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远人弥近 桥封心益通——峦城法庭破解“连接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送达难题剪影

2017年5月,连接法庭辖区南北几个乡镇的峦城大桥因老化而实施封闭交通管制,导致机动车辆无法直接通行,办事的群众需要绕行二十多公里的公路或者步行三四公里到峦城法庭。大桥封闭了,群众到法庭的路程远了,法庭干警外出办案、送达的客观困难也加大了,但是心系群众、司法为民的心始终不变,既然“山”不能够过来,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

山不来我自去,客观困难等闲视

桥不通,人心通,山不来,我自去。为了方便大桥两岸的办事群众,法庭干警起早摸黑牺牲休息时间在天桥上来回跑送达,3公里多的路程,每天至少走两个多来回,切切实实用双脚一步步丈量整个辖区。

电子送达显本领

积极采用微信、彩信和电子邮件等电子送达的手段,在保障当事人合法诉讼权利的情况下,通过电子送达案件的起诉状、开庭传票、诉讼风险提示书等有关应诉材料,极大地提升司法效率的同时又较好地方便了当事人,真真正正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同时利用电子平台,在之后的诉讼过程中向当事人告知案件流程,及时释疑解惑。目前,峦城法庭电子送达案件占全部送达案件的40%左右。

善借力巧施法

送达过程中紧紧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力量,积极利用人民调解组织和农村中德高望重的族老开展工作。针对可能对法院工作存在顾虑的当事人,在送达前畅通联系,避免上门送达“扑空”,通过邀请地方上有威望的老人或者有影响力的能人加入送达队伍中,切实打消当事人的顾虑。

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针对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工作的特点,尽量利用晚间走访送达,在农闲时节集中开庭,不误农事、不违农时。针对送达群体中外出务工人员等“候鸟”群体较多的特点,积极完善沟通机制,尽量使用方便当事人的方式采取送达,利用清明节、农历“三月三”等民族传统假日前后开展送达,进一步提升直接送达的成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