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直戴解放帽的中國軍隊,爲何也開始使用鋼盔?

咗邊丶


1980年之前,中國軍隊絕大部分都是佩戴普通布料帽,僅僅只有少部分能夠佩戴鋼盔。別小看小小的鋼盔,在戰爭中鋼盔能夠挽救不少戰士的生命。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基本上都不裝備鋼盔,直到中國向德國了一大批軍事物資。



軍事物資中不光有槍炮,還有許多的鋼盔,進口的德國裝備中最多就是鋼盔了。這些鋼盔相對中國軍隊的帽子,最大好處就是減少彈片對頭部的傷害。抗日戰爭中,許多將士就是因為頭部缺少防護而犧牲。


1980年,中國軍隊從裝備解放帽改為頭盔,原因無非是以下兩點。一、頭盔相對於解放帽來說,可以很好的防護頭部,減少炮彈和子彈對大腦的傷害。第二、中國在建國之後,工業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經完全有能力大量生產頭盔裝備全軍。


麥地傳奇


近衛步兵師來解答:

首先可能有些人有些誤解,1980年之前解放軍不是一直戴解放帽,反而有著漫長的鋼盔裝備使用歷史。

解放軍從紅軍一路發展而來,雖然總的來說裝備比較落後,但是作戰觀念一點不落後,僅有的較為先進的武器,比如衝鋒槍輕機槍迫擊炮鋼盔都會優先集中到重要地段給突擊部隊使用,紅軍時期就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和軍閥部隊裡有著“鐵帽子紅軍”的傳說,如此的作戰觀念,始於一戰末期的“暴風突擊隊”,但是直到二戰初期才為各大軍事強國所普遍接受。不過當時紅軍的攝影器材稀少,鋼盔幾乎全部來自繳獲,而對手裝備的也不多,所以總量應當不大,且迄今為止,幾乎看不到紅軍佩戴鋼盔的照片。

到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隨著交戰各方炮兵部隊,包括迫擊炮,擲彈筒的裝備數量越來越多,爆炸物破片殺傷的效應越來越明顯,而且對手裝備的鋼盔越來越多,從照片和會議材料來看,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一有條件,還是儘可能地為作戰部隊裝備鋼盔,比如開國大典上的受閱部隊,很多方陣都集體佩戴鋼盔。

*八路軍太行軍區第8軍分區慶祝大會

*據說是解放濟南的解放軍突擊隊留影,可以看到戰士們佩戴者美式日式德式鋼盔

到了建國後,為什麼沒有馬上裝備國產鋼盔呢?筆者認為有兩方面原因:

一、繳獲的鋼盔數量巨大,佐證:中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不是傳出某處人武部倉庫淘汰過時民兵裝備,其中有許多美式日式鋼盔。而且,鋼盔儲存得當的話,能使用幾十年,比如美軍自己在二戰時代研製的M1鋼盔,在冷戰的歷次戰爭中都能一直使用,直到1988年左右開始換裝凱夫拉鋼盔。

二、建國後,解放軍立即開始著手建立國產武器生產和裝備體系,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是要“抓重點”的。從步兵裝備來看,首要問題是國產的步槍輕機槍,從陸軍來看,要具備符合中國國情的反坦克手段防備有著強大坦克部隊的鄰國入侵。從全軍來看,以最佳的效費比來保證國土安全,空軍的殲擊機、海軍的空潛快,後來的核武器導彈才是重點。

*建國初期,身穿55式軍服,佩戴鋼盔的解放軍照片,注意55年起使用的帽徽

鋼盔從防禦效果來看,只能抵禦炮彈破片,連槍彈都很難抵擋,重量大約1.3千克左右,而56式半、56衝大約3千克多。從作用和所消耗的製造原料來看,鋼盔也不是優先研製生產的裝備,畢竟建國初期,中國是一個工業薄弱的國家。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中國並未放棄鋼盔的研製,從已公開的資料來看,早在1960年,中國軍工部門研製的鋼盔方案就已經得到了軍委批准,六十年代起援助阿爾巴尼亞的時候,將鋼盔方案根據歐洲人的頭型進行修改後就生產了“援阿盔”(又名69式鋼盔,232盔),可見當時是研製了未生產而已。據說有一部分鋼盔在國內部分部隊進行了試驗性裝備。

