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杀抢夺的日本鬼子进村后看到一块碑,为何倒头就拜,拜过就走?

在近代史上,日本对我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明治维新之后慢慢崛起的日本,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不单想侵占整个中国,甚至想征服整个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在战争期间,日本人在我国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他们眼里国际法就是一纸空文,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们坏事做尽,丧尽天良,可谓是一群魔鬼之师。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给我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伤害。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是每个国人都应具备的思想。

烧杀抢夺的日本鬼子进村后看到一块碑,为何倒头就拜,拜过就走?

日本是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小国,国内资源贫乏,地震多发,所以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在他们没有崛起之前,也经常受到外来民族的欺压和伤害。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积极效仿发达的欧洲国家。从制度改革到工业革命,从文化礼俗到穿衣打扮,都照搬了英国、德国那套东西。在崛起之后,他们没有反思和同情弱者,而是像曾经欺压过他们的强国那样准备用更狠的方式来侵略别人。喜欢看日剧的朋友知道,从黑泽明拍的那些古代日本电影里,也能看出日本古代时有多么的贫困和落后。他们一旦有能力就去侵略别人,是个不打不服的民族。

烧杀抢夺的日本鬼子进村后看到一块碑,为何倒头就拜,拜过就走?

在侵略我国期间,日本人算真正开了眼界。原来中国那么大,有那么多的好东西,所以他们疯狂的抢啊,偷啊,搬啊,恨不能把整个中国能搬到日本去。和老牌的西方列强相比,日本人是赤裸裸的强盗。尽管大英博物馆里,珍藏着从世界各地搜刮来的奇珍异宝。但一向以文明自居的英法诸国,多少还穿一条内裤遮一遮他们丑陋的嘴脸。日本人则是毫无底线,他们把抢夺制度化,军方明文制定了骇人听闻的三光政策,不单鼓励日本士兵抢劫屠杀,还用军法命令的方式强制士兵掠夺。这就是日本,日本鬼子日本鬼子,绝对是一群鬼一样恐怖的东西。

烧杀抢夺的日本鬼子进村后看到一块碑,为何倒头就拜,拜过就走?

有这么个一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日本军方来到了江苏中部的一个小村庄,准备在这里大捞一把,因为自古以来,两江地区都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日本士兵排成一条纵队,扛着步枪,上了刺刀,准备把这个村庄一抢而光,如果谁敢反抗,就用子弹和刺刀去对付。正当村民们紧张的要命,马哭人嚎,男躲女藏之时,却不可思议的看到这样的一幕:在村头一块古老的石碑前,日本士兵收起了刀枪,整顿了衣服。全集拜倒,对着石碑恭恭敬敬地磕了几个响头。然后全体起立,掉头就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块石碑老早就有,从二娃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在那里,至于它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立在哪里的,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楚。只是上面依稀刻着四个大字“徐福之墓”。

烧杀抢夺的日本鬼子进村后看到一块碑,为何倒头就拜,拜过就走?

日本人为什么对一块墓碑如此敬仰呢?这个故事要从遥远的秦朝说起。相传,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什么都有了,江山美女,珠宝海鲜,应有尽有,无所不有。但人的欲望永远是满足不了的,在得到一切物质之后,秦始皇想到了一个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想法,那就是长生不老。于是他便从民间大量收集能人志士,来为他研制长生不老之方。这个时候大忽悠徐福出现了,在骗了秦始皇的很多好处之后,眼看着就要露底了,这可怎么办呢?大家都知道秦始皇那小子可不是好惹的,如果他知道自己被人耍了,还不得扒了徐福的皮?于是大忽悠徐福又一次展开了他的忽悠内功,他告诉秦始皇,长生不老之药他已经帮秦始皇网购好了,但对方要求亲自取货,而且不但要大量金钱物资,而且还要一千对童男童女。秦始皇真的相信他的鬼话,于是徐福带着这些金银财宝和人种物资逃之夭夭了。

烧杀抢夺的日本鬼子进村后看到一块碑,为何倒头就拜,拜过就走?

据考证,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东方的一个小岛上兴起了一个极其崇拜我国文化的民族,那就是日本。徐福到底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呢?如果真的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当时徐福那个大骗子真该船沉大海,喂鱼鳖去才好。秦始皇有没有得到长生不老药呢?笔者认为极有可能,不然也不会有个富太太把2000多万巨资通过电话的方式汇款给了秦始皇。看来秦始皇不但得到了长生不老药,还从徐福那里学到了不少忽悠功夫。

烧杀抢夺的日本鬼子进村后看到一块碑,为何倒头就拜,拜过就走?

不论我们信不信,日本人是相信他们的物种和徐福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在日本国内,就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徐福的坟墓。这可能就像我国的旅游景点一样,这个是曹操坟墓,这个是小时候曹操的坟墓,真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信他,敬他就行了。一辈子没干什么好事的徐福,在他死了几千年之后,居然挽救了一个村庄,这也是功德一件了。

烧杀抢夺的日本鬼子进村后看到一块碑,为何倒头就拜,拜过就走?

历史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我们不能仅仅靠一个徐福来庇护我们。努力发展科技,达到自强不息,才是硬道理。落后总要挨打,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道理。我们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