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就是这个民族的躯壳。从历史中,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该往何处去;知道自己有什么昌盛的时刻,有什么艰难的过往……

这次呢,我就说一下在历史中几个特别的现象,让大家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的历史。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先秦时期姓氏两分

你姓赵,我姓韩,赵和韩就是你我的姓氏。可是在三代以来,却很少发现赵姓和韩姓的踪迹,其实不是说这两个姓氏不存在,而是它们不是姓,而是氏。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姓,人所生也。

三代(夏商周)时,什么是姓呢?

姒(夏朝)、子(商朝)、姬(周朝),这三个都是姓。姓就是族号,其他的姓有:姜、妘、嬴、风、己、曹、董、芈、妫……

那现在这么多姓氏是从哪来的呢?

现在姓氏大多都是从这些古姓分离出来的,比如赵就出自嬴姓,韩则出自姬姓。嬴姓出自伯益,伯益子孙在商朝有飞廉、恶来。周朝建立之后,飞廉后代造父随周穆王灭徐偃王,有功被封赵城,造父子孙就有了自己的氏——‘赵氏’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同为飞廉子孙的子非因为善于养马,被封到秦地。申侯引犬戎攻镐京,周幽王被杀,秦襄公率兵勤王,秦国才位列诸侯。

所以秦国和赵国属于一家人,结果俩家打得最狠。)

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氏是姓的延续,是姓的分支。

比如姜姓,就有高氏、国氏、崔氏、东郭氏、南郭氏……

姬姓,有羊舌氏、韩氏、叔孙氏、季孙氏、周氏……

那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

这牵扯先秦时期人姓名的一些问题,该称呼他的姓还是氏呢?

在先秦称呼男人氏加名/字,比如孔丘、南宫长万、叔孙豹、季孙斯……(至于称呼名还是字,视情况而定)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称呼女人呢,名/谥号/氏加姓,比如褒姒(周幽王王后)、孟嬴(楚平王王后)、哀姜(鲁庄公夫人)、狐姬(晋文公夫人,狐是氏,随晋文公出奔大臣有狐毛、狐偃)、长卫姬(齐桓公夫人,因为为了区别妹妹少卫姬,就叫长卫姬)

宇文泰改汉姓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这个事情发生在西魏时期,宇文泰为了将汉人鲜卑化,给好多门阀世家都改名换姓,改汉姓为鲜卑姓。

史书上说:魏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大都绝灭。绝灭这一部分,不仅是因为连年战乱减员,更因为鲜卑人大都汉化。宇文泰为了遏制这个趋势,将元姓改回拓跋氏,又给有功的汉人冠上鲜卑姓,而且军中汉人也都改成跟主将一样的姓氏。

在这个过程中,杨氏成了普六茹氏、李氏成了大野氏,谢氏则是直野氏。

(杨坚、李渊等人可都是有鲜卑姓名的)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因为宇文泰改汉姓,就给人一个误区,以至于现在人以为汉人一部分是汉化的鲜卑人。其实则不然,他们都是正规的汉人,还是有身份的汉人。

(在西魏、北周时期鲜卑人已经不多了,因为早在北魏时期,国家百姓就出现了模糊的分工,当兵大都是鲜卑人和汉人门阀,而普通百姓很少有征召入伍的。在宇文泰的西魏和高欢的东魏争霸时期,军中鲜卑人减员严重,不得不征召汉人入伍。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在八柱国中,宇文泰、元欣、独孤信、侯莫陈崇是鲜卑人,李虎、李弼、赵贵、于谨是汉人

唐朝五代义子迭出

义子,又称假子、螟蛉子。义子可以简单理解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义子的出现,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比如晋献公妃嫔骊姬之子被杀后,骊姬将妹妹儿子卓子过继到膝下;

吕不韦通过运作,秦始皇之父异人过继到华阳夫人膝下,得以继承王位;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霍去病英年早逝,过几年独子也病逝,霍光将霍山过继给霍去病;

曹操之父曹嵩过继给中常侍曹腾,所以有人骂曹操是‘阉宦之后’。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袁逢次兄袁成无子,袁逢将庶子袁绍过继给兄长;

从这里可以看出,养子虽然跟父亲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同样享有继承权。(比如继承爵位、继承财产的权力,当然养子自然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那为什么现在养子的不一样呢?

可能跟风气有关系。)

汉唐魏晋收养养子还很正常,到了唐末收养养子达到了顶峰,基本每一方节度使手底下都多多少少收养几个养子。出现这个现象原因有很多,有才之士需要一棵大树,而位高权重的人则需要巩固势力,当然也有真的需要继承香火的人。

(说到这里,我就插个题外话。

人说明朝太监权势熏天,而唐朝的太监则能把天都掀开。杀宰相、废太子、立皇帝,他们干得实在太过顺手了。特别是神策军一直把持在宦官手里,这也让权势在家族中交接成为可能。

其中一个家族很有名:

杨钦义——杨玄价——杨复光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跟太监相比,有两个人收义子真是收到极致:朱温、李克用。

朱温义子也一大把,比如朱友文、朱友谦、朱友恭。因为义子跟亲子一样享有继承权,朱温甚至想传位于朱友文。不曾想这件事被泄露,朱温亲子朱友珪得知后,恶从心头起与党羽一起发难,弑杀朱温……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李克用义子更多,著名的十三太保就是李克用义子的一部分,比如李存孝、李嗣源、李存进、李嗣昭……

当然李克用不像朱温那样传位给养子,因为他亲儿子李存勖就是一员名将。(李存勖治国虽然如同猪一样,军事才能还是响当当的)李克用对他这几个义子还是肯放权的,李存孝、李嗣源都外放为一方节度。

先秦姓氏两分、宇文泰改汉姓、唐末大收义子

(魏博镇军士哗变,河北大乱,李嗣源奉命平叛。却不想李嗣源亲军哗变,李嗣源被亲军携裹跟叛军合流。(李嗣源没有反意,被叛军携裹,无可奈何)

因为李存勖治国一团糟,兵将百姓早有不满,纷纷转投李嗣源,李存勖手下的兵将也都逃亡而去。郭从谦等人作乱,进攻兴教门,李存勖不幸被箭射中,未几即死。

虽然李嗣源跟李克用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质疑他的继承权,可见当时养子如同亲子一般。

而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也继位为帝。(就是抱着传国玉玺自焚那位)

李存勖在位时候,国家看起来很安定,甚至还出兵伐蜀地。结果却因为一个个小小的反叛,仅仅半年就丢国身死,可不就应了那句话‘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