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片九虧,但主控方不一定虧|一文詳解電影投資溢價

電影投資溢價,已經成為當下的一種主流模式。

如今的國產電影項目,但凡有點品相的,都會將投資份額溢價出去。站在主控方的角度來講,這無疑多了一個規避風險、快速回錢的渠道,但對於接盤的投資方來說,高溢價的投資無疑極具增加了風險。

隨著影視熱錢的退去、稅收政策的變化、社保新規的影響,接下來的電影融資難,尤其是風險大的三無作品(無IP、無知名導演、無知名主演)找錢無疑將是一道巨大難題。在錢不多的情況下,稀缺的好項目、大項目將更受青睞,更容易溢出好的價格。

為何會有電影溢價


首先,好萊塢作為全球最大、最成熟的電影市場,並未有聽說過溢價這一現象,不論主控方多麼強勢,項目有多好,主控方都會跟投資方站在同一起跑線,願意共擔風險,共謀利益,所有投資方權益是一樣的。而其他海外市場中,同樣未曾聽說過電影溢價。那麼為何內地市場會有這麼多溢價情況呢?

可以說其核心原因便是內地電影的資源分配不均。影視是極其依賴資源的行業,擁有了資源,就擁有了話語權。所有的頭部資源都被頭部公司拿到,幾乎所有的大項目、大導演、大演員都能被頭部公司所使用,他們在開發、製作、後期、宣發,到之後的發行落地,都擁有一線的頂級資源配置。

由於影視行業的資源匹配不均,好導演難找,好演員難碼,因此當頭部公司整合了這些資源之後,這種整合的能力自然會產生價值。站在頭部公司的角度,花大量的時間、精力開發了好的項目,用盡關係拿到好的資源,自己的努力成果顯然不能白白被他人所用,因此也就產生了溢價。

由於中小公司在財力、人脈、經驗上的有限,無法拿到頂級的資源,很難開發頂級的頭部項目,因此只能依託於頭部公司的資源優勢。如果想要跟頭部項目掛鉤,只能拿出更多的財力來跟頭部公司匹配,用錢來平衡他們跟頭部公司的差距,因此他們也樂於接受這種溢價。

目前的投資方,尤其是以金融機構、影視基金為主的行業外投資方,他們投資項目的標準,或者是具備高溢價條件的標準,依然停留在大IP、大演員、大導演上,很難對實際項目內容有專業的判斷,在這些投資方眼中,項目只分大小,不分好壞,因此這一類投資方是最容易接受爛項目高溢價的。

總之,溢價是因為好項目太少、想投資好項目的人太多造成,這種不平衡只能用錢來解決,沒有人會把賺錢的機會白白讓給別人。

今年暑期檔因溢價的存在,結果並不好看

儘管今年暑期檔屢破紀錄,再創暑期檔新高,但就單片的盈利來看,其結果並不樂觀。除了現象級爆款《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等少量影片之外,其他大部分電影可以說都是賠錢的。


十片九虧,但主控方不一定虧|一文詳解電影投資溢價


高片酬下的高額製作成本,是電影行業發展的一大障礙,而溢價的存在,無疑令投資方承擔了更大的風險。

拿今年暑期檔來說,據犀牛娛樂瞭解,有近十部電影成本包含溢價超過了3億,這就意味著需要近10億票房才能回本(具體還要看是否包含新媒體版權分成等其它權益)。因此,多數跟投的投資方都是虧損的。

暑期檔真正賺錢的少之又少,外行光看到了《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等少數頭部項目的華麗,卻不知絕大部分電影正面臨鉅額的虧損。成本壓不住、溢價逐日走高、回款週期長,讓現金流回收變得異常艱難。

除了外部大環境的不利,上述情況會成為壓倒當下中小影視公司的另一根稻草。

溢價成為重要的盈利模式


未來有一個趨勢,即越來越多的電影,都得需要10億才能回本,甚至15億、30億,因為有些頭部電影甚至要按5億、10億來投。如今很多投資方都像在撞大運一樣在博爆款。

電影溢價對於主控方來說無疑是一筆額外的收益,也讓部分收益提前回收。同時也是一種風險轉嫁,保護自己利益的一種方式,將風險規避在前期的項目運作當中。因此,這種模式越來越常見。

