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能力5個對接!擔當「主幹」責任,成都將有這波「操作」……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

6月29日至30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體會議在成都舉行,會上提出: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推動“主幹”引領帶動、“多支”競相發展、“幹”“支”協調聯動,更好實現區域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同頻共振,整體提升全省綜合實力。

6大能力5个对接!担当“主干”责任,成都将有这波“操作”……

圖源四川日報

這次全會,在四川區域發展歷史上

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

省委明確提出,要做強“主幹”,支持成都建設

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而對於成都來說

要如何發揮“主幹”作用

與各區域之間又該怎樣協調發展

……

7月14日,在解讀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第二場新聞發佈會上,成都作為唯一的市州代表,站上了發佈臺。通過省、市委領導的解讀,成都未來的發展與承擔的責任,有了更為清晰的擘畫。

提升“六種能力”

地處西部地區的四川,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要縮小這種差距,必須有一個綜合實力較強、產業和人才集聚度較高、創新力競爭力優勢明顯的經濟中心城市,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吸納優質資源要素,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發展——這正是

成都做強“主幹”的重要意義

成都要如何做強“主幹”?

提升六種能力”。在成都市副市長謝瑞武的回答中,出現這個關鍵詞。

6大能力5个对接!担当“主干”责任,成都将有这波“操作”……

區域帶動能力、金融資源的集聚輻射能力、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能力、文化影響力、門戶樞紐能力——這六種能力,對應的正是“五中心一樞紐”建設,即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國家西部金融中心、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國重要的文創中心和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成都的經濟總量雖然在省內遙遙領先,但與發達城市的差距卻在進一步擴大,與廣州、深圳兩個標兵相比,僅相當於前者的64.4%、後者的61.9%。

6大能力5个对接!担当“主干”责任,成都将有这波“操作”……

中電熊貓車間

成都將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形成2個萬億產業集群、2個五千億產業集群、6個雙千億產業集群和一批成長性好的新經濟產業集群。”謝瑞武介紹,為此成都將聚焦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

前幾日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明確了“萬億產業”衝刺路線圖:成都市的傳統優勢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是最有可能第一個衝進萬億陣營的種子選手。目前該產業的體量已達6393億元,在中西部地區居第一位,隨著京東方、成都格芯、中電熊貓8.6代液晶面板項目的陸續投產達產,其體量和質量還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國際影響力,是成都作為“主幹”要重點提升的一種能力。更多領館、更多國際組織、更多國際會議、更多國際賽事……謝瑞武用一組“更多”,點明瞭成都的努力方向,“我們要在全球佈局一批招商和旅遊促進機構,提高國際高端要素資源聚集和調度能力,發揮好‘四向拓展起點,全域開放支點’作用。”

加強“五個對接”

成都又將如何發揮“主幹”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加強“五個對接”。成都市副市長謝瑞武的回答又出現了一組關鍵詞。

6大能力5个对接!担当“主干”责任,成都将有这波“操作”……

規劃、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治理——在他對這“五個對接”的闡釋中,用時最多的是

“產業”。他介紹,成都與市州之間的產業對接,將在模式上嘗新,如建立“研發設計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市州”的產業互動模式。事實上,對這種模式的“嘗新”已經開始。

不久前,成都與廣安達成了“雙飛地”的合作模式。按照約定,未來廣安將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選址建立飛地園區,主要包括標準化研發、臨床試驗製劑中試等,為廣安生物醫藥發展構建“最強大腦”;在廣安建設30平方公里的醫藥產業園,主要引進原料藥、仿製藥、藥用輔料、醫療器械等生產型企業。

其實從自身發展的角度而言,成都也需要兄弟市州的“配合”。這種模式下,市州也將共享成都機遇。落戶成都的中電熊貓8.6代液晶面板項目,已吸引20多戶上下游配套企業落戶成都及德陽、眉山、綿陽等城市。

此外,成都還將探索“存量不動+增量分成”的區域利益分享模式。市州企業將總部搬遷至成都後,企業原有的稅收仍留在該市州,在這個基礎上做的增量稅收,成都才與市州按比例分成。

