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好的人,都做對了這件事

什麼樣的人,親密關係越走越順?

上次文章中說到,我們幾乎都不自覺地把生命早年的創傷在親密關係中複製出來,這是潛意識的善意,想給我們機會去療愈老舊的傷痛。(點擊查看歷史文章:婚姻裡的一大誤區,是把伴侶當爸媽)

但是如果不帶著覺知,我們很可能會在親密關係中再度遭遇滑鐵盧,以失敗告終。在同一個地方一再跌倒,對我來說,真的是不想接受的事實,因此只有努力的修自己。

首先來說說,哪些人比較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

第一種,就是好命的人。對有些人來說,親密關係不是他們的功課。我觀察到的一個例子,他本身非常霸道強硬,所以他找的就是要唯命是從、聽他話的人,當然也如願以償地找到了。

所以,他小時候被控制、遺棄、羞辱、不被愛的痛,不會在親密關係中呈現。也許有人會說這不公平(我就這麼覺得,哼!),但是顯然他的人生功課不是在親密關係,所以他能夠找到合適的人,舒舒服服地享受親密關係。

第二種親密關係中不會重蹈父母模式的人,是德性比較好的人。他們情商比較高,有情緒的時候,不會脫口而出一些不中聽的話傷人。有情緒的時候,也能夠自我消化、涵容,不會立刻要找出口發洩。

另外一種是非常理性的人。他們遇到挫折衝突的時候,會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結果是什麼,會去理性溝通,不會被情緒帶跑。

比方說,一個太太在結婚紀念日的時候,準備了一桌的菜等老公回來吃飯,想給他驚喜。而且還故意不提醒老公,認為老公“應該”會記得他們的結婚紀念日。結果,那天老公臨時有重要會議,無法回家,甚至因為事情發生的突然,連打電話回家的機會都沒有就開始激烈的商業會談了。老婆在家一個人守著一桌菜,愈等愈不是滋味。

親密關係好的人,都做對了這件事

親密關係裡命好的人,都怎麼做?

親密關係命好的人的反應會是什麼?不好的會是什麼?顯而易見。

最重要的是,她辛苦做飯、策劃這樣一個晚餐,目的是什麼?就是希望能夠和老公好好吃頓飯,享受彼此的陪伴,感受到溫暖和愛。如果老公回家,她就大發脾氣,把飯菜丟到地上,像個潑婦一樣,她能夠達到她的目的和原始的初衷嗎?顯然不能。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不是人人能做到呢?就是因為,有些人小時候期望落空時,他受傷比較嚴重,怨恨比較大,埋藏在心中。當成年以後,再度碰上同樣情境的時候,他hold不住內心激動澎湃的痛苦感受,一定要發洩出來,讓別人為他承擔。

如果這個太太願意和自己內在那種極度不舒服的感受待在一起,願意承認這是小時候留下的創傷,老公雖然辜負了她的一番美意,但總的來說,男人還是愛她而且負責任的,那麼她就會願意好好的把自己的一番苦心、準備以及期待落空之後的感受,用不責怪的口氣和自我承擔的態度告訴晚歸的老公。

老公雖然開會很緊張、辛苦,但是看到太太的付出,並且坦誠自己內在的脆弱和創傷,自然會心疼她,願意給她一個緊緊的擁抱,表示歉意。

這樣一來,即使太太煞費苦心準備的晚飯都涼了,沒有人享用,但是兩個人的心卻是溫暖的,這也達到了太太策劃這頓浪漫晚餐的目的了。

所以,想要走出小時候的魔咒:

第一步就是要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負責;

第二步就是溝通的時候,一定不能用責怪對方的方式,而是要如實的陳述自己的痛點和感受。這樣歸於中心的坦誠溝通,是夫妻雙方之間感情摩擦時候的最佳潤滑劑。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還是覺得把情緒丟在對方身上,責怪對方,讓對方負責是比較爽的一件事情。如果是這樣,那麼你的親密關係就會愈來愈有隔閡,種種問題就會浮現。

親密關係好的人,都做對了這件事

親密關係裡忌責怪,宜寬恕

除了常年的爭吵、鬥爭、冷淡、疏離之外,外遇也是親密關係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外遇不是一天兩天的衝突就造成的,當然我也看過那種變態的男人,從一開始和你交往就沒有停止過和別的女人的性關係,那麼,也許你會問我,這也要我們負責嗎?

當然要。像這種變態的男人,平常一定有虛假、欺騙、說大話、言行不一的蛛絲馬跡在你面前流露出來,你選擇不去看,那是因為你自己有強大的需求,你喜歡這個人,強迫自己去忽略這些事實,而繼續交往下去。

所以,我說過,看走眼的對象,錯誤的愛情,用心經營卻失敗的關係,都是由“好想好想談戀愛”、“迫不及待找個人來愛”、“一個人好孤單找個人來陪”的這種心態開始的。最後被欺騙、背叛,真的不完全是一方的責任和過錯。

所以,我們要去認出在親密關係中的問題和原生家庭的原始創傷的關係,並且學習自我負責而不是總怪罪對方。

親密關係的大忌就是責怪,而對於處在權力鬥爭的雙方來說,最佳的良藥就是寬恕和認錯。

我聽過最好的一個男人的說法就是:只要惹老婆生氣就是我的錯。當然,他老婆也是個知情達理的女人,只是有時候情緒上來忍不住會發洩。碰到這樣包容的男人,也是她前世修來的福分了。

總而言之,你的親密關係如果命好,就一定請好好珍惜,如果不好,就請一定好好修,只有這樣,才能在這個領域裡面獲得滋養,得到自在。

···

作者 | 張德芬

喚醒、療愈、創造,在這裡遇見未知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