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沙漠三面锁喉 民勤人育万亩胡杨创治沙奇迹

(来源:凤凰网甘肃综合 实习记者 李果繁)“身后就是家园,我们无路可退!”说起为何坚持治沙,淳朴的民勤人往往这样说。一句“最美风景治沙人”的标语,洋溢着民勤群众与风沙搏斗的豪情壮志,读来令人热血澎湃。

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从东、西、北三面“卡脖锁喉”,不能让民勤屈服。民勤人像一群赤胆忠心的卫士,屹立在沙漠边缘,守卫着祖国的生态边疆。民勤县犹如一把绿色的楔子钉入两大沙漠中间,以砥柱中流般的英雄气概阻止了它们的“胜利会师”。

民勤群众用半个多世纪创造了一个生态奇迹。

1950年,民勤县举行第一次群众性植树造林誓师动员大会,从此防沙治沙就成为民勤工作的重大主题。截至目前,民勤县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了17.91%,荒漠化面积占比从上世纪90年代的96%下降为90.34%,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民勤处于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境内风沙线长达408公里。上世纪90年代,民勤生态一度到了“不治则亡”的地步。

两大沙漠三面锁喉 民勤人育万亩胡杨创治沙奇迹

网格锁黄沙—老虎口压沙 图片源自民勤县人民政府官网

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叫“老虎口”,地如其名,危害很大。“老虎口”全长37公里,沙漠面积17万亩,区内沙源深广,沙丘星罗棋布,严重威胁着沿线5个镇、18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交通、通讯、水利等设施的安全运行。

民勤县林业局局长杨青文介绍,民勤在2008年启动实施了“老虎口”大规模治理工程。历时两年,压沙造林10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建成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2000亩,治理区植被盖度达到36%,沙丘顶部土壤结皮初步形成,周边生态逐步恢复。

两大沙漠三面锁喉 民勤人育万亩胡杨创治沙奇迹

“‘老虎口’治理初期,只能靠人工挑水浇灌林木。现在有了洒水车,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民勤县林业局局长杨青文介绍。李果繁 摄

从被动防守到主动出击,民勤人以自己的智慧摸索“沙里淘金”之路,不断探索治沙工作的产业化。梭梭树,植物中的防风固沙尖兵;肉苁蓉,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的传统名贵中药材,两种植物互相依存,相伴而生。民勤群众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将两者种植了2000亩,每年可以带来1亿元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再被利用到‘老虎口’生态治理工程上,缓解了民勤生态治理资金紧张的压力。”杨青文说,“稻草沙障+梭梭+人工补播草种”的‘老虎口’生态治理模式被推广到民勤绿洲北线、西线的青土湖、西大河、昌宁西沙窝等沙患严重区域的治理中,收效不错。

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一重要指示,吹响了民勤生态治理的新号角。

民勤县依托武威市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结合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于2015年至2019年期间打造万亩人工胡杨林工程。此举不仅能丰富和恢复胡杨林的生态景观,还可以探索出在干旱荒漠区营造胡杨林的技术和模式。

“万亩人工胡杨林打造过程中,全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小管出流’的形式灌溉,节水率达40%。目前,胡杨成活保存率在90%以上,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人工胡杨林。”对艰辛付出之后取得的成果,杨青文和民勤群众一样,言语间难掩自豪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