*阿爾巴尼亞軍隊佩戴的“援阿盔”

到了79年和80年代,在南方邊境的戰爭,關於鋼盔的使用情況,其實應該分開說。79年那次,由於長期以來宣傳解放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本來因為國力薄弱量力而行的一些權宜之計,被曲解為精神力量引導下的必然之舉,不過依然給參戰的炮兵部隊優先裝備了鋼盔,至於步兵部隊,有些部隊依然牢記建國前歷次戰爭的經驗教訓,儘可能地在倉庫裡找出庫存的美式日式德式鋼盔,給步兵佩戴,但這並不是全軍統一採取的措施。

應該說戰爭是軍事科技發展的重要促進因素,這次戰爭之後,解放軍在後來的輪戰中裝備和試驗了很多新式裝備,比如戰術背心,迷彩服,炮兵偵察雷達。鋼盔也從研製方案演化為大規模生產裝備的GK80鋼盔。

*穿戴試驗性裝備的解放軍偵察兵

這不僅僅是因為戰爭使得解放軍的作戰觀念發生改變,更重要的因素應該是國內相關製造業的發展,例如中國鋼產量:

1950年 61萬噸;

1960年1351萬噸;

1970年 1779萬噸;

1980年 3712萬噸。

充足的產能才是很多武器裝備能大規模生產裝備的深層次原因。

歡迎關注 近衛步兵師(軍事/軍事遊戲)。

關於解放軍對頭盔的早期探索,參見我的頭條文章:

解放軍自研頭盔的先聲:65傘兵盔和援阿盔


近衛步兵師


這個現象得先從一個古老的話題談起:決定戰爭勝負的到底是人還是武器?人和武器哪個才是決定戰爭的關鍵因素?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的中國人都會說:人。但是,我告訴你:不對!

美國的武器先進,數量多,問題是他的武器是哪來的?天上掉下來的還是大風颳來的?如果拿美國舉例子你不舒服,咱們換成中國,咱們現在有8艘055萬噸大驅在船廠,新的航母也馬上試航,火箭軍的導彈跟樹林一樣,這些武器哪來的?

第一,他是科學家研製的。第二,他是工廠建造的。第三,他是老百姓納稅買的。如果你科研落後,生產力低下,政府沒錢,那這些裝備也就不會有。武器的背後仍然是人的因素。武器強的背後就是人強,武器弱的背後就是人不行。簡單的說,武器終究還是人造出來的,武器是人能力的體現,武器就是人。

人呢?戰爭終究是人與人之間的廝殺,飛機大炮只是人的工具,人才是最頂級的武器。這就是為什麼在抗美援朝的時候,裝備落後的志願軍可以打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的道理。雖然在大炮,坦克這些次要裝備上我們落後,但在“人”這個頂尖的武器上,我們不落後。

人跟武器哪個才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對,不能把人和武器分開對比,因為人與武器是一體的,是手心手背的關係,你說手心重要還是手背重要?

而我們歷來都是在不遺餘力的宣傳:人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人的勇氣比大炮管用。為什麼?無奈!這是我們國家在工業基礎長期落後的情況下無奈的選擇。說穿了這只是一句宣傳口號,他的作用並不是科學分析,而是鼓舞士氣。我們沒有原子彈的時候就說那玩意是紙老虎,但是輪到自己,不吃飯也得把紙老虎搞出來,原子彈爆炸,紙老虎就變成了真老虎。

人與武器的比較一定要綜合的衡量,放到一起比較,一個國家有核彈,一個國家沒有,真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必須扔核彈,沒有核彈的一方,你靠人,靠勇氣,能行嗎?

