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绝对改变你

中国绝对改变你

2013年6月,荷兰建筑师约翰·范德沃特(John van de Water)在中国出版了一本书,名叫《你改变不了中国,中国改变你——一个荷兰建筑师的中国工作手记》。 作者范德沃特是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四个创始合伙人之一。1999年,NEXT事务所开始在中国做一些小范围的建筑与城市研究,20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事务所,范德沃特是负责人。在大概十年里,他们完成了几十个建筑项目,从室内设计到城市设计都有涉及,因此,这本书的英文版曾在欧洲的建筑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问得最多的是,你们怎么能完成了那么多项目? 书一开篇,范德沃特就讲述了他在来中国初始所接触的第一个建筑项目:那是2004年,范德沃特在北京一个12平方米的地下室里与“周先生”碰面,小屋里弥漫着饭味、汗味,暗示着这里有人连续加班。周先生告诉他,他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项目中去,“因为外国的月亮格外圆”。而他,范德沃特,一个荷兰建筑师,将要假装代表一个加拿大公司。第二天,他就和几位先生、一位教授带着他看都没看到的设计方案飞到青岛,与市政府相熟的关键人物见面,赏海景、喝酒、唱卡拉OK。对项目的一无所知一直持续到次日评审会前一小时,直到他看到由教授的博士生设计、模型公司完成的设计模型才知道个大概,而那个模型虽然精致却缺少了必要的车行入口。就在这种混乱中,他带着“他的团队”步入一个浓烟滚滚的会议室,准备来介绍一个以放大了的“鱼”作为造型意象的奥运场馆设计。接着,项目名义上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教授,主动站起来,表示设计成果是本土设计院和加拿大建筑设计工作室的合作产物,为了省去翻译的时间,她来亲自介绍。40分钟里,分析选址占去5分钟,奥运场馆和会议中心说了20分钟,相关住宅区说了15分钟。范德沃特一声未出,没有人提问,他们就可以走了。接着,有人带着他们一行人去参观茶园,还说想邀请范德沃特做设计,而那位教授,询问范德沃特——这个对项目仍然知之甚少的人——“怎样才能完成(体育馆)设计结构的主体支撑部分”。事后,无论是评审项目还是茶园的项目都杳无音讯,很可能,在体育馆的设计竞标中,他们输给了另外一个中法合作的设计,也有可能,教授会拿到住宅区的设计工程。范德沃特作为“外国的月亮”的一员,他装点门面的任务已经完成,没有人向他知会后续进程。 这就是范德沃特在中国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一个荒诞,又非常典型的开始。 不久,范德沃特所在的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与中国的HY建筑设计公司开始了合作。他和他书里写到的许多西方建筑师一样,对于项目设计周期如此之短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中国人不理解设计,滥用设计,而且对客户奴颜媚骨。在NEXT与HY的合作中,必然有互相利用、“学习交流”,中间充满了关于建筑设计流程、思想、质量控制的冲突,一方面,像众所周知的那样,外国的月亮在中国确实好使,有外国人坐镇,设计会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可范德沃特并不想被当成花瓶,他从职业责任感上也想了解更多项目有关的内容,做更多有益的思考;另一方面,中国建筑师并不满意这种好使,工作中时时暴露出由竞争心态而起的较劲,甚至范德沃特团队里的中国同事有可能放下他们小组的活儿,暗地里为中国人的小组画图。 老实说,这本书读到这个阶段,我是愤愤不平的,以为这是又一本贬低中国人抬高自己的书,这在建筑界并不少见,而且,令我最难受的一点是,书里说的可能都是真话。不过与那些人不同的是,作者范德沃特没有乱骂一通之后逃回欧洲。 在与中方伙伴的长期磨合中,范德沃特时而感到沮丧、被动、伤心,时而愤怒、震惊,难得的是,他保持了很好的耐心和好奇心,他不断地思考中西方的差异、尝试去交流和理解,尽可能尝试去理解中国建筑师和他服务的客户。他得到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找到一种接受策略,既能把中国的条件当作出发点,又能在设计中融进这些条件,获得附加值”。这意味着,当客户突然让他把三座大楼改成六座,短期内他也能在保持设计水准的基础上足以应付,而不是一味强调建筑师的设计底线。他也终于被周遭的中国人认可为“好人”,也就是说,认为他不是那种来中国赚一票、不负责任地圈钱的老外,多多少少成了“自己人”。 几年前他被中国人搞得错愕,几年后,他去荷兰向他的同胞们讲述他们如何能在中国完成这么多项目的故事,荷兰人也错愕了。人们不断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表达了对中国历史的谦逊,对设计的谦逊,他说,“不是我们的建筑师发现和赏识设计,而是中国发现和赏识设计。”但是看到这一句话,我感到大事不好。无论如何,在建筑设计这个领域,中国市场仍然需要反复敲打,无论是建筑设计的工作方式还是对形式的审美都必须改进,而设计必须多多少少具有超前的眼光,一旦设计者反过来赞同目前市场“赏识设计”的趋向,很可能意味着设计水平的偏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