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圆了汤浦人世世代代的梦

一心为民 浩气长存——追记原汤浦公社党委书记王志良(一)

黄颂翔 陈海熊

又到一年清明时。原汤浦公社党委书记王志良的墓地早就有了为他上坟祭祀的群众。时代沧桑巨变,王志良离开人世间已30多年了,可是许多群众至今对他念念不忘。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汤浦村民准备建立一个王志良事迹展览室,并在永元秀塔一侧为他树一个铜像。

——题记

他,圆了汤浦人世世代代的梦

竖立于汤浦永元秀塔一侧的王志良铜像

王志良是章镇笕桥人,1932年出生,只读过半年书,11岁起看牛、牧鹅三年,做雇工四年;1954年入党,1959年起历任笕桥大队支部书记、滨笕公社党委副书记、公社主任;1977年5月任汤浦公社党委书记,1981年4月因积劳成疾病逝,终年49岁。

王志良在汤浦任职的四年,适逢改革开放之初,正是他倾注全力报效党和人民的重要时期。他攻坚克难,发动群众根治老水患、改造低产田、创办铜管厂;他一心为民,大公无私,知难而上,见利就让,明知身患重病却依然为民忘我工作。王志良是我市老一代乡镇干部的楷模,更是新一代机关干部的学习典范。

本文作者之一的黄颂翔同志当初大学毕业后曾在王志良身边工作数年,对王志良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处世记忆犹新。前不久,他们又去汤浦镇参加座谈会,再次聆听了一些老同志们对王志良的深情回忆,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这篇文章。

他,圆了汤浦人世世代代的梦

王志良任汤浦公社党委书记文件

1977年5月15日,王志良挑着铺盖到汤浦上任。县委派他到汤浦,就看中他是个实干家,能够改变汤浦的“老大难”面貌。

汤浦之难,难在治水。每逢汛期暴雨,外面曹娥江洪水一抬,境内小舜江与下漳溪、达郭溪这三条内河一起暴涨,汤浦这块盆地顷刻之间一片汪洋。“大灾三六九,小灾年年有,鸡鸭搬上楼,烧饭窗门口”,这是汤浦历史的写照。明朝时候,小舜江边的塔山上造了一座“永元秀塔”,这座塔就是汤浦千百年难圆的治水梦的见证。

多灾的地方干部难当,尤其是一把手。王志良义无反顾,他把组织的信任看得无比神圣。上任之后,他即到汤湖村蹲点,晚上住汤湖,白天走各村,遍看全社农田水利,遍访各村干部老少。王志良心里清楚,汤浦要搞的是大水利,境内三条河流都要掉头转向,要重新安排河山。但是,关键是要解决种种利害关系,改变长期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纷争状态,同时,排除“文革”内斗后遗症的影响干扰,把人心统一到兴修水利的中心上来。

汤浦当时情况复杂,靠公社开几个会解决不了问题,王志良心里明白。他开始索性不开会,县里、区里一些会,也叫其他同志去代,他觉得自己重任在肩,必须做开路搭桥的马前卒,抓紧到各村摸情况,解疙瘩,搞突破。但王志良有一招,就是劳动开路,他田作农活样样拿手,人又乐观合群,很快受到群众亲近欢迎。当时汤浦有三位村支书是公社党委委员,威信很高,但与公社原班子领导意见相左,王志良就着重跑这三个村,他很快与干部社员们建立起亲密关系,同时与这几位老支书结成了朋友。王志良脚踏实地以心换心,终于与他们在统一治水问题上达成共识。

王志良讲话直截大胆。1977年全国上下提“抓纲治国”,王志良却提“抓纲治水”。他说汤浦的纲就是水利,水利上马,纲举目张。这一年汤浦有县委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进驻,王志良称他们为水利工作队,直接要求工作队以水利为中心领导水利(当时工作队队长吴菊生和副队长、水利工程师顾顺章等十分支持王志良)。王志良以自己直白的方式向上下表明:汤浦的出路是搞水利。他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哪里?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发动群众办大事。