人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這話沒錯,但得是廣義上的人,就是必須考慮武器也是人創造的。而我們以前所宣傳的這句話實際上是狹義上的人,指的就是戰士的勇敢。

戰士的勇敢確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但什麼事你都得有個度。

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這是一句政治口號,可怕的是說久了,連自己都信了。

把人跟武器區別看待,過度的推崇勇敢,過度的忽視武器,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帶鋼盔都被認為是怕死。這就屬於認知的畸形了。

本來我軍就有勇猛突擊,克服裝備落後的傳統,而經過文革的胡搞和發酵,對戰士防護的忽視達到了極致,這裡面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鋼盔。帶鋼盔就是怕死鬼,不要說裝備,連提都不敢提。

通過自衛反擊戰的教訓,幾千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才讓我們對防護的認識回到現實:勇敢,擋不住破片。

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就是鋼盔防不住步槍的直接射擊。然後就有很多朋友疑問,那裝備這玩意幹啥。因為在戰爭中造成最大傷亡的不是槍械,而是炮彈。正常的戰爭,炮擊的傷亡得佔到全部傷亡的80%以上。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後期,我軍炮兵對越軍造成的傷亡甚至達到90%。越軍的炮火弱,但是對我軍造成的最主要傷亡的也仍然是迫擊炮,手榴彈這些爆炸性武器。這些武器靠的是破片造成傷害,而且很多高爆彈就是在空中爆炸,它傷害的範圍恰恰就在頭部和頸部。鋼盔,實際上就是防禦這些武器的。敵人的炮彈,手榴彈過來,如果有鋼盔,再有個幾米距離,爆炸的破片是打不穿鋼盔的。但你要是帶著單布軍帽,那肯定是腦袋脖子多出來幾個小窟窿。

鋼盔這東西我們早就有,而且是有的是,從繳獲國民黨到接收日本鬼子。鋼盔實際上也屬於低技術含量裝備,建國後,也不存在製造困難的問題。中國軍隊的解放帽一直帶到了1979年,才緊急開始換鋼盔,這期間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為的忽視。

自衛反擊戰開始,我們總共動用了9個軍29個步兵師以及2個高炮師,將近56萬人,佔據絕對優勢,但開打頭3天就有幾千戰士傷亡,大大超出了戰前預料。到了這時候,我們才知道鋼盔是幹啥的。

當然,經過初期的教訓,大家對鋼盔的認識也就都跟上來了,部隊開始大面積裝備。比較著名的段子就是班長去連裡開會,光著腚,帶上鋼盔就走。

就是衣服可以不穿,鋼盔是必須帶上的!


銳視覺何老師


說到1980年以前的解放軍,一定會聯想到綠色的解放帽。但是在1980年,解放軍開始配發鋼盔。在此之前,只有野戰部隊和第一線的部隊才佩發鋼盔。那麼為什麼解放軍在1980開始使用鋼盔呢?

1.減少傷亡的需要

在彈片橫飛的戰場上,頭是最顯眼的目標,躲藏在掩體後,探出去的也首先是腦袋,頭盔是一種重要的單兵防護裝備。

現代戰爭戰傷統計資料表明,鋼盔發明主要先是用來防炮彈碎片的,破片及直射彈對戰場人員頭部的傷害是戰鬥減員的主要原因,士兵頭部受傷後死亡率高達45%。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因頭部受傷而陣亡的人數佔陣亡總人數的32.5%,遠遠高於身體其他部位受傷而陣亡的幾率。英軍統計資料表明,士兵佩戴頭盔後死亡率可降低19%。美軍在入侵格林納達的戰鬥中,有22發7.62毫米子彈擊中士兵頭盔但無一例擊穿和傷亡。戰場上,頭部面積雖不大,可一旦受傷,大都致命。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由於沒有頭盔防護,我軍官兵頭頸部戰傷死亡率高達50.8%,約是二戰期間裝備了頭盔的美軍戰傷死亡率的1.6 倍。{1}

2.工藝體系的剛剛完善

科技樹這東西還是要一個一個點——軍武262

首先,研發鋼盔並不容易,上世紀70年代,當時鞍山鋼鐵廠成功研製我國第一代防彈頭盔——GK80型鋼盔。但鋼盔型號單一、防彈和隔熱性能較差,同時還有二次破片傷人的事故記錄。

鋼盔不是普通的鐵鍋蓋,對各種工藝的要求也是極高的。

以二戰中,德軍頭盔生產為例:

