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如果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就是這個民族的軀殼。從歷史中,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該往何處去;知道自己有什麼昌盛的時刻,有什麼艱難的過往……

這次呢,我就說一下在歷史中幾個特別的現象,讓大家更清晰的認識我們的歷史。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先秦時期姓氏兩分

你姓趙,我姓韓,趙和韓就是你我的姓氏。可是在三代以來,卻很少發現趙姓和韓姓的蹤跡,其實不是說這兩個姓氏不存在,而是它們不是姓,而是氏。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姓,人所生也。

三代(夏商周)時,什麼是姓呢?

姒(夏朝)、子(商朝)、姬(周朝),這三個都是姓。姓就是族號,其他的姓有:姜、妘、嬴、風、己、曹、董、羋、媯……

那現在這麼多姓氏是從哪來的呢?

現在姓氏大多都是從這些古姓分離出來的,比如趙就出自嬴姓,韓則出自姬姓。嬴姓出自伯益,伯益子孫在商朝有飛廉、惡來。周朝建立之後,飛廉後代造父隨周穆王滅徐偃王,有功被封趙城,造父子孫就有了自己的氏——‘趙氏’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同為飛廉子孫的子非因為善於養馬,被封到秦地。申侯引犬戎攻鎬京,周幽王被殺,秦襄公率兵勤王,秦國才位列諸侯。

所以秦國和趙國屬於一家人,結果倆家打得最狠。)

在這裡可以簡單理解為:氏是姓的延續,是姓的分支。

比如姜姓,就有高氏、國氏、崔氏、東郭氏、南郭氏……

姬姓,有羊舌氏、韓氏、叔孫氏、季孫氏、周氏……

那我為什麼要說這些呢?

這牽扯先秦時期人姓名的一些問題,該稱呼他的姓還是氏呢?

在先秦稱呼男人氏加名/字,比如孔丘、南宮長萬、叔孫豹、季孫斯……(至於稱呼名還是字,視情況而定)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稱呼女人呢,名/諡號/氏加姓,比如褒姒(周幽王王后)、孟嬴(楚平王王后)、哀姜(魯莊公夫人)、狐姬(晉文公夫人,狐是氏,隨晉文公出奔大臣有狐毛、狐偃)、長衛姬(齊桓公夫人,因為為了區別妹妹少衛姬,就叫長衛姬)

宇文泰改漢姓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這個事情發生在西魏時期,宇文泰為了將漢人鮮卑化,給好多門閥世家都改名換姓,改漢姓為鮮卑姓。

史書上說:魏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大都絕滅。絕滅這一部分,不僅是因為連年戰亂減員,更因為鮮卑人大都漢化。宇文泰為了遏制這個趨勢,將元姓改回拓跋氏,又給有功的漢人冠上鮮卑姓,而且軍中漢人也都改成跟主將一樣的姓氏。

在這個過程中,楊氏成了普六茹氏、李氏成了大野氏,謝氏則是直野氏。

(楊堅、李淵等人可都是有鮮卑姓名的)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因為宇文泰改漢姓,就給人一個誤區,以至於現在人以為漢人一部分是漢化的鮮卑人。其實則不然,他們都是正規的漢人,還是有身份的漢人。

(在西魏、北周時期鮮卑人已經不多了,因為早在北魏時期,國家百姓就出現了模糊的分工,當兵大都是鮮卑人和漢人門閥,而普通百姓很少有徵召入伍的。在宇文泰的西魏和高歡的東魏爭霸時期,軍中鮮卑人減員嚴重,不得不徵召漢人入伍。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在八柱國中,宇文泰、元欣、獨孤信、侯莫陳崇是鮮卑人,李虎、李弼、趙貴、於謹是漢人

唐朝五代義子迭出

義子,又稱假子、螟蛉子。義子可以簡單理解為,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義子的出現,貫穿整個中國歷史。

比如晉獻公妃嬪驪姬之子被殺後,驪姬將妹妹兒子卓子過繼到膝下;

呂不韋通過運作,秦始皇之父異人過繼到華陽夫人膝下,得以繼承王位;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霍去病英年早逝,過幾年獨子也病逝,霍光將霍山過繼給霍去病;

曹操之父曹嵩過繼給中常侍曹騰,所以有人罵曹操是‘閹宦之後’。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袁逢次兄袁成無子,袁逢將庶子袁紹過繼給兄長;

從這裡可以看出,養子雖然跟父親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同樣享有繼承權。(比如繼承爵位、繼承財產的權力,當然養子自然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那為什麼現在養子的不一樣呢?

可能跟風氣有關係。)

漢唐魏晉收養養子還很正常,到了唐末收養養子達到了頂峰,基本每一方節度使手底下都多多少少收養幾個養子。出現這個現象原因有很多,有才之士需要一棵大樹,而位高權重的人則需要鞏固勢力,當然也有真的需要繼承香火的人。

(說到這裡,我就插個題外話。

人說明朝太監權勢熏天,而唐朝的太監則能把天都掀開。殺宰相、廢太子、立皇帝,他們幹得實在太過順手了。特別是神策軍一直把持在宦官手裡,這也讓權勢在家族中交接成為可能。

其中一個家族很有名:

楊欽義——楊玄價——楊復光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跟太監相比,有兩個人收義子真是收到極致:朱溫、李克用。

朱溫義子也一大把,比如朱友文、朱友謙、朱友恭。因為義子跟親子一樣享有繼承權,朱溫甚至想傳位於朱友文。不曾想這件事被洩露,朱溫親子朱友珪得知後,惡從心頭起與黨羽一起發難,弒殺朱溫……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李克用義子更多,著名的十三太保就是李克用義子的一部分,比如李存孝、李嗣源、李存進、李嗣昭……

當然李克用不像朱溫那樣傳位給養子,因為他親兒子李存勖就是一員名將。(李存勖治國雖然如同豬一樣,軍事才能還是響噹噹的)李克用對他這幾個義子還是肯放權的,李存孝、李嗣源都外放為一方節度。

先秦姓氏兩分、宇文泰改漢姓、唐末大收義子

(魏博鎮軍士譁變,河北大亂,李嗣源奉命平叛。卻不想李嗣源親軍譁變,李嗣源被親軍攜裹跟叛軍合流。(李嗣源沒有反意,被叛軍攜裹,無可奈何)

因為李存勖治國一團糟,兵將百姓早有不滿,紛紛轉投李嗣源,李存勖手下的兵將也都逃亡而去。郭從謙等人作亂,進攻興教門,李存勖不幸被箭射中,未幾即死。

雖然李嗣源跟李克用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質疑他的繼承權,可見當時養子如同親子一般。

而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也繼位為帝。(就是抱著傳國玉璽自焚那位)

李存勖在位時候,國家看起來很安定,甚至還出兵伐蜀地。結果卻因為一個個小小的反叛,僅僅半年就丟國身死,可不就應了那句話‘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