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一天學一首——《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唐詩三百首,一天學一首——《月下獨酌》



名詞解釋

1.獨酌:一個人飲酒。酌,飲酒。

2.間:一作“下”, 一作“前”。

3.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4.“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5.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

6徒:徒然,白白的。

7.將:和,共。

8.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9.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10.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1.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12.無情遊: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遊”。

13.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雲漢,銀河。這裡指遙天仙境。“邈雲漢”一作“碧巖畔”。


知人論世

眾所周知,李白是個功名心很強的人,有著強烈的“濟蒼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寄希望於風雲際會,始終幻想著“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蓋世功業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然而事與願違,初入長安求仕,李白大失所望。他在長安看到的是官場的黑暗,心中充滿憤慨與不平。李白帶著失敗的心情離開長安,再次漫遊,從梁、宋而洛陽、襄陽,然後舉家遷居任城,與孔巢父等隱居於徂(cú)徠(lái)山,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742),入仕的機會終於來臨,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這是他一生中最為得意的時期,玄宗“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李陽冰《草堂集序》)他自己也說:“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幸陪鸞駕出鴻都,身騎青龍天馬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但不久,就為朝中權貴所讒毀,仕途上再次遭遇打擊。這首詩便作於這一時期,原詩共四首,此為第一首,寫詩人在寂寞的月夜,花下獨酌、無人相伴的冷落情景。天寶三載李白以“賜金放還”的名義被迫離開長安。這次他的憤慨更為深廣,寫下“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壁遭讒毀。”(《鞠歌行》)



整體賞析

詩歌開首,作者提一壺美酒擺在花間月下,處在這樣一個清雅宜人的環境之中,本該開懷暢飲,然而作者卻心緒不佳,原來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此刻花好月明,卻無親無友,作者只能自斟自飲,此情此景,一股孤獨落寞之感油然而生。

既無親友相陪,於是作者轉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作者邀來明月、影子共飲,幻化出三人來。從“無相親”的“一人”到“邀明月”、“對影”的“成三人”,想象奇妙,情趣盎然。

然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月與影雖然相伴於作者身邊,可是月亮高懸,不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歸根結底還是作者一人獨飲,既然快樂、陪伴只是短暫的,那就忘懷一切不快,及時行樂就好。詩寫到這裡,就越發顯現出作者的孤獨感。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幾句寫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詩人對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彷彿傾聽自己的歌聲;詩人對月起舞,影子忽前忽後,顯得錯落零亂。清醒的時候我們共同歡樂,醉倒之後,大家又各自分離。

最後,“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詩人與明月、影子相約,希望永遠相伴、遠遊,並期待到神奇的天國相聚。作者執意要將明月引為知己,是因為他在現實中沒有知音,更不願與汙濁的社會同流合汙,因此才感到孤獨,才與明月、影子為友。這也體現了他懷才不遇的鬱悶之情。

這首五古屬紀閒之作,從詩的整體來看,李白借佯狂醉酒的浪漫來表達有志難伸的苦悶,這也是他詩歌的一大特點。


拓展延伸

李白創作甚廣,有1053首詩歌傳世,其中五言古詩477首,佔其詩歌創作的45%,所以說研究李白的五言古詩的創作對認識其藝術個性無疑十分重要。

高棅在《唐詩品彙》中把陳子昂、李白列為唐代五古正宗,並在此書《五言古詩敘目》中說:“五言之興源於漢,注於魏,汪洋於兩晉,渾濁於梁陳,大雅之音幾於不振……唐興,文章承陳隋之弊,子昂始變雅正,夐(xiòng)然獨立,超邁時髦……李翰林天才縱逸,軼蕩以群,上薄曹劉,下凌沈鮑……今揭二公為正宗。”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五古的發展脈絡,同時點明李白在五古發展史上的正宗地位。可以說李白的五古是最合漢魏古詩標準,起著上承漢魏風骨,下啟盛唐五古之高標的橋樑作用。所以,李白的五言古詩創作無論是對其個人還是對整個五古發展歷史來講都具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