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3個特徵,你的P2P是否涉嫌非法集資?

如果大家有留意爆雷平臺的動向,就會發現有很大一部分被警方立案偵查的

罪名就是“非法集資”,比如投之家、比如唐小僧

等到經偵介入,警方公佈立案原因,我們才知道平臺是“非法集資”的話,那就太遲了,血汗錢也早已被侵吞走。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怎麼知道在投平臺是正規做業務還是非法集資呢?

很簡單,非法集資的P2P平臺往往有如下3個明顯特徵

一、投資人的錢直接流入平臺

正規的P2P平臺的身份是信息中介,跟房租中介是一個道理。它只為你提供信息供你參考,而絕不應該代替你投資。就像你會直接把租金打給房東,而不會打給租房中介那樣。我們投資的錢應該直接給借款人,而不應該給P2P。

為儘可能的防止P2P挪用我們資金,我們在正規的P2P平臺投資都會被要求在存管銀行上開電子賬戶。我們通過該賬戶把錢借給借款人,而平臺是碰不到的。

到期後,借款人把資金返還到我們的電子賬戶。如還有平臺體驗金等來自平臺的福利,則是由平臺的賬戶打給我們。這些資金流會分得清清楚楚。

可知,如果平臺涉嫌非法資金,最大的特徵就是沒有銀行存管或假的銀行存管。如何辨別銀行存管真假?最好選擇能直接在銀行方的APP查賬的P2P。


打個比方,我能在廈門銀行的APP“廈e站”查到我在PPmoney,在團貸,在人人聚財等P2P的電子賬戶,那就證明了這個存管就是真的,資金也是真的通過銀行系統進行交易。

二、未有借款對象,先募集資金

第二個涉嫌非法集資的特點是P2P先歸集資金、再尋找借款對象等方式,使放貸人資金進入平臺賬戶,產生資金池。

在投資之前,我們必須知道錢會借給誰。這時候可以查看標的的“服務介紹”中的“散標明細”(不同平臺版塊名稱表述不同,但都應該有對借款人的信息展示)。


雖然平臺為保護借款人隱私可能會對名字和身份證號進行模糊處理,但每個借款散標的項目編號、簡介、借款總額、借款期限,還款方式這些基本信息都要有。

正規P2P應是先有借款人提出借款申請,再通過P2P作為中介放出信息,我們投資人看到信息再投。如果投之前你找不到借款人信息,也不知道要借給誰,而只有平臺信誓旦旦的一些“保證”,那你也不要信,因為它很有可能涉嫌非法集資。

三、有P2P以外的業務,承諾投資回報

正規的P2P就只能做借貸中介,而不能募集資金用於投資房地產、股票、債券、期貨等,而後向投資人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出資人貨幣、實物、股權等形式的投資回報。

怎麼鑑別呢?


看P2P的官網上,APP上是否有除P2P以外的產品。去年我看到一些知名P2P上還有基金代銷等業務,後來監管不允許,也陸陸續續改版撤了下來。如果到現在你投的P2P還有這些額外的業務,那就非常不合適了,也有可能涉嫌非法集資。

監管認為P2P,就應該做純粹的P2P中介業務,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不得提供擔保。其實除了P2P,我們在別的地方也可能遇到非法資金騙局,同樣需要警惕。

比如其它非法集資的模式還有虛擬幣與ICO傳銷;消費返利傳銷;“精準扶貧”、“慈善互助”、“國家工程”、“資本運作”項目傳銷;保健品與收藏品傳銷;微商代理傳銷以及遊戲理財傳銷等。

這些基本都是承諾高額回報、編造“天上掉餡餅”、“一夜成富翁”的神話。編造虛假項目、混淆投資理財概念,讓群眾在眼花繚亂的新名詞前失去判斷。


我想起之前寫“唐小僧”的時候,說聯璧的“路由器”模式也是龐氏騙局,後來有人留言說我不懂互聯網的新玩法。真是科科,被賣了還幫人數錢。此外,非法集資還經常利用親情誘騙,在老年人群體間傳播。

說到最後,理財不易,希望大家保持頭腦清醒,都要有一雙慧眼啊。


七點半理財是網貸之家、網貸天眼、融360專欄熱門作者。七姐每天說說理財,侃侃熱點,原創不易,望點贊轉發鼓勵~


關注公眾號,回覆“大禮包”,贈送200本經典投資理財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