僅僅外盔工藝就需要將一塊鋼板經過12次衝壓和退火處理,(圖片中展示德軍盔的工藝流程)接著是後續打磨和噴漆。這就涉及到了冶煉技術,機床技術和化工技術。這些任何方面的缺失,都別想生產頭盔。假如掌握這方面技術工人太少,量產配發部隊都是不可能的。

3. 軍事學說的跑偏

自從現代軍事學說普及一來,不免出現一些軍隊所信奉的軍事學說在實踐中跑偏,導致一些裝備得不到重視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日本投降的時候,在中國就留下了至少70萬頂以上日式鋼盔(投降的日軍就有120萬),加上國軍敗退臺灣之前幾乎丟光了鋼盔,還有蘇聯援助的少批數量,保守估計志願軍可以使用的鋼盔至少有150萬以上。{2}

這可能是主張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的我軍不太重視鋼盔的問題。

但是,隨著眾所周知戰事的壓力,和科學的解放軍也終於意識到鋼盔的重要性。

從戰史角度看,裝備都有存在的意義。從技術角度看,什麼裝備都有必要的門檻。從軍隊角度看,裝備都有用到的那天。

引用:

1;《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演繹的“鋼盔變奏曲”》 解放軍報

2:【薩沙講史堂第四十五期】有個錘子鋼盔!1979年解放軍步兵全部光著腦袋上


五月21號


小時候看電影,區分鬼子和八路軍,最簡單的就是看有沒有戴頭盔。

鬼子都是頭戴一頂鋼盔端一枝步槍,彎著腰,疑神疑鬼地伸個腦袋,小心翼翼地向前探個步子的樣子……


而我勇敢的八路軍戰士,從來都不屑這些玩意兒,反正在電影裡從來不會被打死。

小時候曾幼稚地以為:鋼盔就是簡單做個鐵殼子戴頭上。

實際上,鋼盔是極有技術含量的戰爭防護裝備。


日本為侵華戰爭做準備,從1920年後就開始研製鋼盔了,1930年,首批充分考慮亞洲人的頭型,以及性能、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鋼盔裝備部隊。

這一年是日本皇紀2590年,所以該鋼盔被命名為90式。

90式採用碳素鋼質地,分3層,貼頭的是皮製內層,中間有一層麻制內襯,採用固定帶採用棉布質地,與古代日本武士戴的斗笠帽一樣,在下巴處自己打結繫好。

這個鋼盔是防護炮彈破片,如果用中正式7.92毫米步槍子彈,在1000米的距離內是直取鬼子性命的——前提是要有像順溜一樣牛逼的槍法。

在抗戰中,國共雙方都繳獲了大量的90式鋼盔,所以在解放戰爭中,兩邊部隊很難區分的。

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時,由於前期參戰的解放軍還沒有全部配備制式鋼盔,傷亡很大。


立刻配備鋼盔又來不及,有部隊就是戴著庫存了30多年的日本90式鋼盔上戰場了。

寫到這裡,我也不知道該感嘆些什麼了。


風談天下


這個開始使用鋼盔是屬於所謂的撥亂反正,改掉左的錯誤的一部分。

說使用鋼盔,就要先說原來為什麼很少使用鋼盔。和一般的認識不一樣,解放軍實際上原來一直在使用鋼盔,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原來一本吳忠將軍的回憶中,在解放戰爭初期,吳忠的一個團打掉了國軍的一個團,這個團是由臺灣的新兵組成,戰鬥力不強但是裝備很好,在這一仗過後,吳忠的團鳥槍換炮,極大的改善了裝備,書中引用了當時解放區的報紙,就說這個團已經全部帶上鋼盔,正在準備迎擊國民黨軍新的進犯。吳忠團屬於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在躍進大別山以後,還出過一個戰例,吳忠手下的一個營在阻擊任務完成以後,撤退途中和國軍的一個營走到一起去了,由於這個營也帶著鋼盔,一開始兩邊都沒有發現,後來才發覺是敵人,走到前邊,國軍又有一個營過來,兩邊開打吳忠的這個營被幹掉了,因為這個事,吳忠還捱了批。這說明解放軍一開始並不排斥鋼盔。

