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爲「主幹」!成都將怎麼幹?

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成都將怎麼幹?

7月14日,成都金河賓館,解讀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第二場新聞發佈會聚焦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

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成都將怎麼幹?

▲7月14日,解讀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第二場新聞發佈會上,發佈人向大家詳細闡述實施“一干多支”發展

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成都將怎麼幹?

▲新聞發佈會現場,記者們紛紛就自己關心的問題提問。楊樹攝(視覺四川)

從字面看,“一干多支”談的是四川省內各區域間關係:以成都為“主幹”,環成都經濟圈、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等為“支點”,實現各區域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透過字面,更多問題有待解答: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干多支”發展戰略?

它究竟會給四川帶來怎樣的改變?

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成都將怎麼幹?

對此,發佈會從四個維度進行了深入解讀。

立足貫徹看戰略

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

提出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基於怎樣的考慮?這是發佈會上記者的第一個提問。

回答這個問題,四川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範波從一項中央戰略說起: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具體到四川,中央有更明確的要求——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指出,要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佈局。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範波介紹,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相關指示精神,今年4月,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市廳級主要領導幹部讀書班上提出構建“一干多支”發展格局,經過反覆研討,最終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作出了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戰略部署。

“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正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認為,它完全契合了總書記要求。

立足省情看戰略

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要讓成都“在前面拉”,也要讓各區域“在後面使勁兒”

新戰略是落實中央要求,也是基於省情需求。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四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表現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範波舉了一組數據:成都平原經濟區以佔全省17.8%的面積,貢獻了60.6%的經濟總量。而四川省還有171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艱鉅。

“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正是為了解決這種不平衡。

發佈會上,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鄧長金打了個比方,“水裝滿了就會溢出來,滋潤周邊,成都也應該承擔類似的集聚和外溢效應”。範波進一步解釋說:四川地處西部,必須有一個創新力、競爭力優勢明顯的經濟中心城市,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吸納優質資源要素,再“溢出來”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發展。

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僅要成都“在前面拉”,也要各區域“在後面使勁兒”。對此“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給出的辦法,就是打造“多支”,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板塊。

為什麼“多支”不以城市為單位,而要形成經濟板塊?範波介紹,四川區域經濟板塊特徵突出,就單一城市而言,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副中心城市。“只有抱團來深化分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才能實現集聚效益最大化。”

立足規律看戰略

順應區域經濟發展規律,也面臨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窗口期”

在範波看來,“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的誕生並不讓人意外。

他的佐證是改革開放40年曆程:看全國,改革開放初期東部沿海地區率先擴大開放,聚集大量要素資源;之後再逐步推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再看沿海地區,珠三角、長三角也無不是一城或幾城率先突破,帶動區域板塊聯動發展。

“大家想(背後的)規律在哪裡?”範波反問一句,緊接著給出答案:和“一干多支”發展戰略類似,沿海與全國,都經歷了類似“一干”與“多支”互動從而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歷程。“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的誕生,順應的是國家發展大勢,以及區域經濟發展規律。

如果說上述規律彰示了“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的“必然性”,那麼另一項規律則決定了它的“可行性”。

發佈會介紹,從區域經濟發展一般規律看,當一個地區城鎮化率達到50%以後,區域經濟的空間形態將逐步迎來由“虹吸集聚”向“輻射擴散”發展的拐點。去年四川省城鎮化率達到50.4%,正處於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的重要機遇期。“在這個‘窗口期’謀劃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尤為重要。”範波表示。

立足開放看戰略

認識“一干多支”發展戰略,要結合“四向拓展、全域開放”來思考

發佈會上一個觀點引人注意:認識“一干多支”發展戰略,要結合“四向拓展、全域開放”來思考。

這讓不少與會記者感到不解:前者著重省內區域發展佈局,後者則是對四川對外開放格局的總體謀劃。一內一外,如何結合?

“開放靠什麼?靠比較優勢、競爭優勢。”範波表示,資本等高端要素,是“用腳投票”。要吸引它們,得突出成都“主幹”作用,通過它率先參與全球市場競爭,進一步輻射帶動其他地區開放。他特別提到前一天和多位省外新興產業“大佬”溝通,後者紛紛表示對“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的興趣,願通過成都進一步強化在川佈局。

“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本來也就是各區域打破孤立發展,深化分工協作,彼此‘開放’的過程。”西南財大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研究院院長助理鄧富華表示,這一過程必然會推動交通建設升級,從而為進一步開放提供通道。

在解讀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第二場新聞發佈會上,成都作為唯一的市州代表,站上了發佈臺。兩個小時的新聞發佈會上,媒體機構的發問不斷拋向成都。

對成都的高度關注,在意料之中。此前召開的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在四川區域發展歷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省委明確提出,要做強“主幹”,支持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成都市副市長謝瑞武在發佈會上回應提問時說:成都將堅定不移建強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五中心一樞紐”建設,提升六種能力,加強五個對接,從而做強“主幹”,履行“主幹”責任,體現“主幹”擔當。

履行“主幹”責任,成都如何發力?

