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文|一毛


故宫博物院建院93年,前五任院长都因故宫出事而未能顺利度过任期。好像是一个魔咒,让每一任院长的命运殊途同归。单霁翔希望自己可以打破“魔咒”。从接任“院长”那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没有任何退路可走。

退休前最后一岗

这是单霁翔来故宫的第七年。

过去六年多,他会在每天早上八点以前进入故宫,四处走走看看。脚上的“懒汉鞋”已经陪他走完故宫9000多个房间。

单霁翔做工人时就爱穿布鞋,后来去日本留学期间也一直穿着,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30多年。前段时间,秘书又帮他从网上买了20双布鞋。

过往的2000多天,他就这样穿行于北京清晨的阳光里,走过两代王朝的宫殿,看着它一点一点发生改变。

原来容易被消防车压坏的柏油路已经换成砖石地面;1750个凹凸不平的井盖也已全部磨平;为游客设置的1400多把椅子近三年来还没坏过一把;那些抽烟的、发小广告的、卖小商品的人似乎已经消失不见;保和殿的台阶因为限流不再像从前那样拥挤;也极少再看到游客往墙上刻画、向地上扔垃圾。

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之前,单霁翔曾经居住过许多北京的四合院。对于四合院,他有一种“乡愁”,常常怀念几户人家共用一个空间,一起在大树底下喝茶聊天的日子。

他没想到,自己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岗位,竟然是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门”,感觉很神奇,也很幸运。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单霁翔是城市规划专业出身,后来留学日本。他热衷于做规划,回国以后在北京市规划局工作多年,丰富的规划经验也为他后来做故宫保护发展规划推波助澜。

过去的故宫,70%的范围都是非开放区,随处可见“游客止步”的牌子;99%的文物被放置在库房里面,人们根本看不见;80%的游客都是目不斜视直奔皇帝的龙椅和寝宫,没人将这里视作博物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单霁翔带领所有故宫人一起寻求改变。

他们公开招标,找最专业的物业公司从事清洁工作,不允许故宫地上再出现一片垃圾。

他们用四年时间实现全网自助购票,设置24个验票口,每日限流八万人次,让游客不用长时间排队。

他们禁止机动车穿过午门门洞驶入观众开放区,所有国宾都要步行参观紫禁城。

他们拆除了135栋临时建筑,把300多根灯杆改成300多盏宫灯,希望来故宫的人只看到绿地、蓝天、黄瓦、红墙的美景。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他们设立了512块标识牌,为游客指明方位,还准备了自动讲解器,包含40种语言,有外语也有方言。

他们用了一年半时间,为过去几十年都黑漆漆的大殿(木结构建筑消防部门不允许通电)配备LED光源,将灯具挂在远离木结构2.5米以上的独立灯架上,用测光表反复测试大殿“敏感部位”,调节各种光线点亮紫禁城。

他们修好冰窖,将其改造成游客服务中心,设置书吧、茶吧、咖啡吧和餐厅。每天有上千人在冰窖就餐,故宫请到全聚德老师傅亲自做烤鸭,冰窖的烤鸭也被媒体称为“京城最好的烤鸭”。

他们不断推出文创新品,把太和殿的脊兽做成跳棋,把郑振铎先生捐赠的小陶俑做成杯子,把美人图做成春夏秋冬系列雨伞。还有手机壳、充电宝、U盘、耳机、日历……每一次故宫举办展览,都会配套一系列文创产品。经过六年研发,故宫到去年年底已经拥有10500种文创产品,营业额早已突破十亿。

单霁翔自己也会收集故宫文创产品,“我准备攒100个故宫的钥匙扣,现在可能有七八十了,我买东西可以打折的,我打八折。”(PS:故宫所有工作人员在文创店购物都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过去这几年,故宫公布了全部文物藏品总目,共1862690万件,人们可以在线查阅到任何一件藏品信息。

他们还开放了库房,将2000件明清家具和24万块典藏书板进行陈列展示。很快,封闭已久的瓷器仓库也会被打开。

他们还开放了城墙,游客可以登故宫城墙看紫禁城风光。还有过去只能远远眺望和拍照的角楼,也一个个被打开。角楼里循环播放着VR短片,告诉人们角楼是如何搭建的。

很多人习惯修好古建筑以后,把它锁起来,认为这样才最安全。但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单霁翔,古建筑只有融入生活,经常得到人们的呵护和保管,才会越来越健康,寿命才会更长久。

文物也一样。

单霁翔希望自己看到的文化遗产精华,社会公众也能看到。

“博物馆不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把自己的藏品锁在库房里边,把自己的古建筑关门上锁。”

经过三年整治,故宫开放面积从30%扩大到 80%。很多过去标明“游客止步”的地方,今天都可以去参观。很多宫殿已经变成了展区和展馆,一百多年没有演戏的大戏楼修缮以后,也要重新开始演戏了。

