小说问世时的感动了,这是为什么?除了现代主义的流行,和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小说本身的瑕疵也是原因,一个作家如果不能跳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过于迎合现实的需要的作品,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时间不只对美人是把杀猪刀,经得起光阴冲刷的小说,有着永恒生命力的内核,在血肉腐烂之后,还恐龙化石般伫立在读者面前,令人震撼感动不已的,才称得上经典。


《平凡的世界》深刻地反映了1975一1985十年间的黄土地农村历史,其穿透性和延伸性不足,愈鲜活的东西,愈难以保鲜。

孙家兄弟对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困囿于一方狭小的天地,省城山那边的世界,同孙少平遇见外星人一样,不过灵光一闪。路遥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于主观,导致笔下的人物的命运过于写实,对整个时代人物,大环境的反思和批判性较弱。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并没有超出中篇《人生》的高度。基于此,《平凡的世界》文学性上来讲,"伟大”似乎过誉了。


其实单就爱情来讲,路遥笔下的女性,真善美如仙女不染尘埃,义无反顾的爱上穷小子,这样的套路化,中间虽也有作家自己的经历,但总让人感觉到旧书《十二寡妇征西》中,美男计般的窠臼,使得它过于通俗化了。

如吕剧《下陈州》中,为了让人理解,用上了"听说那老包要出城,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的唱词,通俗易懂地描绘民间向往的幸福生活。

然而瑕不掩瑜。大浪淘沙,多少当年风光无限的风流人物,那些有多少如今日网红,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藉籍无名。或留芳千古,或遗臭万年的名人,没有平凡人的位列其中。

人们的眼光是向上的,很难将目光对准底层,书写普通人也是书写历史,正契合"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的《白鹿原》扉页上的这一题记,然而偏偏是最难的。


"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却注定一生会漂泊",这是多少人两难的选择!路遥虽已逝,相信仍然会有人为《平凡的世界》感动。因为绝大多数普通人想象力有限,更无所谓去追求了。终其一生,不过在追求现世安稳中,幻想着不平凡罢了。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边的小🐟,期待你顺手点评,手有余香哦!

元元的天下


首先声明一点!我是甘肃人,我们家到西安坐大巴车不过两小时。许多人评论这本书的依据我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提问题的这个绝对是个哈货。本人是10年左右拿到这本书,当时不到一个星期就读完了。如果你不是一个农村人或者你的父母你的周围没有劳动者没有砖厂!那么作者写的东西对你来说太过遥远,宋少平和宋少安两兄弟就是现在许多离家出走打工的农民工原型。只是有些人还背负着希望任重前行,有些人已经被生活的艰苦压弯了臂膀。但是不管是哪个他们都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在他们心中都还有家,还有家人,还有爱


月夜无痕50612391


正如我给一位回答问题的作者的留言,《平凡的世界》和同时期的《白鹿原》的问世都很艰难,阻力重重。

没有哪部作品毫无瑕疵,能做到让百分之八十的读者欣赏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况且《平凡的世界》在问世之处所受到的质疑、反对甚至批判让路遥先生一度失去了信心,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学道路是否正确。好在无论路遥还是陈忠实都冷静地辨析,坚持不向当时的“新潮流派”和“新派批评家”妥协,坚持用作家的良知和生活阅历忠实记录一个时代。也幸好遇到了伯乐和坚持文学底线的真正专家。《平凡的世界》的传世不是因为得过什么奖项,而是三十多年来激励了千千万万处于艰辛、彷徨和挫折中的青少年,是广大读者自行淘洗选择出来的精品。虽然不可能毫无瑕疵,但是他的“灯塔效应”是很少有其他作者能达到的。另外,读《平凡的世界》最好能读一下路遥先生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为回应广大热情读者的疑问而写的,也忠实地记录了艰难的创作历程,写完不久路遥先生就去世了。读《早晨从中午开始》会有更深的感悟甚至震撼,对加深《平凡的世界》的阅读,进一步了解路遥先生,以及帮助学习写作的人大有裨益。


Hello历史Sir


问题问得太瑕疵斑斑了!试问:世界文学史上有“伟大到没有任何瑕疵“的文学作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平凡的世界》而言,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其励志意义和路遥用生命顽强写作的可歌可泣精神是不容任何人抹煞的,但从文学性的技巧来讲,如果我们社会能在当时为路遥提供一个“宁静致远”的环境,而不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样,“为了满足广大听众要求”,天天鸡屁股下等蛋似的催稿等等,其提升和锤炼可能还有更大的空间:大到整体的布局和线索设计,小到一些故事的细节和人物的刻划…… 尤其是其中的多余水分,尤其在第三部…… 总之,《平凡的世界》本来应该更不“平凡”!但是,有些东西,应该叫“硬伤”或者叫“局限”吧,要克服要突破就很难很难了…… 小至三秦大地,和陈忠实贾平凹两位老师相比,路遥的生活积淀深度,显然小有差距;大至世界文坛,读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其中的贵族生活描写,感觉像温文尔雅的绅士在侃侃道来…… 读《平凡的世界》,其中的高干生活描写,感觉好像农村的凡夫草野若我者初次进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