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我黨對武裝解放台灣的精心籌備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從武裝解放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誠意和耐心。

根據已解密的史料,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曾經厲兵秣馬,精心籌備武力解放臺灣,只是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而擱淺。

蔣介石率國民黨敗踞臺灣,以期伺機反攻大陸

1949年初,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被消滅過半,蔣介石面臨徹底垮臺的命運。

曾經留美的地理學家、國民黨官員張其昀向蔣介石建議把臺灣作為退身之所。他認為退居臺灣,退可守,進可攻;臺灣與大陸隔著一條海峽,憑藉海峽天塹和海、空軍力量,完全可以抗衡當時尚無海、空軍的共產黨,以積聚力量,待國際形勢發生於己有利的變化時,再反攻大陸。蔣介石採納了這個建議,制定了“建設臺灣、閩粵,控制兩廣,開闢川滇”的戰略計劃,並設想建立一個“北連青島、長山列島,中段連接舟山群島,南到臺灣、海南島”的海上鎖鏈,使其成為封鎖、包圍以至反攻大陸的戰略基地。

為此,蔣介石做了一系列精心準備。他將重兵集結在長江下游,在金門、馬祖一帶設防,加緊修建飛機場,以便國民黨軍隊順利撤退臺灣,還將上海中央銀行的大批黃金、銀圓和美鈔秘密運往臺灣,設立臺灣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管理臺灣經濟。

1949年春,國民黨第一批撤臺部隊到達臺灣。5月19日,頒佈《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宣佈臺灣處於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消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遊行等活動。

1949年下半年,遭到慘敗的國民黨殘餘軍隊不得不全部逃亡臺灣。陸軍作戰部隊僅剩20萬人,人心惶惶,要分兵守備舟山、金門、馬祖和海南島,臺灣本島防務十分虛弱;空軍成了蔣介石手裡的王牌,桂永清領導的海軍僅剩下3萬多人,只有不到50艘艦艇,無法有效封鎖臺灣海峽;政府大員四散,孔祥熙、宋子文遠走美國;杜魯門政府刻意與蔣介石政權保持距離。國民黨政權內部充斥著“失敗主義”情緒,都感到前途渺茫。

毛澤東點將粟裕掛帥,籌備攻臺作戰

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席捲全國,毛澤東敏銳地認識到臺灣是國民黨的最後棲身之地。1949年2月,毛澤東在西柏坡接見蘇聯代表米高揚,第一次談到臺灣問題說:“臺灣是中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辯的。現在估計國民黨的殘餘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裡去,以後同我們隔海相望,不相往來。那裡還有一個美國問題,臺灣實際上就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

為了籌備全國解放,1949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臺灣”的戰略方針。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接著,中共中央討論即將成立的華東局管轄範圍,毛澤東特別提出要加上臺灣,並選拔了臺灣解放後的中共領導班子組成人員,舒同為中共臺灣省委書記。

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軍跨過長江,南京解放。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決定立即研究解放臺灣的問題。解放臺灣不像解放大陸那樣,把軍隊開過去就行了,當務之急是解決渡海作戰問題,還要認真對付美國插手問題。解放臺灣分三步走:第一步,迅速組建海軍、空軍,掌握制海權、制空權;第二步,儘快解放東南沿海各島,掃清外圍,建立攻臺前沿陣地;第三步,發起對臺全面作戰。

1949年5月20日,中央軍委指示陳毅第三野戰軍:“解放上海之後,即迅速進兵東南,提早入閩。”為此,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在上海解放後,將三野的4個兵團、15個軍、60多萬人進行了戰略區分,安排最強主力第9兵團準備渡海攻臺;第10兵團負責進軍福建,佔領攻臺出發陣地。

6月14日,毛澤東發電給三野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和副參謀長周駿鳴,第一次明確提出攻臺作戰問題。毛澤東親自點將,粟裕擔任對臺作戰準備的總指揮。6月21日,毛澤東再電粟裕等人,指出:不佔領檯灣,則國民黨海、空軍基地不拔除,時時威脅上海及沿海各地;不佔領檯灣,則數十萬噸船隻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貿易受制於外商航業界。電報要求夏秋兩季完成各項準備,冬季佔領臺灣。

1949年7月3日,毛澤東和朱德致電陳毅、粟裕、張愛萍:“新中國就要成立了,希望你們抓緊做好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加強海軍力量,做到中央一聲令下,隨時殲滅敵人。”

解放金門戰役失利,為攻臺作戰敲響了警鐘

解放軍1949年4月渡江戰役後,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蔣介石預感大陸守不住了,他攜陳誠、蔣經國乘飛機視察臺灣的門戶金門。當時金門既未駐兵,也無工事。蔣介石下決心固守金門,下令湯恩伯把守。5月,國民黨中央派員來金門勘查、定位,國庫撥款,修建永久性防禦工事。