在解放戰爭時期,尤其是一些紀錄片中,當時的解放軍都是帶著鋼盔,當然這些鋼盔都是繳獲的,包括日軍的,美軍的,甚至德國的都有,和武器一樣都是萬國牌。在55年設計新軍服,一開始採用船型帽,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船型帽方便帶鋼盔。當然這一時期,由於國家還很窮,沒有研製新的鋼盔,而是沿用繳獲的物資,反正像鋼盔這種東西還是屬於耐用品,不怎麼容易壞,舊的東西用爛了再說 。

文革開始以後,左的思想把一個可以提高士兵防護能力的裝備和貪生怕死聯繫了起來,於是鋼盔就成為了貪生怕死的編制,加上當時正常的武器裝備研製被打亂,而且又要準備打仗,生產槍炮還來不及呢,鋼盔這種貪生怕死的東西還要他幹什麼,於是解放軍基本上全面拋棄了鋼盔,其實麥賢得受的傷,如果當時有鋼盔,不會傷的那麼厲害。

到了1979年,準備對越自衛反擊戰時部隊傷亡的很大程度上是頭部的破片傷,這個都是沒有鋼盔防護的問題,當時暴露出來的問題多了去,再比如坦克部隊的成員組都不知道安全門在哪裡?總參的人現下去教部隊如何使用安全門。總之,79年的越戰,中國雖然達成了戰爭的目標,但是暴露出來的問題可以用當頭一棒來形容,下一次對於中國軍隊的當頭一棒是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

這樣當時開始研製解放軍的第一種鋼盔GK80鋼盔,這種鋼盔很多地方參考了日軍的90式鋼盔,此後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到了1984年開始的兩山輪戰時,解放軍已經全部裝備了鋼盔,一線部隊也把半自動淘汰,開始使用56衝或者是81自動步槍了。至此中國開始把鋼盔或者叫頭盔作為標準的裝備配備。


有痰


1980年,中國解放軍開始戴鋼盔,是因為中國在中越戰爭中吃了很大的虧,1979年爆發中越戰爭,當時的中國解放軍大部分戴的帽子都是解放帽,但是由於戰場上的各種險要情況,造成了很大的傷亡,而且解放帽已經很不適合當時的情況了。所以就有了鋼盔。


根據戰後統計,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越戰爭,解放軍因顱腦傷犧牲的高達百分之三十一,還有面部頸部傷百分之三,一共為百分之三十四。而我軍公佈的數字為犧牲的數字為6900人!且不談水分,即便這樣也有2400人,犧牲於鋼盔可以保護的傷勢。

1/3的人都因為頭部受傷而死,從這以後才知道鋼盔的重要性,於是,一方面不顧一切將79式鋼盔於1980年投產,推出了性能平平的GK80式鋼盔。

但是因為gk80鋼盔比較差,所以當時全軍從各個地方倉庫裡面拿出了抗戰時期的鋼盔,有日軍鋼盔,也有德軍鋼盔,也有國民黨鋼盔,可謂是五花八門,但也就是這些鋼盔,救了很多解放軍戰士的命。


1984年閱兵的時候,走過天安門那些帶鋼盔的部隊,特別有氣勢,特別有殺氣,從戰場上活下來的人和現在的都不一樣。有一種特別的氣質。現在戴鋼盔在我國也是通用的。


青年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為什麼呢?因為吃了虧嗎。

上次薩沙聽一群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吹牛,其中一人酒後高興,扒開頭髮,露出一個小指頭長的傷疤。這個老兵同薩沙說,這是被一塊手榴彈彈片劃傷的。軍醫說,彈片再低1釐米,他就沒命了。薩沙很驚奇,問:不會吧,你們不是有鋼盔嗎?連這都擋不住?老兵突然變得激憤,罵道:有個錘子鋼盔!!1979年只有炮兵有幾頂鋼盔,步兵全部光著腦袋上。

我靠,這是老兵胡說?不是,完全不是。這就是真實的歷史。

---------------抗戰攻打松山之前,美國聯絡組將自己的鋼盔交給中國遠征軍。當年國軍精銳部隊都有鋼盔!日軍鋼盔裝備率很高,尤其是先進的98式鋼盔,可以有效擋住500米距離7.9毫米毛瑟步槍彈(當年步槍彈比今天的自動步槍彈要強得多)和25米外手槍彈的直射。如果給鋼盔假裝前鐵,甚至可以擋住300米外直射步槍彈,相當了得!