6大能力5个对接!担当“主干”责任,成都将有这波“操作”……

國鐵公交化運營線路規劃圖

基礎設施方面的對接也已積極展開。經過近一年的籌備,成都平原鐵路公交化改造方案基本敲定,未來將有近百億資金投向該領域,使周邊7個市州與成都的距離縮短至半小時以內,到2020年實現鐵路公交化運營里程420公里。

交通對接,其實體現的是近水樓臺效應。如已開通的成綿樂城際鐵路,讓德陽與成都的距離,最快時縮短至23分鐘。成都與德陽之間的經濟往來明顯加快,產業分工也逐漸開始顯現。

在與市民幸福感、認同感直接掛鉤的公共服務方面,隨著成都教育投資集團、醫療集團的成立,成都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將逐漸向市州拓展。

熱點問題 權威解讀

成都和環成都經濟圈的關係應該怎樣理解?

“一干多支”,將環成都經濟圈單獨作為“一支”,與成都市相區分;“五區協同”,則將成都市與環成都經濟圈一併定位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分合之間,折射成都與周邊城市的關係正發生變化。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鄧長金介紹,“一干多支”將環成都經濟圈單獨作為“一支”,與成都市區分開來,主要是考慮成都作為經濟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樣的,成都周邊各市各有定位,與成都應當是“近水樓臺”而不是“月明星稀”的關係;而在“五區協同”中將成都和環成都經濟圈統一定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則是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需要,“成都作為全省的‘主幹’,應該助推環成都經濟圈形成新的增長點和新的增長極。”

成都平原經濟區與環成都經濟圈有什麼不同?

成都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曾明友解釋,“五區協同”中所提到的成都平原經濟區,和過去“多點多極”戰略中所提到的成都平原經濟區相比,從範圍上來說都是“1+7”,但是內涵卻發生了變化。將成都單獨提出來並形成“成都+環成都經濟圈”的形態,就是要更強調成都作為“主幹”的引領帶動作用。“過去是將成都和周邊7個城市放在了同一個平面上,現在更加突出成都‘首位’概念,體現在規劃上,就是要統籌考慮、錯位發展,突出核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關係;體現在產業上,就是輻射帶動,以成都相關產業為核心,帶動周邊城市做好協同配套、合理分工,共同打造以成都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圈。”

作為成都加快建設國家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舉措,“交子之星”上市公司倍增行動計劃有哪些具體內容?

在日前成都舉行的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上,“交子之星”上市公司倍增行動計劃首次對外披露。14日的發佈會上,相關負責人作了解讀。

成都的“交子之星”上市公司倍增行動計劃將集中推動一批企業在境內外主要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打造資本市場“成都板塊”。按計劃,2018-2022年全市擬上市企業245家,強力推進一批新經濟、獨角獸企業在境內外主要證券市場掛牌上市。目前包括科技、人社、國土、環保等成都市12個與上市工作聯繫緊密的部門、全市22個區(市)縣等,均已建立主管或分管領導牽頭的上市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研究上市工作。近期,成都還將制定“上市工作滾動發展計劃”,力爭5年實現巨大突破,形成資本市場“成都軍團”。

如何構建區域協同合作機制?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鄧長金透露,四川省將建立“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領導體制和區域協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還將分區域研究制定財稅、金融、土地、產業、投資、人才等支持政策,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同時,將加強督察督辦和考核評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

區域協同發展如何選擇“切口”與發展方向?

協同動力應該來自區域間的利益共贏。首先是互補性。“人無我有是推動協同發展的首要動力。”鄧長金舉例,如川西北生態示範區和成都的協同切口可以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其次是共通性。鄧長金談到,產業結構不同的川南和川東北經濟區,可以在共同承接成渝兩地的產業轉移上實現協同。資源稟賦趨同、發展方向一致的各方,也可以在“1+1>2”上找到協同切口。如同樣發力紅色旅遊的區域,可以在服務共享、市場開放等方面聯動。

要實現互利共贏,核心的方式在於降低協同成本,如交通物流成本、交易成本等,使其低於自搞一套的成本。成都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曾明友介紹,離成都很近的眉山和資陽,通過共享028電話區號、中歐班列這些要素,幾方合作項目已達300多個。更應該有良好的合作機制。成都市副市長謝瑞武透露,成都正探索建立“存量不動,增量分成”的區域利益分享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