1949年7月上旬,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我軍雖然缺乏海戰經驗且無海、空軍掩護作戰,但所向披靡、勢如破竹,部隊也因此滋長了輕敵思想。

10月15日,10兵團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國民黨湯恩伯部棄守,廈門解放。蔣介石感慨:“廈門工事何等堅固,也只守了兩天兩夜。”他隨即擔心金門,專門給湯恩伯寫信:“囑告兄金門不可再失,必須與之共存亡。”

10月18日,葉飛命令28軍進攻金門。由於船隻籌措遇到極大困難,不得不多次推遲進攻時間,戰機一再錯失。10月20日,解放軍得到情報,國民黨胡璉十二兵團馳援金門。此時,葉飛對金門戰役的艱鉅性估計不足,認為,金門相對於廈門,是彈丸之地,又沒什麼堅固工事,守軍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實際上不過兩萬殘兵敗將,此役必勝!

10月24日中午,28軍召開戰前動員大會。當晚9時,擔任主攻的3個團登船渡海,進攻金門。第二梯隊視戰役進展,待船隻返回後再行運送登島,投入戰鬥。

10月25日零時20分,解放軍搶灘登陸成功。按照潮汐規律此日是全年潮水最高的日子,解放軍順風乘潮,勇猛地撲向海灘,許多船隻衝過了海灘上的碉堡,船頭插入沙灘。

凌晨3時30分,解放軍登陸部隊突遭國民黨軍坦克襲擊,隊形大亂,損失慘重。此後海水開始退潮。由於解放軍不熟悉潮汐漲退的規律,搶灘船隻全部因為退潮而陷在沙灘上動彈不得。天亮後100多艘船無一返回,第二梯隊援軍只得望洋興嘆。

8時,國民黨胡璉兵團登陸金門。同時,國民黨空軍對解放軍擱淺在海灘的船隻輪番轟炸,船隊燃燒起火,解放軍第二梯隊指戰員急得跺腳流淚,無可奈何。14時,解放軍登陸部隊與胡璉兵團的優勢兵力展開血戰,一無名高地先後易手7次。

10月26日凌晨,解放軍派出4個營的增援部隊突破敵海軍封鎖,順利登上金門島,給苦戰一天一夜的登島官兵極大鼓舞。但是由於沒有船隻,第二梯隊的更多部隊無法增援。登陸部隊血戰一天,愈打愈少,情形危急,將士們兩天兩夜未進食,水也斷了。午夜時分,登陸部隊面臨彈盡糧絕,只好突圍到海邊。

10月27日清晨,國民黨軍發起猛攻,解放軍雖頑強抵抗,但寡不敵眾,登陸部隊9000多人,大部分犧牲,3900多人被俘。蔣介石聞訊,喜極而泣。

葉飛司令員將此敗局報告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並報中央軍委,請求處分。毛澤東覆電:“你們以3個團登陸金門島,與敵3個軍激戰兩晝夜,後援不繼,致全部壯烈犧牲,甚為痛惜。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

金門戰役的慘痛教訓,給正在籌備解放臺灣的解放軍敲響了警鐘。

國民黨參謀次長“密使一號”向毛澤東呈獻《臺灣戰區戰略防禦圖》

1949年10月金門之戰的失敗,絲毫沒有動搖黨中央和毛澤東解放臺灣的決心。黨中央決定:1950年人民解放軍的任務,是解放海南島、臺灣和西藏,肅清境內一切國民黨殘餘力量。

就在解放軍緊鑼密鼓準備解放臺灣之際,毛澤東收到華東局情報部呈報的《臺灣戰區戰略防禦圖》。

這是一盒微縮膠捲,記錄了國民黨完整的《臺灣戰區戰略防禦圖》。包括:海防前線陣地兵力、火器配置圖;各防區的《敵我態勢圖》;臺灣海流資料,臺灣島各戰略登陸點的地理資料;海軍基地、艦隻部署、分佈情況,空軍機場並機群種類、飛機架數;“國軍”現有部隊的番號、代號,各部隊的官兵人數;火炮、坦克、裝甲車等重型火器數量;戰鬥部隊團以上軍官名冊;還有《關於組織全國性遊擊武裝的應變計劃》;5個勘亂區的負責人及15個重點遊擊根據地的負責人、兵力配備……

這份絕密情報,是時任國民黨參謀次長、被我黨譽為“密使一號”的吳石中將所提供。毛澤東看了後高興地說:“一定要給他們記上一功喲!”並親筆題詞: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來早。

