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片九亏,但主控方不一定亏|一文详解电影投资溢价

电影投资溢价,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主流模式。

如今的国产电影项目,但凡有点品相的,都会将投资份额溢价出去。站在主控方的角度来讲,这无疑多了一个规避风险、快速回钱的渠道,但对于接盘的投资方来说,高溢价的投资无疑极具增加了风险。

随着影视热钱的退去、税收政策的变化、社保新规的影响,接下来的电影融资难,尤其是风险大的三无作品(无IP、无知名导演、无知名主演)找钱无疑将是一道巨大难题。在钱不多的情况下,稀缺的好项目、大项目将更受青睐,更容易溢出好的价格。

为何会有电影溢价


首先,好莱坞作为全球最大、最成熟的电影市场,并未有听说过溢价这一现象,不论主控方多么强势,项目有多好,主控方都会跟投资方站在同一起跑线,愿意共担风险,共谋利益,所有投资方权益是一样的。而其他海外市场中,同样未曾听说过电影溢价。那么为何内地市场会有这么多溢价情况呢?

可以说其核心原因便是内地电影的资源分配不均。影视是极其依赖资源的行业,拥有了资源,就拥有了话语权。所有的头部资源都被头部公司拿到,几乎所有的大项目、大导演、大演员都能被头部公司所使用,他们在开发、制作、后期、宣发,到之后的发行落地,都拥有一线的顶级资源配置。

由于影视行业的资源匹配不均,好导演难找,好演员难码,因此当头部公司整合了这些资源之后,这种整合的能力自然会产生价值。站在头部公司的角度,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开发了好的项目,用尽关系拿到好的资源,自己的努力成果显然不能白白被他人所用,因此也就产生了溢价。

由于中小公司在财力、人脉、经验上的有限,无法拿到顶级的资源,很难开发顶级的头部项目,因此只能依托于头部公司的资源优势。如果想要跟头部项目挂钩,只能拿出更多的财力来跟头部公司匹配,用钱来平衡他们跟头部公司的差距,因此他们也乐于接受这种溢价。

目前的投资方,尤其是以金融机构、影视基金为主的行业外投资方,他们投资项目的标准,或者是具备高溢价条件的标准,依然停留在大IP、大演员、大导演上,很难对实际项目内容有专业的判断,在这些投资方眼中,项目只分大小,不分好坏,因此这一类投资方是最容易接受烂项目高溢价的。

总之,溢价是因为好项目太少、想投资好项目的人太多造成,这种不平衡只能用钱来解决,没有人会把赚钱的机会白白让给别人。

今年暑期档因溢价的存在,结果并不好看

尽管今年暑期档屡破纪录,再创暑期档新高,但就单片的盈利来看,其结果并不乐观。除了现象级爆款《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等少量影片之外,其他大部分电影可以说都是赔钱的。


十片九亏,但主控方不一定亏|一文详解电影投资溢价


高片酬下的高额制作成本,是电影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而溢价的存在,无疑令投资方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拿今年暑期档来说,据犀牛娱乐了解,有近十部电影成本包含溢价超过了3亿,这就意味着需要近10亿票房才能回本(具体还要看是否包含新媒体版权分成等其它权益)。因此,多数跟投的投资方都是亏损的。

暑期档真正赚钱的少之又少,外行光看到了《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等少数头部项目的华丽,却不知绝大部分电影正面临巨额的亏损。成本压不住、溢价逐日走高、回款周期长,让现金流回收变得异常艰难。

除了外部大环境的不利,上述情况会成为压倒当下中小影视公司的另一根稻草。

溢价成为重要的盈利模式


未来有一个趋势,即越来越多的电影,都得需要10亿才能回本,甚至15亿、30亿,因为有些头部电影甚至要按5亿、10亿来投。如今很多投资方都像在撞大运一样在博爆款。

电影溢价对于主控方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收益,也让部分收益提前回收。同时也是一种风险转嫁,保护自己利益的一种方式,将风险规避在前期的项目运作当中。因此,这种模式越来越常见。

一部电影的投资出品方通常有六七家,多者高达十余家、几十家,现在的局面是,八家投资方可能有八种价格。

项目刚启动时是一个价,导演进来一个价,主要演员进来一个价,开机一个价,拍完宣发时一个价。对于投资方来说,越早进入项目,成本也就越低,但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多,两者只能选择其一。

当然,拥有了优质头部项目之后,主控方便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不仅可以通过高溢价来盈利,随之也打通了其他的获利渠道:比如跟投方最终的盈利要让利一半给主控方、投资方只能按封顶比例获得票房收益,以及不能获得新媒体、其他衍生版权收益,等等。

对于一个优头部项目来说,投资份额是非常稀缺非常值钱的,这也是为何大家都在努力码优质的项目。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情况,一个项目亏损了,只是跟投方亏损了,但主控方并没有,因为项目早已经通过前期溢价的方式将风险转嫁了。

对于一些极端的投资方来说,如果是非常好的项目,一些基金、票务机构甚至会为了投资份额而不要收益,只是为了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等到项目结束之后,便开始对外讲故事,说自己参与过某某项目,利用这些信息炒作,在资本市场实现多倍的回收。

所以,整个影视公司被分割成两个部分,头部公司在拼资源码优质的盘子,从而获取稀缺项目带来的红利;中小公司靠精准眼光筛选项目,更多的投入溢价投资项目。对于后者来说,对项目的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太多因一部电影的看走眼而导致公司倒闭的现象。在未来两年内,相信这种影视倒闭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溢价的利与弊


电影产业是市场化比较完善的商业链条。

导演和大牌演员纷纷独立出来不再甘愿给他人打工,身价也越来越贵,越来越难码,好项目的溢价空间也就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主控方跟投资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溢价这种行为饱受争议,存在着利弊两面,但存在即合理,它是不可避免的,有项目就有溢价。

十片九亏,但主控方不一定亏|一文详解电影投资溢价


从利的方面来讲,优质的项目虽然贵,但它是向投资方打开的,至少有了机会。有了溢价,中小公司理论上就能够得到头部项目,能够署名,能够产生影响力。尤其是没有能力做项目的中小公司,通过溢价来进行投资好项目,是它们快速提升和成长的一个重要渠道。

弊的方面,溢价本身在某种程度讲就是一种不公平竞争,主控方跟投资方没有合作伙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蒙外行的行为,没有对投资人负责的精神。主控方在赚投资方的钱,而投资方只能去博票房结果,这并不是“赢了一起赚,输了一起扛”的游戏,何况存在大量账目不透明的潜规则现象。久而久之,亏损多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方会对电影行业失去信心。

另外,如今的项目溢价越发混乱,一个项目好几种价格,很多是A把份额溢价给了B,B又溢价给了C,C溢价给了D,让电影越发变成了纯粹的倒卖生意,电影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质,精力不再放到创作上,大家都不再赌结果,而是想赢过程。可以说因为溢价的存在,让不少人产生了浮躁、赚快钱的心态。

对于主控方来说,可以有溢价,但要为投资方负责,尽可能让所有投资人不赔,而不是只为了把烫手山芋甩走找到接盘者。对于投资方来说,如果没有能力码项目,那么就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嗅觉和判断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不再轻易参与这种零和博弈之中。

在当下糟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业内为数众多的电影公司恐怕要准备过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