鋼盔是一次大戰時候發明的,主要用於防備炮彈的破片。根據戰時統計,死於火炮的士兵約佔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死於頭部和胸腹部被彈片擊中。當年沒有防彈衣,胸腹部沒有辦法防禦,頭部則可以使用鋼盔。一戰中裝備的鋼盔,成功的降低了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鋼盔已經成為各國制式裝備。就連貧窮落後的中國,也在抗戰爆發前忍痛動用外匯,從德國購買了32萬頂嶄新的德式鋼盔。

而各派系軍閥也同樣重視鋼盔,諸如雲南軍閥龍雲的滇軍大量裝備法式鋼盔,宋哲元的西北軍大量裝備英式鋼盔,廣西軍閥李宗仁的桂軍裝備部分日式鋼盔。

這些鋼盔是相當重要的。著名的孫立人將軍在淞滬會戰中,被一發重迫擊炮彈殺傷全身十幾處。萬幸的是,他帶著嶄新的鋼盔,頭部沒有受傷,最終搶救過來,保住了命。

鋼盔除了可以防止破片傷以外,也可以對抗遠距離射來的流彈。很多老兵回憶,被流彈射中雖頭頸受嚴重震傷,但畢竟保住了性命。

抗戰後期,隨著美國援助軍事物資的進入,國軍又裝備了大量的美式鋼盔。

實戰證明,無論哪個國家鋼盔,都可以有效減低國軍官兵的傷亡率。所以,只要是國軍比較正規的部隊,都儘量裝備鋼盔。

在攻打滇西松山的作戰時,美國聯絡組發現就要衝鋒的中國遠征軍官兵,居然帶著軍帽,沒有鋼盔。這些軍銜很高的美國佬,立即脫下自己頭上的十幾頂鋼盔,交給了中國小夥子們。

國軍有重視鋼盔的傳統,大家都看過的電影《大決戰》裡面,所有國軍主力行軍都可以看到整齊的鋼盔。

------------------1979年一線解放軍步兵全部光著腦袋。

不知道什麼原因,解放軍卻有不重視鋼盔的傳統。

朝鮮戰爭中,開始是倉促進入朝鮮,連大衣都沒配齊,沒有裝備鋼盔可以理解。但之後幾次戰役,尤其是逐步陷入陣地戰時,志願軍戰士仍然帶著棉帽布帽子作戰,這就說不過去了。

誰都知道,美軍的炮火極其猛烈,上甘嶺的山頭都削低了幾米。這恰恰是志願軍急需要鋼盔的時候,為什麼不裝備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鋼產量低,工業水平低,生產不出來。這不是理由。

即便日本投降的時候,在中國就留下了至少70萬頂以上日式鋼盔(投降的日軍就有120萬),加上國軍敗退臺灣之前幾乎丟光了鋼盔,還有蘇聯援助的少批數量,保守估計志願軍可以使用的鋼盔至少有150萬以上。

壓根不是沒有鋼盔,說到底,之所以不用還是不重視。

在文革時期,這種輕視鋼盔的風氣更是愈演愈烈。極左年代,突出政治,強調一不怕死二不怕苦。鋼盔是所謂怕死鬼帶的東西,誰敢提誰就是落後派、保守派,被批鬥都是順理成章的事。

軍方有識之士也提到過鋼盔重要性,卻被一句: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也沒有鋼盔,還不都勝利了!堵得沒有話說。

在1979年之前,解放軍壓根就沒有研發過制式鋼盔。僅僅在1959年前,為了應付所謂的國慶十年大閱兵,仿造日式鋼盔造了一小批用於檢閱。

這僅僅是是檢閱而且,並不是有些軍人作家所說的重視鋼盔。

到了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解放軍僅僅研發了所謂的79式鋼盔。該鋼盔還在試驗期間,只有極少數量投入部隊使用,目的是看看是否符合需要。