吳石,1894年8月生於福建閩縣,18歲參加辛亥革命,後入保定軍官學校,在800餘畢業學員中名列第一。1929年赴日本留學,1934年回國後加入國民黨參謀部收集日本情報。他歷時3載,利用日本的書報雜誌,研究編寫了《日本作戰之判斷》及有關材料十餘種,為國民黨軍與日軍作戰提供了重要參考。武漢會戰前後,蔣介石特地每週召見吳石一次,聽取其對日作戰的看法。1940年底,吳石擔任第四戰區中將參謀長,親臨前線指揮戰鬥。

吳石讀過毛澤東的著作,聽過周恩來的演講,還同葉劍英等共產黨人有過交往。他特別欣賞《論持久戰》,建議白崇禧印發給各戰區部隊長官閱讀。1947年至1948年間,吳石開始主動協助共產黨取得軍事情報,為共產黨提供了“淮海戰場形勢圖”並動員林遵率艦隊起義。1949年5月,吳石將國民黨絕密檔案6800餘卷呈獻給解放軍。7月,又將國民黨留存西北和長江以南各地部隊的絕密情報轉交共產黨。

1949年8月16日,在福州解放前一天,吳石跟隨國民黨去了臺灣。蔣介石對吳石信任有加,委以國防部參謀次長重任。但是,蔣介石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個自北伐起就追隨國民黨的老黨員、一個保定軍校畢業的桂系精英、一個曾在武漢會戰期間蒙委員長垂詢嘉獎到臺灣後又委以重任的參謀奇才,竟然是一個潛伏者。

不幸的是,1950年1月29日,由於叛徒出賣,包括吳石在內的臺灣400多名地下黨人英勇就義。

1950年初,國內外形勢呈現解放臺灣的良好機遇

1949年下半年,在金門島戰鬥失利後,解放軍及時吸取教訓,改進戰法,在東南及華南沿海展開一系列奪島作戰,積累了寶貴的兩棲作戰經驗。

與此同時,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在大陸已無立足之地,1949年12月7日宣佈“政府”遷至臺北。

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失去了信心,公開表示要與臺灣國民黨當局拉開距離。1950年1月4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說:“美國此時不想在臺灣獲得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也不利用武力以干涉臺灣現在的局勢,也不供給軍援和軍事顧問於臺灣的中國軍隊。”

中共中央積極籌備解放臺灣。中央軍委為了給解放臺灣儲備幹部,在軍政大學設立了臺灣隊。1949年11月1日,朱德總司令出席了臺灣隊學員畢業典禮。他說:“海南島、臺灣,這是中國地方,我們一定要全部解放。”

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解放軍發動海南島戰役,進行首次大規模渡海兩棲作戰,一舉突破國民黨陸海空立體防禦,殲敵3.3萬餘人。

美國對臺灣的前途悲觀至極。1950年5月19日,杜魯門總統宣佈從臺灣地區撤僑,並暗中斡旋菲律賓接受蔣介石避難。

蔣介石拒絕了美國的“好意”。他收縮戰線,撤回了海南和舟山的殘兵敗將,臺灣的部隊增加到了50萬人左右。蔣介石認為,這些部隊雖然無力反攻大陸,但頂住解放軍對臺灣的進攻問題不大。他命令修建防禦工事,臺灣的青壯年百姓必須接受軍事訓練。

面對蔣介石的負隅頑抗,毛澤東認識到,跨海兩棲作戰海空軍是主要突擊力量,奪取臺灣海峽的制空權最為關鍵,而這恰恰是解放軍的短板。為儘快加強海軍和空軍建設,需要尋求蘇聯“老大哥”的支持。

早在1949年7月25日,毛澤東致電正在蘇聯訪問的劉少奇,要他同斯大林商量,“在莫斯科於半年或一年內訓練1000名空軍人員、300名地上機械人員,並賣給我們100至200架戰鬥機、40架轟炸機,作為明年下半年我軍進攻臺灣之用”。斯大林答應了中共提出的請求。

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請求援助奪取臺灣。斯大林認為,隨時可以派出指揮人員或軍事教員援助,但蘇聯不能直接出兵,以防止給美國提供干涉的藉口。

此後,在蘇聯派出專家的幫助下,解放軍的空軍和海軍迅速發展壯大。1950年5月9日,解放軍空軍第一支航空兵旅成立,後又陸續建成15個航空兵師,擁有各型戰機1500餘架,整體實力開始超越臺灣國民黨空軍。

解放軍海軍建設也取得了大發展。1950年下半年,僅華東軍區海軍艦隊就擁有220多艘艦艇,總排水量9萬餘噸。雖然與國民黨海軍實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完全有能力與對手一戰。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根據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綜合分析,預判解放軍攻臺時美軍不會介入。之前擁有強大兵力的蔣介石政權在美國軍援支持下,尚且守不住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陸,現如今遭到美國的遺棄,區區50萬敗軍之師怎能守得住3.6萬平方公里的小島?