地處西部地區的四川,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要縮小這種差距,必須有一個綜合實力較強、產業和人才集聚度較高、創新力競爭力優勢明顯的經濟中心城市,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吸納優質資源要素,輻射帶動全省經濟發展——這正是成都做強“主幹”的重要意義。

發佈會上,媒體的第二個問題,直接拋給了成都市領導:如何做強“主幹”?在謝瑞武的回答中,出現了一個關鍵詞:提升六種能力

區域帶動能力、金融資源的集聚輻射能力、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能力、文化影響力、門戶樞紐能力

這六種能力,其實對應的正是“五中心一樞紐”建設,即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國家西部金融中心、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國重要的文創中心和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成都將怎麼幹?

成都將圍繞提升區域帶動能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經濟體系,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聚焦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形成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2個五千億產業集群、6個雙千億產業集群和一批成長性好的新經濟產業集群,等等。

將圍繞提升金融資源的集聚輻射能力,加快建設國家西部金融中心。

增強成都資本市場、財富管理、結算中心、創投融資、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大力實施“交子之星”上市倍增行動計劃,探索建設“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中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大數據交易中心,打造一批全國特色金融“單打冠軍”。

將圍繞提升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

爭取更多的領事機構、國際組織落戶成都,爭取更多的國際重要會議、國際重要賽事活動在成都舉辦,加快在全球佈局一批科研、招商和旅遊項目,提高成都國際高端要素資源聚集和運籌能力。

將圍繞提升創新引領能力,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中心。

大力引進公共研發轉化平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注重在應用研究和成果產業化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股權激勵力度,建立跨行業跨部門的協作體系,推動新經濟發展。支持企業高校研究院所引進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等等。

將圍繞提升文化影響力,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文創中心。

大力推動天府文化發展,全力打造特色鮮明、附加值高、原創性強的現代文創產業體系,以建設天府錦城、天府文創園等高質量文化載體為抓手,推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將圍繞提升門戶樞紐能力,加快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發揮“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的優勢,發揮南絲綢之路起點的區位優勢,加強雙機場建設,以天府國際機場和國際空港新城為重點,加快構建國際航空客貨運戰略大通道,打造以天府國際空港為戰略支點的高鐵交通圈,形成連接國際國內重要節點城市的高效客貨運輸網絡,構建“空中絲綢之路”和“國際陸海聯運”雙走廊,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成都的經濟總量雖然在省內遙遙領先,但與發達城市的差距卻在進一步擴大,與廣州、深圳兩個標兵相比,僅相當於前者的64.4%、後者的61.9%。

“成都將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形成2個萬億產業集群、2個五千億產業集群、6個雙千億產業集群和一批成長性好的新經濟產業集群。”謝瑞武介紹,為此成都將聚焦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

幾天前召開的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已經明確了“萬億產業”衝刺路線圖:最有可能第一個衝進萬億陣營的種子選手,是成都市的傳統優勢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目前該產業的體量已達6393億元,在中西部地區居第一位,而且隨著京東方、成都格芯、中電熊貓8.6代液晶面板項目的陸續投產達產,其體量和質量還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國際影響力,是成都作為“主幹”要重點提升的一種能力。更多領館、更多國際組織、更多國際會議、更多國際賽事……謝瑞武用一組“更多”,點明瞭成都的努力方向,“我們要在全球佈局一批招商和旅遊促進機構,提高國際高端要素資源聚集和調度能力,發揮好‘四向拓展起點,全域開放支點’作用。”

輻射帶動全省發展,成都怎麼做?

以“六種能力”結束了第一個問題後,謝瑞武又以“五個對接”回答了另一個來自媒體的提問:如何更好發揮“主幹”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規劃、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治理——在他對這“五個對接”的闡釋中,用時最多的就是“產業”。他介紹,成都與市州之間的產業對接,將在模式上嘗新,如建立“研發設計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市州”的產業互動模式。

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成都將怎麼幹?

