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又跌了!網傳「銀行理財可直投股票」系市場誤讀

週四又跌了!網傳“銀行理財可直投股票”系市場誤讀

週四(9.20),今日滬深兩市開盤漲跌不一,滬指早盤衝高回落,隨後圍繞平盤線震盪整固。創業板指較主板稍弱。截止收盤,滬指報2729.24點,跌幅0.06%,深成指報8233.89點,跌幅0.17%;創指報1387.62點,跌幅0.34%。

盤面上,稀土永磁,小金屬、水利建設、旅遊酒店、油改概念、上海自貿、共享經濟、銀行等板塊漲幅居前,軍工、養殖業、半導體、次新股、白酒等板塊跌幅居前。

投資參考

1、社保費追繳後續:稅務部門暫停追繳 避免企業更大恐慌

按照既定時間表,2018年12月10日前,社保費徵管職責將由各級社保經辦部門劃轉至稅務部門;2019年1月1日起,各項社保費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據瞭解,現行中國的社保費徵管方式有三類,一是社保經辦機構徵收,比如北京、上海等;二是“社保核定、稅務代徵”,比如江蘇、安徽、湖北等;三是稅務部門全責徵收,如廣東、浙江等。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表示,目前全國包括計劃單列市在內的36個省市,社保費由稅務部門徵收的就達24個。如果由其他部門徵收,也許只知道徵收這部分的基數,但這筆費用會對企業造成多大影響,無法全面瞭解、統籌安排。只有全部交由稅務部門,摸清底數後,才能為下一步減費降負打下基礎。

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在社保徵收機構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現有徵收政策不變”,這也就意味著目前追繳工作暫停,避免因為突擊式、運動式的追繳引起企業更大的恐慌。

2、82股三季度業績搭上增長快車 這些股獲機構重倉+公司回購(附名單)

截至9月19日晚間,兩市共有1185家公司三季報業績預告亮相,其中789家業績預喜,佔比近7成。進一步統計,按淨利潤預計增幅中值計算,82家公司前兩年三季報淨利潤均保持增長態勢且今年淨利潤增幅有望提速。

行業分佈顯示,上述82家公司廣泛分佈於22個申萬一級行業,其中醫藥生物行業個數最多,佔據10席;化工行業有8家,位居第二;電子、建築裝飾行業均有7家。

週四又跌了!網傳“銀行理財可直投股票”系市場誤讀

  • 上述82只股票中,有72只個股獲社保、QFII、保險資金、公募基金、券商五大機構(以下簡稱機構)二季度集體增持,10只個股獲機構持有超20%以上的流通籌碼。
  • 上述82家公司中,有8家公司二季度、三季度單季有望均實現環比增長。
週四又跌了!網傳“銀行理財可直投股票”系市場誤讀

3、香港核心CBD租金飛漲再現搬遷潮 中環寫字樓空置率僅為1.5%

據瞭解,一些中環甲級寫字樓的租金已經超過了200港元/平方英尺,這主要由於近年來很多中資企業紛紛入駐中環、金鐘等核心商務區的甲級寫字樓,租金水漲船高,而一些歐美金融機構、跨國企業因運營成本問題,而在港島東、九龍等其它地區承租。

由於香港甲級辦公樓市場的空置率在過去20年持續下跌,整體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已由1999年初的11.9%下跌至今年8月底的4.2%。香港四大主要商業區的空置率均低於2%,其中中環辦公樓空置率已跌至1.5%。空置率持續低位,導致辦公樓租金顯著上升。數據顯示,過去3年寫字樓租金每年的平均升幅達到6.5%,同期中環寫字樓的租金升幅則高達9.5%,這使得香港連續數年位居全球商廈最貴的城市。

市場人士認為,由於香港的寫字樓租金飆升,供應短缺,長遠可能會影響香港對於跨國企業在港設立亞洲總部的吸引力。

財經要聞

4、銀行理財可直投股票?中國結算修訂開戶規則

9月19日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結算”)發佈了修訂後的《特殊機構及產品證券賬戶業務指南》,且自即日起開始實施。從內容上看,修訂後的業務指南對資管產品開戶要求按照近期的監管政策進行了全面調整,特別是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開立證券賬戶的實質約束和申請開立中的便利化措施進行了安排。

至於諸多市場人士解讀的“銀行資金或將進入股市”、“銀行理財可直投股票”的觀點,多位銀行及券商資管人士表示:這是一種誤讀。

點評:此次允許銀行理財資金開立賬戶,解決的主要是對投資交易所債券的操作上的便捷性問題,對於理財資金進入股市二級市場沒有實質性影響。此次中登允許開立賬戶主要是解決了理財資金投資交易所債券的問題,銀行直接投資股票並不具備條件。

5、美團點評上漲逾5% 市值4000億港元超越京東和小米

美團點評今日上市,為香港第二家“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股價上漲逾5%,市值4000億港元,超越京東(3012億港元)和小米(3734億港元)。

公告顯示,美團按每股發售價69港元計算,經扣除承銷費用及佣金和應付全球發售相關的估計開支,估計將收取的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為325.55億港元。

點評:美團IPO起初為散戶分配了擬發行股份的5%,目前散戶部分獲得1.5倍左右的認購;面向機構部分則獲得超額認購。在當下不利的大勢下,美團獲機構超額認購、散戶1.5倍認購,將價格落在區間中上,這已屬相當成功,而最大的亮點還是機構的認同,他們一般都會看得更長遠。”

漲知識

6、“銀行理財”

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我們一般所說的“銀行理財產品”,其實是指其中的綜合理財服務。

1、國內興起時間?

2004年2月2日,光大銀行上海分行發行了內地第一隻外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A計劃”。不到半年,7月,又發行了第一隻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從此,內地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破冰,也宣告了內地商業銀行正式啟動了海外早已成熟的資產管理業務,向國際接軌的步伐又進了一步。市民們除存款、國債、股票之外,又多了一個儲蓄或投資渠道。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562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1],理財產品數9.35萬隻;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9.54萬億元,較年初增加0.49萬億元,比2016年少增5.06 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21.94個百分點。2017年,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25.77 萬隻,累計募集資金173.59萬億元。

2、購買條件?

一般而言,銀行理財產品都有門檻,且標準各一,這個門檻就是理財的起購額度。最普通也最常見的是起購額度是5萬元整,然後以1萬元遞增追加購買金額。也就是說購買理財最基本的條件是:你必須存夠5萬元。

3、如何計算收益?

公式:銀行理財產品利息=購買金額*年收益率/365天*購買此產品的實際天數。

舉例:36天的理財產品利率是5%你購買了10萬那最後的收益就是(100000乘以0.05)乘以(365除以36)加本金100000就是你購買理財最後的總額。

免責條款:本文內容為基於公開資料研究完成,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