粟裕周密論證,制定詳盡攻臺作戰計劃

粟裕受命掛帥解放臺灣後,密切注視著敵我雙方戰略態勢的變化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著重研究現代戰爭中陸海空三軍配合渡海作戰的新戰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作戰方案和戰前準備措施。

1949年秋,根據毛澤東“以有力一部取臺灣”的指示,第三野戰軍制定了以8個軍攻臺的作戰計劃。其中,以第9兵團4個軍為攻臺第一梯隊,以另4個軍為第二梯隊。

同年底,金門、登步島戰鬥失利後,粟裕對兵力部署作了較大調整,決定增加參戰兵力,三野主力12個軍約50萬人全部參加攻臺訓練。第一梯隊在原第9兵團4個軍的基礎上增加了24軍。

1950年初,為了更細緻地籌劃臺灣戰役的具體事宜,粟裕與新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會商關於攻臺作戰的意見。在對東南沿海國共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及渡海作戰可能遇到的問題重新進行估算、分析後,設想以50萬人的部隊用於渡海攻臺,分兩次運送。這與臺灣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大體相當,雖不佔絕對優勢,但由於解放軍的戰鬥力明顯高於國民黨軍,因此只要登陸成功,勝利是有把握的。中央軍委同意了這一方案。

大兵團渡海攻臺作戰,僅靠海軍運輸船隻遠遠不夠,陸軍還要依靠自身解決“過得去”的問題。粟裕在報告中計算,攻臺作戰以50萬人計,所有人員及車馬、武器、糧彈等一切準備,重約13.54萬噸,以每人0.6平方米計,約需船隻載重量76萬噸,需噸位千噸以上的船隻575艘。第一梯隊(突擊隊)如以6萬人計,另需登陸艇2000只。

1950年 5月,粟裕考慮到解放軍參戰人數50萬人,與國民黨陸軍人數相比並不佔明顯優勢,況且蔣介石還在加緊補充和組建新的部隊,為改變軍隊數量的劣勢狀況,5月28日,粟裕提出增加四野3至4個軍參戰的設想,他向中央軍委報告,為了使攻臺作戰更有把握起見,如能從其他野戰軍中抽出4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這樣,攻臺作戰參戰兵力可達到16個軍60萬人以上。

為更好地完成解放臺灣任務,粟裕經過反覆考慮,於1950年6月請求中央軍委直接組織臺灣戰役,派劉伯承或林彪主持,他本人作為華東地區的軍事領導全力協助該戰役的組織指揮。

毛澤東鑑於粟裕在解放戰爭中表現出的高超指揮才能,仍決定由粟裕負責指揮攻臺作戰。根據中央軍委部署,攻臺兵力中的空軍、海軍主要由中央軍委負責建設和準備,陸軍主要由第三野戰軍負責準備。

朝鮮戰爭爆發,打亂了解放臺灣的精心部署

1950年5月17日,第三野戰軍發出了《保證攻臺作戰勝利的幾點意見》,成立了以粟裕為總指揮的前線指揮部,對臺作戰箭已在弦上。6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重申了“解放臺灣、西藏,跟帝國主義鬥爭到底”的決心。粟裕向全會彙報瞭解放臺灣的具體實施步驟和各項準備情況。

美國遠東情報處預計:臺灣將於7月15日前遭受中共全面攻擊,由於(國民黨)政府軍隊渙散、民心浮動,中共將於發動攻擊後數週之內順利奪佔臺灣。

但是,這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到7月中旬,朝鮮戰局嚴重惡化,美軍從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遭受嚴重傷亡,我國的安全形勢急轉直下。

半年前宣佈放棄臺灣的美國,立即藉機又出兵臺灣,並把對朝鮮的侵略戰爭擴大到了中朝邊境。美國總統杜魯門於6月27日悍然宣佈“臺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下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確保臺灣及臺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爭蔓延”。

毛澤東立即做出強烈反應,號召“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但鑑於我軍與美國現代化海空軍力量差距巨大,只好把“打臺灣的時間往後推延”。

10月2日,“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並很快將戰火燒至鴨綠江邊。考慮到東北安全和整個國家安全的嚴峻形勢,毛澤東果斷決策,暫停臺灣戰役計劃,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三年後,朝鮮戰爭結束。

後來,毛澤東回憶說,當時蔣介石在臺灣立足未穩,美國人也從臺灣撤走了第七艦隊,本來是解放臺灣的最好時機,但是我們喪失了時機。

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