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絕對改變你

中國絕對改變你

2013年6月,荷蘭建築師約翰·範德沃特(John van de Water)在中國出版了一本書,名叫《你改變不了中國,中國改變你——一個荷蘭建築師的中國工作手記》。 作者範德沃特是荷蘭NEXT建築事務所四個創始合夥人之一。1999年,NEXT事務所開始在中國做一些小範圍的建築與城市研究,20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事務所,範德沃特是負責人。在大概十年裡,他們完成了幾十個建築項目,從室內設計到城市設計都有涉及,因此,這本書的英文版曾在歐洲的建築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人們問得最多的是,你們怎麼能完成了那麼多項目? 書一開篇,範德沃特就講述了他在來中國初始所接觸的第一個建築項目:那是2004年,範德沃特在北京一個12平方米的地下室裡與“周先生”碰面,小屋裡瀰漫著飯味、汗味,暗示著這裡有人連續加班。周先生告訴他,他要“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項目中去,“因為外國的月亮格外圓”。而他,範德沃特,一個荷蘭建築師,將要假裝代表一個加拿大公司。第二天,他就和幾位先生、一位教授帶著他看都沒看到的設計方案飛到青島,與市政府相熟的關鍵人物見面,賞海景、喝酒、唱卡拉OK。對項目的一無所知一直持續到次日評審會前一小時,直到他看到由教授的博士生設計、模型公司完成的設計模型才知道個大概,而那個模型雖然精緻卻缺少了必要的車行入口。就在這種混亂中,他帶著“他的團隊”步入一個濃煙滾滾的會議室,準備來介紹一個以放大了的“魚”作為造型意象的奧運場館設計。接著,項目名義上的主要設計者之一,教授,主動站起來,表示設計成果是本土設計院和加拿大建築設計工作室的合作產物,為了省去翻譯的時間,她來親自介紹。40分鐘裡,分析選址佔去5分鐘,奧運場館和會議中心說了20分鐘,相關住宅區說了15分鐘。範德沃特一聲未出,沒有人提問,他們就可以走了。接著,有人帶著他們一行人去參觀茶園,還說想邀請範德沃特做設計,而那位教授,詢問範德沃特——這個對項目仍然知之甚少的人——“怎樣才能完成(體育館)設計結構的主體支撐部分”。事後,無論是評審項目還是茶園的項目都杳無音訊,很可能,在體育館的設計競標中,他們輸給了另外一箇中法合作的設計,也有可能,教授會拿到住宅區的設計工程。範德沃特作為“外國的月亮”的一員,他裝點門面的任務已經完成,沒有人向他知會後續進程。 這就是範德沃特在中國參與的第一個項目。一個荒誕,又非常典型的開始。 不久,範德沃特所在的荷蘭NEXT建築事務所與中國的HY建築設計公司開始了合作。他和他書裡寫到的許多西方建築師一樣,對於項目設計週期如此之短感到不可思議,認為中國人不理解設計,濫用設計,而且對客戶奴顏媚骨。在NEXT與HY的合作中,必然有互相利用、“學習交流”,中間充滿了關於建築設計流程、思想、質量控制的衝突,一方面,像眾所周知的那樣,外國的月亮在中國確實好使,有外國人坐鎮,設計會更容易被客戶接受,可範德沃特並不想被當成花瓶,他從職業責任感上也想了解更多項目有關的內容,做更多有益的思考;另一方面,中國建築師並不滿意這種好使,工作中時時暴露出由競爭心態而起的較勁,甚至範德沃特團隊裡的中國同事有可能放下他們小組的活兒,暗地裡為中國人的小組畫圖。 老實說,這本書讀到這個階段,我是憤憤不平的,以為這是又一本貶低中國人抬高自己的書,這在建築界並不少見,而且,令我最難受的一點是,書裡說的可能都是真話。不過與那些人不同的是,作者範德沃特沒有亂罵一通之後逃回歐洲。 在與中方夥伴的長期磨合中,範德沃特時而感到沮喪、被動、傷心,時而憤怒、震驚,難得的是,他保持了很好的耐心和好奇心,他不斷地思考中西方的差異、嘗試去交流和理解,儘可能嘗試去理解中國建築師和他服務的客戶。他得到的重要結果之一,是“找到一種接受策略,既能把中國的條件當作出發點,又能在設計中融進這些條件,獲得附加值”。這意味著,當客戶突然讓他把三座大樓改成六座,短期內他也能在保持設計水準的基礎上足以應付,而不是一味強調建築師的設計底線。他也終於被周遭的中國人認可為“好人”,也就是說,認為他不是那種來中國賺一票、不負責任地圈錢的老外,多多少少成了“自己人”。 幾年前他被中國人搞得錯愕,幾年後,他去荷蘭向他的同胞們講述他們如何能在中國完成這麼多項目的故事,荷蘭人也錯愕了。人們不斷問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表達了對中國歷史的謙遜,對設計的謙遜,他說,“不是我們的建築師發現和賞識設計,而是中國發現和賞識設計。”但是看到這一句話,我感到大事不好。無論如何,在建築設計這個領域,中國市場仍然需要反覆敲打,無論是建築設計的工作方式還是對形式的審美都必須改進,而設計必須多多少少具有超前的眼光,一旦設計者反過來贊同目前市場“賞識設計”的趨向,很可能意味著設計水平的偏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