故宫西部区域开放后,年轻人特别兴奋,常常结伴来故宫,都想看看甄嬛住过的地方什么样。

“甄嬛在这住了42年,我们按原样给它陈列上来了。乾隆皇帝在宫里的话,每天都会到这儿来给他母亲请安。观众看的情景跟当年乾隆皇帝看的情景,应该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比那时候少一老太太就是了。”

今年6月9日,故宫开放了文物医院,公众开放区域主要有仪器设备实验室、正在修复的文物和部分文物修复的成果这三部分,参观者可以看到文物修复专家工作的过程。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他们还成立了故宫研究院,包括古建、考古、陶瓷、书画、藏传佛教等20个研究所。聘请350名资深高级研究人员进行文物研究,其中许多人为退休返聘,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

单霁翔重新规划故宫展馆的陈列。比如奉先殿,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文革期间因为要办收租院,就把殿里2000多件文物抬进了库房,将奉先殿改造成一个普通的陈列室,后来也没再改回去,一直做西洋钟表的专题陈列。

他觉得不合适,就打算把西洋钟表挪到外国文物馆,让原本属于奉先殿的2000多件文物重新归位,进行原状陈列。这两年,故宫越来越多的宫殿都开始恢复原状陈列。

故宫不断引进国外优秀展览,也经常出国办展。过去六年,故宫一共有135项展览走出了红墙,是全世界博物馆出外展览最多的一个。

对单霁翔来说,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并愿意参与到保护行列之中,是这个时代里最让他欣慰的一件事。

故宫变了

“活泼”、“接地气”是近几年公众对于故宫最直接的印象改观,这也是年轻一代带给故宫的改变。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单霁翔喜欢和故宫里那些年轻人待在一起,感受他们的激情和灵感。他还做过一次心理测验,测出自己的心理年龄只有28岁。

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前,他不懂什么是APP,也不懂什么是VR虚拟现实,但他乐于尝试这些技术,愿意探索和改变。

在他的带领下,故宫加大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不仅举办线上展览,还借助高科技手段打造出一个多层次交互沉浸式体验空间。

故宫和凤凰科技联合打造的《清明上河图3.0》,采用世界上最大的104寸夏普8K八连屏和4D动感影像进行艺术展演。30多位画家历时2年,全手工描线勾勒10万张画稿,让《清明上河图》中814个角色、上百艘大小客船及无数车马树木全部“复活”。

你坐在画卷中的船上沿河行驶,看两岸风光。从白天到夜晚,经历宋朝人的生活,有一瞬间恍若穿越。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故宫还与一些技术团队合作,研发了九款与故宫有关的APP。他们用三年零四个月时间,建成数字故宫社区,帮助人们了解与故宫有关的一切。

在数字博物馆里,人们点击故宫1200栋古建筑,就能清楚知道每栋古建筑的信息。现实中看不到的宫殿,也能在数字博物馆中走进观看,还可以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折,召见大臣,还可以学做御膳。

这几年,故宫加大了微信和微博宣传,也通过各种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来宣传故宫文化。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单霁翔还改善了故宫与媒体的关系。过去故宫博物院极少接待记者,认为故宫已经人满为患,无须再做宣传。但单霁翔认为,媒体和公众有权利知道,故宫这些年都在做什么,都发生了哪些改变。

“其实我来之前的十年,是故宫做事最实、最多的十年,但因为没有报道,所以人们不知道。现在,我们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或者两三次的媒体发布会,我们的一举一动,社会公众都知道。”

在单霁翔看来,时刻向媒体汇报故宫动向,也是对故宫工作的一种推动。

“你做的不是自己的事,不是自己家里的事,而是国家的事。国家的事要大家关注才能做好,我一直是这么以为的。”

“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说,几乎每一件说出去的事都做到了,我们取得了信任。媒体知道,我们每次新闻发布会说要做的事都会做到,可能有的事情提前一点,有的事情推迟一点。”

单霁翔重视的,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地推进。他开过最多的会叫“现场会”,有时一天可能要开上七八个。现场会就是通知三五个部门,来解决一件事。有的事情很小,比如有两块砖需要换了,或者某块地面需要修整。他每天在故宫里面走不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是在观察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故宫135栋临时建筑,每一栋都开过现场会,每一栋都列上“三要素”:第一、这件事谁来干;第二、干成什么样的效果;第三、什么时候完成。单霁翔会定期检查。

他说自己的记忆力很好,因为就只记得这点事。那些“不必要的事”他从来不记,直到今天,他也没记住自己的家庭住址。

回过头看故宫这几年的变化,也正是这么一步一步走来的。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如履薄冰的每一天