加強產業、基礎設施等對接

爭取成都平原經濟區各市到成都只需半小時

謝瑞武表示,成都將聚焦規劃對接、改革聯動、創新協同、服務共享、市場開放這五個方面,努力與市(州)一起打造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發展共同體。

在主動加強規劃對接方面,將針對每個城市的優勢、劣勢,以城市空間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修編為契機,加強與各區域城市的總規和控規對接,形成更具協同性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空間規劃。

在主動加強產業對接方面,將與區域城市一道加強產業發展研究,尤其是加強省裡確定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產業鏈、創新鏈的研究,建立產業協作平臺和企業家聯盟,協同開展產業成鏈、集群招商,推動跨區域項目和園區合作共建。建立“研發設計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市州”的產業互動模式,探索“存量不動+增量分成”的區域利益分享模式。

在加強基礎設施對接方面,將加快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環線城市快速路、遂寧至樂山至天府國際機場等快速通道規劃建設,加快建設成渝高速、成自渝高速、天府大道北延線,加密成都聯通市(州)的高速公路網絡,儘快打通市域間的“斷頭路”。

還將大力推進成都平原鐵路公交化改造,爭取通過鐵路公交化改造,使成都平原經濟區內的幾個城市到成都的時間可以縮短到半小時左右。

推動公共服務對接和生態環境共治

支持成都高校到市州建立校區

在推動公共服務對接方面,成都將探索區域資源共享、政策協同、標準互認、一體結算機制,增強人民群眾對一體化的獲得感。共享高端商務服務,培育引進一批會計評估、法律服務、商務外事、調查諮詢等國際中介服務機構,支持本地金融機構在市州設立分支機構。

還將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支持成都高校到市州建立校區,組建一體化學校、集團學校、聯盟學校,支持成都優質中小學資源向市州輻射。

成都組建了教育投資集團、醫療投資集團,也想把四中、七中、九中等優質教育資產的無形資產注入投資集團,鼓勵他們到市(州)去發展,讓市(州)共享成都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還將共享優質文體服務,加快建設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等標誌性文體設施,服務全省文體服務水平。

在推動生態環境共治方面,將健全跨區域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水源保護聯動機制和協同應對重汙染天氣聯席會議制度。培育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立流域環境資源交易平臺。提高生態地區旅遊、文化、綠色食品等資源協作開發水平,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和環成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

探索總部加基地等產業協同模式

成都市發改委副主任曾明友表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重大部署方面,成都和其他經濟區協同發展,成都和環成都經濟圈是一體化發展,比其他市(州)之間的協同層次更深。

首先是加強規劃對接和功能統籌。和成都周邊幾個市(州)在規劃、交通、產業方面進行統籌和銜接。

還要共同構建高速暢通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進行能源保障體系方面的建設,以及共同提升區域對外開放水平。例如把成都72小時過境免籤擴大到德陽、綿陽、資陽、眉山等。

此外,還將加強產業協作。他表示,成都正在和環成都經濟圈探索總部加基地、研發加生產、貿易加基地、平臺加服務等各種產業協同模式。例如成都和眉山、雅安可以圍繞大成都、大峨眉、大熊貓等來進行大的旅遊合作。

劃重點

從成都平原經濟區到環成都經濟圈

成都劃不划進來,意義大不同

四川區域發展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成都將怎麼幹?

“成都和環成都經濟圈的關係應該怎樣理解?”“成都平原經濟區與環成都經濟圈有什麼不同?”7月14日,新聞發佈會現場,不少媒體記者都對成都與相關區域的協同發展充滿興趣。

“一干多支”,將環成都經濟圈單獨作為“一支”,與成都市相區分;“五區協同”,則將成都市與環成都經濟圈一併定位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分合之間,折射成都與周邊城市的關係正發生變化。

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鄧長金介紹,“一干多支”將環成都經濟圈單獨作為“一支”,與成都市區分開來,主要是考慮成都作為經濟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樣的,成都周邊各市各有定位,與成都應當是“近水樓臺”而不是“月明星稀”的關係;而在“五區協同”中將成都和環成都經濟圈統一定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則是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需要,“成都作為全省的‘主幹’,應該助推環成都經濟圈形成新的增長點和新的增長極。”

對此,成都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曾明友進一步解釋,“五區協同”中所提到的成都平原經濟區,和過去“多點多極”戰略中所提到的成都平原經濟區相比,從範圍上來說都是“1+7”,但是內涵卻發生了變化。將成都單獨提出來並形成“成都+環成都經濟圈”的形態,就是要更強調成都作為“主幹”的引領帶動作用。“過去是將成都和周邊7個城市放在了同一個平面上,現在更加突出成都‘首位’概念,體現在規劃上,就是要統籌考慮、錯位發展,突出核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關係;體現在產業上,就是輻射帶動,以成都相關產業為核心,帶動周邊城市做好協同配套、合理分工,共同打造以成都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圈。”

(綜合:四川日報、成都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