一部電影的投資出品方通常有六七家,多者高達十餘家、幾十家,現在的局面是,八家投資方可能有八種價格。

項目剛啟動時是一個價,導演進來一個價,主要演員進來一個價,開機一個價,拍完宣發時一個價。對於投資方來說,越早進入項目,成本也就越低,但不確定因素也就越多,兩者只能選擇其一。

當然,擁有了優質頭部項目之後,主控方便擁有了強大的話語權,不僅可以通過高溢價來盈利,隨之也打通了其他的獲利渠道:比如跟投方最終的盈利要讓利一半給主控方、投資方只能按封頂比例獲得票房收益,以及不能獲得新媒體、其他衍生版權收益,等等。

對於一個優頭部項目來說,投資份額是非常稀缺非常值錢的,這也是為何大家都在努力碼優質的項目。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情況,一個項目虧損了,只是跟投方虧損了,但主控方並沒有,因為項目早已經通過前期溢價的方式將風險轉嫁了。

對於一些極端的投資方來說,如果是非常好的項目,一些基金、票務機構甚至會為了投資份額而不要收益,只是為了參與到這個項目中。等到項目結束之後,便開始對外講故事,說自己參與過某某項目,利用這些信息炒作,在資本市場實現多倍的回收。

所以,整個影視公司被分割成兩個部分,頭部公司在拼資源碼優質的盤子,從而獲取稀缺項目帶來的紅利;中小公司靠精準眼光篩選項目,更多的投入溢價投資項目。對於後者來說,對項目的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有太多因一部電影的看走眼而導致公司倒閉的現象。在未來兩年內,相信這種影視倒閉的情況會越來越多。

溢價的利與弊


電影產業是市場化比較完善的商業鏈條。

導演和大牌演員紛紛獨立出來不再甘願給他人打工,身價也越來越貴,越來越難碼,好項目的溢價空間也就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主控方跟投資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溢價這種行為飽受爭議,存在著利弊兩面,但存在即合理,它是不可避免的,有項目就有溢價。

十片九虧,但主控方不一定虧|一文詳解電影投資溢價


從利的方面來講,優質的項目雖然貴,但它是向投資方打開的,至少有了機會。有了溢價,中小公司理論上就能夠得到頭部項目,能夠署名,能夠產生影響力。尤其是沒有能力做項目的中小公司,通過溢價來進行投資好項目,是它們快速提升和成長的一個重要渠道。

弊的方面,溢價本身在某種程度講就是一種不公平競爭,主控方跟投資方沒有合作伙伴的關係,更多的是一種蒙外行的行為,沒有對投資人負責的精神。主控方在賺投資方的錢,而投資方只能去博票房結果,這並不是“贏了一起賺,輸了一起扛”的遊戲,何況存在大量賬目不透明的潛規則現象。久而久之,虧損多了,越來越多的投資方會對電影行業失去信心。

另外,如今的項目溢價越發混亂,一個項目好幾種價格,很多是A把份額溢價給了B,B又溢價給了C,C溢價給了D,讓電影越發變成了純粹的倒賣生意,電影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質,精力不再放到創作上,大家都不再賭結果,而是想贏過程。可以說因為溢價的存在,讓不少人產生了浮躁、賺快錢的心態。

對於主控方來說,可以有溢價,但要為投資方負責,儘可能讓所有投資人不賠,而不是隻為了把燙手山芋甩走找到接盤者。對於投資方來說,如果沒有能力碼項目,那麼就不斷提升自己的市場嗅覺和判斷力。當然,最好的方法是保證自己的資金安全,不再輕易參與這種零和博弈之中。

在當下糟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中,業內為數眾多的電影公司恐怕要準備過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