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期的焦灼

在刚刚开幕的2018北京车展上,新旧势力间的正面同场“交手”更是让这股“焦灼”气氛弥漫至汽车圈的每一个角落。

关于标题,思索良久。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精准形容当前汽车行业的现状。变革?或许此言尚早,毕竟短期(甚至5-8年内)仍然是燃油车的市场;十字路口?但似乎前行的方向又很清晰,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势在必行。

思来想去,或许用“焦灼”这个词更贴切一些。中国汽车几十年以来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充满着挑战。这种挑战不在是单单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级别市场间的区域战,而是关乎整个行业上下游各个领域整盘生存的挑战。

变革期的焦灼

在刚刚开幕的2018北京车展上,新旧势力间的正面同场“交手”更是让这股“焦灼”气氛弥漫至汽车圈的每一个角落。

蔚来汽车副总裁朱江在车展媒体日更新朋友圈:全球最大车企ceo丰田章男和全球最大豪华车企ceo蔡澈在玩儿nomi(并配了一个哭笑表情)。

车展期间,各个品牌互相串门参观学习并不鲜见,但如果对今年北京车展期间车圈大佬参观路线稍作留意后就会发现,造车新势力们的展台格外受欢迎。尤其是以传统造车势力一方的一把手们,更是对造车新势力展台充满浓厚的兴趣。威马、奇点、蔚来等展台迎来送往好不热闹。

变革期的焦灼

对这些传统造车大佬们来说,看到如雨后春笋般的新势力们已经开始同场竞技,内心必然不会“平静”。造车新势力们虽然在传统造车领域比不上,但对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及打破传统思维的模式,却值得学习借鉴。尤其在一些创新方面,不是体积庞大传统造车势力可比拟的。此外,随着股比开放成为现实,产品竞争力无疑将成为各方唯一的生存砝码。

但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远还未到可以自己“行走”的阶段。虽然各家口号不同,外表来看,所选择的道路也不相同。但就其本质而言,大同小异。

变革期的焦灼

对这些造车新势力而言,虽然部分已经手握展车(量产车型或概念车型),但这对于解决背后一直存在的问题或许帮助并不大。

首先是钱的问题。虽然对于造车究竟需要花费多少钱,不同阵营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认知。但基于事实,上百亿仅仅只是个开始。对新势力而言,从各处挖回来的各个领域人才的工资就是一笔不小开支。更不用说买地建厂,采购设备等。要知道,嘴里一直喊着不差钱的蔚来汽车近期也被爆出资金紧张,正在积极推进IPO进展。

其次资质问题,这也是各方不可控因素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将直接关乎生存问题。虽然眼下部分新势力选择代工这个“曲线救国”方式,但汽车毕竟归属特殊商品,代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正如威马汽车沈晖所说的,相比起找代工赶上市,自行建厂对把控产品更为有利。

再有也是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造车新势力们真的已经拥有在市场中和传统造车势力同场PK实力吗?至少当下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在价格接近或差别不大的前提下,你是会选择ABB还是选择造车新势力的产品?这也是为何宝马X1混动不够卖,而能够续航400公里的腾势却无人问津。

变革期的焦灼

对于传统造车势力而言,新能源也好,智能网联也罢,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神秘技术。一方面,即便有着更高的环保要求,燃油驱动系统仍然还有压榨的潜力。另一方面,从安全可靠性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也好,互联网汽车也罢,仍然还存在着大量实际使用问题。贸然推入市场将问题推出消费者,是不负责任的体现。

一旦传统造车势力开始真正进入新领域,无论是从财力、人力或还是经验而言,与新势力们相比,新势力们都将不是一个量级。

此外, 更为本质的事实在于,展台上造车新势力们推出的这些产品真的“颠覆”了吗?或者说,真的带来“革新”了吗?

如果仅仅是将物理按键用一块屏幕代替,又或者说增加了一些花哨功能的话,在个人看来,这些仍然归属于车辆“配置”升级范畴。这些个变化,并未能改变车辆的本质。简单来说,驾驶一辆蔚来、奇点、威马等等出门和驾驶一辆大众、本田并未本质上的区别。

相比而言,将自动(无人)驾驶视为所谓的“新势力”更为贴切吧。到那一天,三五知己吃着火锅,谈笑间,抵达了目的地。下车后,车辆自行寻找停车位完成停泊。这不是天方夜谭,技术上来说,已经可以实现。只不过,还需要等待一个时机。而这个时机,恰恰也是当下新旧势力们能否生存下去的时间窗口。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