戰爭打響以後,輕視鋼盔的解放軍為此吃了大虧。當時除了炮兵以外,我軍步兵沒有鋼盔,僅僅帶著布帽。炮兵之所以有鋼盔,只是因為他們被炮擊的可能性很大,才額外配備。

即便這樣,炮兵的鋼盔也不是人手一頂。老兵回憶,當時每個排幾頂,主要給炮手的,其他人還是沒有。

-------------------實戰傷亡太慘重,這才想到鋼盔的重要性。立即從倉庫裡面找來50年前的日軍90式鋼盔,發到解放軍戰士手上。事實證明,我們並不是沒有鋼盔,是不重視。

戰爭開始前三天,我軍付出了超過6000人傷亡的代價。野戰醫院一時間人滿為患!醫生護士通宵工作,大小便都跑著去,仍然有大量傷員得不到救治。

越軍經過三十年戰爭,正規軍兵員素質比我們強,武器裝備比我們強,作戰意志比我們強。老兵們回憶:我們1個連吃不掉他1個排。打他們1個營,我們要1個團。1個連滿員出發到越南,回國時候沒負傷的老兵就剩20幾個人。

當時越軍正規軍每個班,都裝備繳獲美軍的40毫米榴彈發射器。這種小玩意威力卻大,是解放軍所沒有的,給我們造成很大殺傷。

越軍的迫擊炮精度很高,彈藥非常充足(多為我國援助)。越軍以防禦為主,居高臨下投擲大量蘇制手雷。這些手雷威力是我們老式木杆手雷一倍。對於越軍大量的手榴彈炮彈破片,我軍傷亡很大。甚至一個炮彈炸飛的石頭,崩在頭上都是重傷。

這些爆炸物造成的傷亡,相當一部分是因為頭部頸部受傷。

根據戰後統計,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越戰爭,解放軍因顱腦傷犧牲的高達百分之三十一,還有面部頸部傷百分之三,一共為百分之三十四。而我軍公佈的數字為犧牲的數字為6900人!且不談水分,即便這樣也有2400人,犧牲於鋼盔可以保護的傷勢。

這個數字夠驚人了!

到了這個地步,才知道鋼盔的重要性。於是,一方面不顧一切將79式鋼盔於1980年投產,推出了性能平平的GK80式鋼盔。GK80式鋼盔和50年前的日式90鋼盔(90鋼盔是一種很垃圾的鋼盔,可以被1公里外射來的步槍子彈貫穿,戰爭後期被98鋼盔淘汰),根本就沒什麼區別。解放軍老兵回憶,在戰場上,被炸爛擊穿的GK80式鋼盔隨處可見。甚至有些老兵認為,這種鋼盔最大作用是作為野戰鍋,來煮煮食物。

在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時候,終於想到倉庫裡面還有大量的庫存鋼盔。於是,一時間,打開所有倉庫,把各種鋼盔運到前線。前線官兵,瞬間戴上了從日式鋼盔到蘇式鋼盔在內五花八門的各種鋼盔。甚至支前的民兵,有的還帶著抗戰期間國軍的德式鋼盔,上面還有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徽章。

目睹這個場景,讓所有人哭笑不得,請問你們早幹什麼什麼去了!

事後為了面子,又稱什麼越南山地戰不適合戴鋼盔,1公斤多會加重士兵負擔。但1981年以後,為啥很快人手一頂鋼盔呢,上廁所都帶著呢?

資料中寫道:穿褲頭顯然有些特殊化,配合他打冷槍的弟兄們全都一絲不掛。他看出來,排長們最聯繫群眾,去連部開會,鋼盔往頭頂一扣,叼上顆煙就齊了。光腚去,光腚回,好象上了趟茅房。

又說什麼進攻期間,胸腹部受傷多,頭部受傷少,鋼盔不是太要緊。那後來81年的法卡山,84年的者陰山、老山戰場不是進攻作戰?