王志良讲话信心足,有底气。他说“一盘棋”的意思是,只有把被动的棋子搞主动,主动的棋子才会更主动,否则全局被动;他说 “一元化”,就是党委要做响当当的“铁榔头”,几个榔头要合力,否则就“多元化”;他强调一鼓作气,搞水利必须连续作战一气呵成,否则就要烧夹生饭;要强调一碗水端平,就是改道后的老河道分属与土地开发等政策问题,必须从长远发展考虑,等到工程竣工之后由公社通盘安排。王志良的这些话,汤浦老同志们至今记忆犹新。

他,圆了汤浦人世世代代的梦

塔山改道工程上的王志良同志(画作)

王志良干劲十足,他带动公社一班人马,与工作队同志一起齐心合力,终于使汤浦水利大起声势。从下漳溪长山段改道,接着达郭溪狮子山段改道,再紧接着是主体工程小舜江塔山段改道,全社近一百个生产队争先进、争贡献,没一个拖尾巴。前后两年,共完成改道长度6.93公里,土石方约100万方,平均每个劳动力完成200多方。就一个公社而言,当时汤浦水利的劳动投入是全县最多的。高潮的时候,全社几乎所有劳动力共四千多人集中会战,汛期到来之前,就在堤埂上拉好电灯、点好火把,连续挑灯夜战。

王志良曾在动员大会上表态:“水利工程开工期间,我就住在工地上。”他做到了。在这两年里,除了农忙休工,他天天都在工地上,关键阶段,他晚上都住在工地指挥所里。他在工地来回踏看,组织现场检查,又在工地广播上亲自发通知、做表扬、喊口号,稍空下来就与社员们一起有说有笑,挑土、打夯,社员们都喜欢跟他一起干活。汤浦的老干部们回忆说:“王志良是有病的,可他那个精神劲头我们都比不上。”他们说:“在紧要关头,王志良总是立即赶到。塔山堵口那回,上头有洪水下来,看看危险,他立刻发动干部群众组成人墙,用草包装土抛堵,他自己也跳下去了。他是个不会游水的秤砣,真不怕死。”

王志良强调党员干部碰到困难要带头上。“党员不带头,就是假党员!”他有时候口气很重。当年7月1日,他带领全社二百余名党员投入长山改道合龙,过了一个特殊的党日活动。在塔山改道的攻坚阶段,他组织突击队,昼夜分批抢险堵口,他自己始终站在口子上指挥调定,从不离开岗位。

原公社干部范尔高回忆说,王志良以身作则,所以大家心服口服。他有时候要求很严,大家都服从。在工程进行的关键阶段,他要求干部日夜坚守,吃饭轮班,规定时间必须到岗。

有一次天下雨,一位党委委员穿着雨靴撑着雨伞上工地,王志良问道:“你这是上工地,还是去做人客?”这名委员连忙回去换了蓑衣笠帽。王志良连续几个月不回家,一次他的妻子王云花来公社看望,王志良对她说:“你在这里没事可做,还是到工地去干活有意思。”

合龙堵口的时候,工地里几个大水泵日夜抽水,王志良就日夜留在机埠,他不放心,他要负责检查夜班。工地离公社不到一里路,他就是坚守在工地过夜。

他,圆了汤浦人世世代代的梦

原公社主任田桂生讲还王志良当年的情景

原公社主任田桂生回忆说,1978年盛夏的一天夜里,王志良在机埠上穿着棉袄,嘴唇发黑,全身发冷。叫他回公社休息,他说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坚守就是胜利。就在这天晚上,他晕倒在工地上,大家把他抬到铺上,过了十几分钟才苏醒过来。王志良早有肝病,他在工地上摇摇晃晃晕倒过好几次,可是他若无其事。等到塔山改道竣工,他才被人硬拖着去住医院。

他,圆了汤浦人世世代代的梦

王志良当年率民修建的长山埂

小舜江从此在汤浦村一里外的新开河道上静静奔流。这条江原来沿着汤浦村转了一个1000米长的U字形大湾,截弯取直后缩短了430米。此后上游洪水在此不再滞留,再加下漳溪、达郭溪变向从长山通出,三路河水不再在汤浦拥堵。汤浦的洪灾从此就成为历史,老大难的帽子也从此摘掉了。汤湖村支书宋仁发说:“王志良是用性命圆了汤浦人的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