单霁翔15岁到农村种菜,挑着竹扁担晃晃悠悠往菜地里头浇水。三伏天给水稻除草,上面太阳晒着,下面水气蒸着,蚂蟥往身体里钻,拍出来都是一道一道血印。

他16岁半进工厂,揉了两年半的馒头,修了五年半的机器,当了八年工人,就没有什么吃不了的苦。但来故宫工作,却让单霁翔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给故宫“看门”的每一天,他都如履薄冰。

每一天,单霁翔都会让秘书传两次速报给他,以便于及时了解外界对于故宫各方面的评价。他曾在多个场合说过,最欢迎对故宫批评的报道。

七年前,故宫曾发生过盗窃案。事件发生两周年后,《法制晚报》派出一支小分队来故宫暗查,看故宫是否提高了防范意识。结果拍到一组照片:一位保卫人员在玩手机,还有两个人在交头接耳。

单霁翔看到照片后,第一时间向《法制晚报》发出一封感谢信。

“我说只有你们能看到(这些),我每天都在故宫里走,但一出门人们马上就能听到消息,说院长出来了,正往哪个方向走,他们都站得笔管条直的是吧。如果你们经常来暗查,那对我是最大的帮助,(欢迎)你们经常来暗查。”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前两年,有四个年轻人在故宫拍摄裸照,引发网络热议。媒体质疑,人山人海的故宫怎么能让他们有机会拍这种照片?这肯定是故宫配合允许的。单霁翔连夜叫人调出监控图像,查清事件原委。

结果发现这几个人一大早就来到故宫买票,是第一批观众,进门后一路向前跑,“当时前面一个人都没有,她穿的衣服是睡衣那种,一脱照一张,一脱照一张,35分钟从前面照到后面,然后出去了。”

故宫做出解释后,媒体继续批评:你们为什么不报警?“我们报警了,但公安部门认为难以判断她是不是行为艺术……”

还有一次,太和门广场两波人突然打了起来。媒体马上报道,说故宫有观众打架,却没看到保安身影。单霁翔赶紧叫人调录像,发现两人只打了47秒,保安还没到就打完了。但因为这件事,故宫建立了一个安全指挥中心,每位保安人员都配备一个监视器。

这样的事在故宫每年都有发生——想去坐一下龙椅或者越过栏杆磕两个头的,每天大有人在。

自从七年前故宫遭遇小偷后,便用一年半时间建立起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中控室,一共65面大屏幕,指挥着3300个高清摄像头。

故宫每天有700人负责清场,并且在所有巷道死角设置“接触点”,清场的人必须到达死角真正触碰过“接触点”才行,否则中控室对应区域的灯会一直亮着。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故宫博物院建院93年,前五任院长都因故宫出事而未能顺利度过任期。好像是一个魔咒,让每一任院长的命运殊途同归。

单霁翔是第六任院长,从接任“院长”那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没有任何退路可走,必须要把所有工作做好,“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责。”

“我们历任院长都是做了大量工作,非常操心地度过他们的院长生涯。所以我们这岗位是高风险的岗位,有今天没明天,别人做事说要万无一失,但我们这个岗位是一失万无。”

“你做了9999件好事,但有一件事你没做好,(比如)把文物损坏了,你就必须要下台。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担负起的责任。所以必须时刻警惕,一定要保持高度(危机)状态,才能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单霁翔最怕手机在夜里响,但庆幸这六年多,手机还没有怎么在夜里响过。他希望自己可以是那个打破“魔咒”的人,安然度过任期。

故宫老院长张忠培先生去世以前,曾跟单霁翔透露自己对于故宫的四点期待:第一、要是一个平安的故宫;第二、要是一个学术的故宫;第三、要是一个完整的故宫;第四、要是一个强大的故宫。

这是老院长的嘱托,也是单霁翔最大的心愿。

再过两年,故宫就600岁了。

单霁翔希望自己在任期间,能把故宫变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他希望能在两年以后,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

“我64岁了,在中国像我这个年龄早就退休了。”单霁翔看着身边同一批任职的干部,一个个都基本退居二线,只有自己还奋战在一线,岁月静好的日子看起来似乎还遥遥无期。

他鼓励自己:奋斗是幸福的。

他说,使命感会让人一直在兴奋的状态中运转。“问题可能发生,但我看到更多的是努力之后的变化。”

每天清晨看见太阳又从故宫的古树枝头升起,就是他一天最兴奋的时刻。

“宫斗”七年,他在故宫“走钢丝”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照

-----------------

知识点 | 宫中奋斗,简称“宫斗”

PS:更多新鲜好文好物可关注微信公众号:鲁豫有约(ID:lyyy_scndgs)每周三晚偶遇陈鲁豫,陪你走心地聊聊天,一切不止于《鲁豫有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