--------------------1984年以後,我們基本可以做到所有兵種配備鋼盔。早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已經開始配發M-69式尼龍防彈衣了,還是差了一截。

鋼盔問題和其他問題不一樣。諸如開戰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主要還是對叢林戰不瞭解;野戰醫院數量太少,主要是對現代戰爭傷亡預計不夠;沒有裝備通用機槍、狙擊步槍、步兵高射機槍,主要是技術水平不夠。

不裝備鋼盔,完全是對一線作戰官兵生命的不重視。我們並不是沒有鋼盔,而是有了卻不用。


薩沙


其實此前的解放軍也是使用過頭盔的,不過很少。而在後來,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用帽子較多,而不是頭盔。而最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作戰意識的改變等這些因素影響,我軍才開始大量使用頭盔。

早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部隊除了使用普通的帽子,就使用了不少頭盔,不過這些頭盔主要是繳獲的日製90式頭盔和美製M1頭盔,當時的解放軍精銳部隊就有很多是戴著日式頭盔日式裝具,拿著美製衝鋒槍作戰的,當然更多的解放軍部隊是用的是普通的帽子。

而在建國後,我軍開始對部隊的武器裝備以及裝具等進行統一,於是各式雜七雜八頭盔被淘汰,開始全部換成了統一的解放帽。當然也有少量的頭盔,不過是進口的蘇制M1940式頭盔,而後來受制於我國鋼鐵生產力的有限和鋼鐵製造水平等問題,後來解放軍主要使用的還是帽子,比如換用蘇式軍服的船形帽等,而並沒有大量使用頭盔。

而頭盔這樣的小東西看似很容易製造,但是製造起來也是很難的,首先就是要提煉出高質量的鋼鐵,這樣才能製造出高質量的頭盔。其次,當時我國的鋼鐵產量不高,不可能拿這麼一點寶貴的資源去生產頭盔,所以部隊也只能繼續使用老舊的解放帽了。

後來,隨著國內生產能力的提高,以及作戰思想的轉變,頭盔開始被重視起來。GK80型頭盔其實是七十年代的產品,當時其實並未設計定型,不過鑑於中越戰爭爆發,所以其直接被很多部隊採用了。而在實戰中表現不錯,於是開始成為了我軍的制式頭盔,即使到了現在,依然有一些單位在使用這種老式頭盔。


戰爭之王


大家應該都知道,在1980年我國定型生產了gk80型鋼盔,並一直使用到現在。並且在誕生後的局部戰爭中大放異彩。與幾年前的戰爭不同,當年是穿著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的65式軍服踏入紅土地的,幾年後,沒有了紅星,取代它的反而是啞光的鋼盔,畫風鉅變的原因是什麼?

gk80式鋼盔的外形與日軍的30式“鐵帽”極其相似,在後來的曝光中也有稱道,是借鑑了30式鋼盔的外形。中國與日本同屬亞洲,顱形相似是有原因的。而且,從八路軍時期就有部隊成建制使用不說,國軍日械部隊乃至後來的解放軍,都有裝備原版的30式鋼盔,甚至有一批還出現在了1994年的海軍艦艇上。這也直接影響了80式鋼盔的研製,在中越戰場上,有30式鋼盔的出現不說,就是在現在的橫店戰場上,也有80式鋼盔出現在扮演日本鬼子的群演頭上。

而解放帽,則是在1980年廣泛使用的。65式軍服出現後,“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雖說是解放軍使用時間最久的一款經典軍服,但是在越南戰場上,紅星和領章卻成了最為顯眼的目標。而解放帽又不可能防禦彈片,甚至阻燃的效果都沒有。只能用於擦汗。而此前的67式援阿盔,連自家部隊只有部分空降兵部隊使用。庫存的m1鋼盔從沒見過使用。當時也沒多想,部隊就上去了,在戰後才研發了鋼盔。

鋼盔廣泛出現在解放軍中最主要的一個因素顯然是彌補解放帽的不足和降低士兵傷亡率。戰爭中不少戰鬥員是因為缺少頭部防護而被越軍炮彈子彈等殺害。如果不及時裝備鋼盔,這種慘劇還將會繼續發生。這些經驗在戰爭中得出,是以血的代價換來的,國家不可能也沒有理由不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