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唐诗三百首,一天学一首——《月下独酌》



名词解释

1.独酌:一个人饮酒。酌,饮酒。

2.间:一作“下”, 一作“前”。

3.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5.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

6徒:徒然,白白的。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10.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2.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知人论世

众所周知,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然而事与愿违,初入长安求仕,李白大失所望。他在长安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心中充满愤慨与不平。李白带着失败的心情离开长安,再次漫游,从梁、宋而洛阳、襄阳,然后举家迁居任城,与孔巢父等隐居于徂(cú)徕(lái)山,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742),入仕的机会终于来临,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他自己也说:“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谗毁,仕途上再次遭遇打击。这首诗便作于这一时期,原诗共四首,此为第一首,写诗人在寂寞的月夜,花下独酌、无人相伴的冷落情景。天宝三载李白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这次他的愤慨更为深广,写下“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壁遭谗毁。”(《鞠歌行》)



整体赏析

诗歌开首,作者提一壶美酒摆在花间月下,处在这样一个清雅宜人的环境之中,本该开怀畅饮,然而作者却心绪不佳,原来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此刻花好月明,却无亲无友,作者只能自斟自饮,此情此景,一股孤独落寞之感油然而生。

既无亲友相陪,于是作者转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者邀来明月、影子共饮,幻化出三人来。从“无相亲”的“一人”到“邀明月”、“对影”的“成三人”,想象奇妙,情趣盎然。

然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与影虽然相伴于作者身边,可是月亮高悬,不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归根结底还是作者一人独饮,既然快乐、陪伴只是短暂的,那就忘怀一切不快,及时行乐就好。诗写到这里,就越发显现出作者的孤独感。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几句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诗人对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诗人对月起舞,影子忽前忽后,显得错落零乱。清醒的时候我们共同欢乐,醉倒之后,大家又各自分离。

最后,“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作者执意要将明月引为知己,是因为他在现实中没有知音,更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这也体现了他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这首五古属纪闲之作,从诗的整体来看,李白借佯狂醉酒的浪漫来表达有志难伸的苦闷,这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


拓展延伸

李白创作甚广,有1053首诗歌传世,其中五言古诗477首,占其诗歌创作的45%,所以说研究李白的五言古诗的创作对认识其艺术个性无疑十分重要。

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陈子昂、李白列为唐代五古正宗,并在此书《五言古诗叙目》中说:“五言之兴源于汉,注于魏,汪洋于两晋,浑浊于梁陈,大雅之音几于不振……唐兴,文章承陈隋之弊,子昂始变雅正,夐(xiòng)然独立,超迈时髦……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以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今揭二公为正宗。”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五古的发展脉络,同时点明李白在五古发展史上的正宗地位。可以说李白的五古是最合汉魏古诗标准,起着上承汉魏风骨,下启盛唐五古之高标的桥梁作用。所以,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无论是对其个人还是对整个五古发展历史来讲都具有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